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面对文革之后精神世界的一片荒芜,伤痕文学作品的作者们在暴露伤痕的同时,对于如何重建精神家园,实际上也在不同的作品中产生了分歧。从伤痕文学的一系列作品中可以总结出三种重建精神家园的文学想象,即通过国家和社会思潮的大变革的方式、通过个体启蒙的方式、遁人宗教寻求精神寄托的方式,“伤痕文学”打破了文革中革命幻想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三种方式都没有能够找到契合点,这同时为文学界后来思潮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伤痕文学虽早已远去,但其影响却远未消逝。《伤痕》是伤痕文学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它的影响意义深远。《伤痕》的影响不在于它的"伤痕"描述,而在于它所开创的叙事伦理。《伤痕》叙述了王晓华在组织与母亲之间的艰难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精神创伤,这个精神创伤通过对王晓华个人生活的娓娓叙述凸显出来,《伤痕》改写了过去近30年小说宏大叙事的主体缺失历史。《伤痕》引领了伤痕文学个人生活叙事的潮流,伤痕文学不再提供普遍的集体化的道德原则,凡俗人等的生活悲歌取代过去的英雄赞歌成为常态。伤痕文学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个体生存伦理取代家国生活伦理、悲剧取代喜剧的新型叙事伦理,为之后的先锋叙事、解构叙事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刘德银 《现代语文》2009,(6):99-101
文革结束以后,文学界面临着拨乱反正的历史转型,“伤痕文学”成为文革后文学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宗璞的《三生石》,叶辛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及竹林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是伤痕文学中比较优秀的作品。“伤痕文学”在艺术上显得比较单调,但它留下的历史记忆是沉重的,也是抹不掉的。  相似文献   

4.
伤痕文学,作为文革后的一个文学流派,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写出了一批反映"受伤的一代"的作品,抒发了埋藏在人民心底的悲愤与狂喜。特别是以刘心武、卢新华为代表的伤痕小说,更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相似文献   

5.
“迷惘的一代”和“伤痕文学”这两个文学流派虽然出现在不同的国度,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但却有相似的创作背景和动机。“迷惘的一代”作家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他们的一些作品作为经典和名著而留存下来;“伤痕文学”由于思想性上欠深刻和艺术手法的幼稚,很少有作品作为经典留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伤痕文学"的研究往往被限定在一个思维范式内,要进一步深化"伤痕文学"的研究,就需要引入新的研究视野。在文学史视野下开展"伤痕文学"研究可以重新梳理"伤痕文学"的话语资源,由文学史切入到思想史的梳理,重新认识"伤痕文学"的影响,以及以"伤痕文学"为切入点反思现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伤痕美术”与“伤痕文学”的对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伤痕文学"打开了思想与文化变革新通道,但美术形式的革新早在伤痕文学之前就已经开始。美术与文学在时代驱动下形成了共同的伤痕记忆,主题内容、创作动机等方面均有较多的一致性。但伤痕美术作品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创新上,要领先于文学,显示出架上绘画的美术社会功能大于文学,其艺术性形成的历史影响也高于文学。  相似文献   

