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话拟人有别于修辞学的拟人。童话拟人源于人类先民为征服自然而采用的“人格化”手段。童话拟人不仅伴随人类“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而产生,同时伴随原始人和儿童“物我不分”的观念而产生。童话拟人是把童话描写的自然物转化为作品形象的必备媒介。童话拟人应遵循人性与物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正>童年离不开童话的滋育,童心离不开童话的孵化,童话永远是儿童最珍贵的礼物。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没有了童话,没有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活;没有了童话,周围世界对于他就会变成虽说是美的但却是画在画布上的画了,童话却能赋予这幅画以生命。"一、童话的本质童话,就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适合儿童口吻的语言,说给(写给)儿童听的(看的)一种富于幻想的故事。儿童天性富于幻想,喜好新奇,"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  相似文献   

3.
童话是人们早已熟知的文学体裁,时代的发展使童话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改变。郑渊洁的成人童话,作为童话的新形式,其价值考量不容忽视。郑渊洁本人的经历有一定独特性,作品创作也有与众不同之处。他的成人童话创作将视角转向更为真实的现实,充分尊重儿童的成长环境,将他们真正放在作品创作的核心位置。就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教化功能而言,“人性善”不仅是郑氏童话的核心思想,还对当下“儿童成人化”的教育问题产生有益引导。  相似文献   

4.
吕沙东 《文教资料》2014,(18):20-22
19世纪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在童话中成功塑造了一批天真烂漫、善良乐观、飞扬诗性和童年独特生命体验的儿童形象。他笔下的童话小主人公,展现出率真纯洁、最接近人类生命本质的自然天性。他将自己对童真心灵世界的留恋和对人类美好生活境界的憧憬投射在童话小主人公身上,使这些童话形象蕴涵爱与善、谦卑与坚忍、宽容与悲悯等丰厚人文内涵和文化意蕴。这为今天重新发现儿童,寻找一块可以净化人们心灵的净土——童真世界,重建人类爱与美的精神家园,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童话、没有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活;没有童话,周围世界对于他就会变成虽说是美的但却是画在画布上的画了,童话却能赋予这幅画以生命."可见,童话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童话并非是由儿童创作的,它最初不但是一种成人的叙述,并且是以成人自己为受众的叙述;童话来源于民间,其故事元素存在于神话、传说、寓言等体裁之中,但伴随着对"童话"内涵的误解、启蒙运动前后知识分子不经意的叙事"策略",它逐渐成为独立的文类.而这一文类的独立,标示着人类对"童年"的发现,影响深远,至今依然洋溢着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7.
童话中往往蕴含一些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传递着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儿童在童话世界里辨别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善恶是非,掌握基本的道德价值理念。后现代视域下的童话及其童话电影、动画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是对经典童话的戏仿与解构,经历了"解构—重构"的过程,带来陌生化效果,赋予童话故事新的道德寓意。童话的陌生化使儿童与道德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实现道德的自我建构以及善恶的概念和辨别善恶的能力。因而,需要审慎选择童话,从而丰富和发展儿童道德认知图式,提高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儿童德性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从文本层面看,幻想和隐喻是童话参与"隐含读者"主体性发展的重要书写策略和美学追求。幻想为儿童进行游戏、释放心灵提供了曼妙场所。儿童审美心理隐喻和成人理性隐喻的完美融合,又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了童话基本的教化模式。从接受层面看,这种美学追求对"实际读者"具有比较好的交互性。在实际阅读中,童话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召唤"儿童;儿童自由能动地结合自身经验、情感、体会和理解对童话中的空白和不定点进行填充。可见,童话以审美的姿态关照儿童世界,为儿童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了一个双向互动的审美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9.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这是《辞海》中对童话的定义。《儿童文学辞典》对童话这样说明:"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  相似文献   

10.
电影日,每周一次的电影晚宴恋爱时你们经常去电影院的吧?那段时光一定在内心里埋下了共同看电影的美好记忆。家里的孩子大了,也可以一家子去电影院或在家里看电影,其乐融融。好的儿童电影同样是童话,而且是"活的"童话。既然是童话,就该有童话的元素,有坏蛋、无辜的好  相似文献   

11.
<正>《辞海》中"童话"一条是这样定义的:"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思想性格的成长。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内容和表现形式浅显生动,对自然物的描写常用拟人化手法,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作为一种幼儿喜欢的文学体裁,童话故事在学前儿童的教育活动中扮演  相似文献   

12.
如果给"童话"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以为:童话就是为儿童编撰的、表达某种思想声音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正如陈伯吹在<童话研究>中所说的"童话者,儿童所喜闻之话也."  相似文献   

13.
汪敏 《教师》2012,(36):61-61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和象征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对于童话类课文的教学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华东师范大学吴玉茹教授的一句话给予了我们最好的引领。她是这样说的:"学一篇童话要记住一个故事;学一篇童话要明白一个道理;学一篇童话要学会一些表演方式、方法;学一篇童话要积累一些字词句。"要教好一类课文,除了对目标教材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童话篇章既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文本依据,又是我们重要的思想宝库。叶圣陶童话不仅能给儿童以爱的熏陶和美的享受,而且能提高儿童的判断认知能力,充分体现了他"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是为了不教"的儿童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5.
心理分析理论对童话故事进行了心理学方面的思考:童话的内容反映了儿童生活中面临的主要冲突,是儿童迷恋童话的重要原因;童话的结构体现了儿童的自我矛盾逐渐解决的过程,显现了童话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童话的幻想性说明了童话对儿童心理成长产生作用的心理学机制.这些分析有助于我们把童话运用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  相似文献   

16.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重要组成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童话作品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幽默的语言和奇幻的故事内容深受读者喜爱。郑渊洁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儿童文学作家还体现为他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关注。同时身为一位父亲,深知只有先进、科学的教育观才能保障儿童全面发展,传统教育观念相对儿童成长的落后逐渐危害儿童健康成长。对传统儿童教育观的反驳和挑战成为郑渊洁儿童文学创作的一大主题。  相似文献   

17.
余春瑛 《教育导刊》2003,(12):11-13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神话,自从有了儿童,就有了童话。童话多数出现在书里,但儿童的存在,使得没有文字的童话随时发生,随地可见。没有文字的童话产生于儿童对这个世界的“浑沌无知”。儿童的世界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渗透的世界,有许多美丽、动人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诞辰200周年。安徒生一生共有170余篇童话作品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出版。他的作品无疑已成为人类历史里最宝贵、隽永的财富之一。为怀念这位以童话闻名的伟大作家,本刊“亲子共读”栏目将陆续向家长和孩子们介绍一些安徒生的童话作品。本期介绍的《小意达的花儿》是他早期的作品,通过一个孩子的梦境与儿童的思维、儿童的认知、儿童的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示出生命的优雅与美丽。——编者  相似文献   

19.
正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段写作要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中高段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从这些"法规"中不难读懂:写作教学除了学会写作,更重要的在于学生爱上写作。对于小学生来说,童话体写作,是达成这个"愿意"的重要形式之一。一、为谁写——真真切切扬童心"为谁写"在童话写作中似乎根本不是问题。童话,顾名思义是以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心理、儿童的视角进行创作的幻想性儿童文学样式。但事实上,童话体写作在"为谁写"问题上,存在着以下四种不同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儿童文学词典》中这样描述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童话教学,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采用童话方式,凸显童话特质,教出"童话味",使课堂"童味"盎然、"童真"勃勃,让儿童获得童话带给他们的审美体验与阅读乐趣。【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创造性复述故事。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和具体语境理解和运用词语。3.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表演、拓展续编等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