8.
刘震云早期的小说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列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文学”皆可。作品体现出一种“消解英雄”的英雄情结。作品中的人物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往往以柔性和韧性突围。作者擅长运用古今交融的手法演绎现代生活,体现根植人心的官本位文化。刘震云早期的小说创作受到其审美心理定势的制约,体现出作品内涵和风格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伤痕文学"的出现,结束了"文革"期间极左文艺路线的模式化创作,以文学的方式开始了一次广泛的祛魅活动,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生命历程。由于"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艺政策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创作潮流,因此,"伤痕文学"在批判、控诉"四人帮"给人们造成肉体与精神创伤的同时,又以赋魅的叙事方式演绎着即将到来的幸福与光明。祛魅与赋魅的异调共存使"伤痕文学"叙事有一种内在的矛盾。然而,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使"伤痕文学"不仅满足了人们情绪宣泄的需要,还以文学想象的方式消解了精神创伤,重新建立了未来必然光明的期待与信心,最终完成了"伤痕文学"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正>【教材分析】散文《小狗包弟》,选自巴金散文集《随想录》,属于"伤痕文学"作品。文章特色在于:厚重。其厚重在于思考的深度、人格的高度。虽为"伤痕文学"作品,但与同时期表现文革的悲剧作品颇为不同。那些作品只是一味控诉灾难,以单纯的受难者展现在读者面前,以博取人们"兔死狐悲式"的同情;本文则不然,我们读到更多的是一种悲剧的崇高与孤独。它来自于本是受害者却高举匕首剖开自我灵魂的勇敢,以及反思历史、反思人性的良知和责任感;来自于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纯文学"与"杂文学"、"白话"与"欧化"、"国语"与"国文"几对关键词的细致阐述,解析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复杂性,将其与中国的"诗教"传统相勾连,分析其"现代文学"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互动关系,勾勒中国现代文学从"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备受关注,然而后人在解读周氏理论的时候往往热衷于简单地划分前后期,一定程度上单一、表面化了周氏的艺术追求,而实际上周氏却有着其复杂、磅礴的理论体系,在各个时期的学术追求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绅士/流氓"、"隐士/叛徒"、"今人/古人"的繁复纠葛;同时,在这种庞杂的学术体系中,周作人始终坚持注重"人"的发展这一基本学术关注点,并根据时代的变迁、文学追求的更替,随时调整文学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罗宗强的文学思想史写作以“历史还原”为基本理念,同时以重抒情的现代纯文学观为出发点。这种纯文学观是20世纪以来现代知识体系逐渐建立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以体察古人文体观念为旨归的文体学研究不足以取消以纯文学观书写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的合法性,两者应该并行不悖,且现代纯文学观可以在古代传统中找到连续发展的对应物。从哲学诠释学的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的角度看来,文学思想史研究中的“历史还原”理念和以纯文学观来“重构历史”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14.
“史”与“论”的关系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中一个关键的问题,通过对8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重评”的考察,可以演示出“史”、“论”问题与文学史建制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和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从“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现在的“五位一体”,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趋于完善的过程.这一认识的不断深化其内在的根本原因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16.
自2008年"《蟹工船》热"以来,日本近年来无产阶级文学呈现出了一种"复活"的趋势,本文在对日本近代的无产阶级文学发展和小林多喜二及其代表作《蟹工船》进行简单的研究基础之上,重点以《蟹工船》为例,结合小说中对渔工们生活和工作环境描写以及渔工们的形象刻画来分析和研究写实主义表现手法在这篇小说中的具体运用和所起的作用,并且探讨这种手法是如何使这部作品保持着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同时具有极高的语言学价值。在相关词典的基础上,参考近代白话语料及现代方言材料,对“当门”、“不防头”、“年时”、“垫舌根”、“擦杠”等几个词典上解释有出入的词语做出多维度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从古至今,人们对它的研究也是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的,如:六艺的人文思想、六艺的教育意义和六艺的特点等等。对"六艺"的语源义进行探求,是以求从新的方面,即古代汉语角度对"六艺"进行研究。得出:"礼"、"乐"、"射"、"御"、"书"、"数"的语源义分别是"有规则"、"美,好"、"舍弃,远离"、"禁止"、"把……明显化,表现出来"、"把一个整体的东西细分"。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领域推出的一批家庭伦理剧相继在国家和地方电视台播出,具有代表性的如《渴望》、《咱爸咱妈》、《婆婆》、《大哥》、《大姐》、《嫂子》、《老娘泪》等。为什么这些电视剧能够赢得大众的共鸣,甚至赚得许多人的眼泪,原因在于它们共同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经验,其中,民族文化中超稳定文化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诗味三辨     
"味"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哲学,还是诗学中,其意义都是很丰富的,想要全面解释诗歌乃至整个文学中的"味"是很难的。本文试从对"哲学之味"与"诗学之味"、诗味与诗之味、"感性之味"与"意蕴之味"三个方面来对诗味进行简单的探讨,从而更好的理解"诗的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