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家体委乒乓球运动管理中心举办的中国乒乓球理论研讨会,于4月20~22日在上海体育学院举行,出席研讨会的有来自全国体育学院、体育科研所等的教学和理论研究人员,国际乒联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徐寅生首先代表国家体委欢迎各位专家参加研讨会.他说:你们是专门搞教学、科研的,是一支很大很强的理论队伍.过去搞过不少研讨班,但在我的印象中,像这样的形式没有.理论也是科研的一个方面,发挥你们的作用来提高乒乓球理论研究的水平,促使乒乓球建设很快发展.我想请你们来的目的就是大家来议论议论,发挥你们的特长.他几次希望教学、科研人员“把自己看得重一点”.他说,我们体育学院不仅是招几个学生,打打乒乓球,学完了毕业分配,跟中国乒乓球没多大关系,要求也不高,一般懂一点,正手、反手就完了,就毕业了.我们不是这样的要求,这是低水平的,给你们增加一个任务,就是要从教学、理论、科研、训练上为中国乒乓球的水平提高,为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不然就埋没了你们的才能.可能过去要求不高,现在请你们来就想在这方面组织起来,形成一支很强的力  相似文献   

2.
鲍春来:我爸爸特喜欢乒乓球!汤姆斯杯男团冠军成员、世界锦标赛男单亚军小时候我爸爸特喜欢乒乓球,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乒乓球,他上班在单位打,不上班就在家里打,有时候还会参加一些业余比赛。我经常跟他一起玩,经常玩可能自己就喜欢了吧。我8岁之前,一直在打乒乓球。家里没有球台,我们就拿个饭桌打比赛,一般都是我爸爸赢。后来家里搬家,就用了以前的一个书桌架了个台子,当乒乓球台打。  相似文献   

3.
鲍春来:我爸爸特喜欢乒乓球!汤姆斯杯男团冠军成员,世界锦标赛男单亚军 小时候我爸爸特喜欢乒乓球.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乒乓球。他上班在单位打,不上班就在家里打,有时候还会参加一些业余比赛。我经常跟他一起玩.经常玩可能自己就喜欢了吧。我8岁之前,一直在打乒乓球。家里没有球台,我们就拿个饭桌打比赛,一般都是我爸爸赢。后来家里搬家,就用了以前的一个书桌架了个台子,当乒乓球台打。  相似文献   

4.
夏娃 《乒乓世界》2002,(3):22-23
我的同行吉纳罗·博扎是意大利《米兰体育报》的记者,缘于对中国特别是中国乒乓球界所有人的一种超乎寻常的热情,他从一开始就一厢情愿地把我这个专门从事乒乓球报道的记者当成了他的中国朋友。  相似文献   

5.
初见徐辉的人,都觉得他不爱说话,但一讲起乒乓球,徐辉就滔滔不绝,而且话语中流露出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感。 徐辉的路一直走得比较顺,说起自己的运动生涯,他一脸平静地叙述说:“我6岁开始打球。有一天,抚顺雷锋小学招收乒乓球小孩班,我妈妈就给我报了名。第二天到学校去训练时,我才发现乒乓球很有意思。我  相似文献   

6.
除了篮球之外,乒乓球就是阿尔·霍福德最擅长的体育运动了.即便是在赛季期间,他也会抽出一部分时间来练球,而且最近他正准备参加一个比赛。于是经过他的经纪人的指引,我找到了他练球的球馆,而我也有幸成为了第一个见识到霍福德打乒乓球的媒体人。  相似文献   

7.
阎密 《乒乓世界》2014,(10):134-134
《乒乓世界》:听说您上中学期间就开始打球了,当初为什么会在众多运动中选择乒乓球?胡光正:我1952年出生,由于上学比较早,1964年就读初中了。当时正赶上乒乓球运动风靡全中国,我也被卷入乒乓热潮当中。庄则栋是我的偶像,我非常喜欢看他打球。因为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不太好,我就自己动手用三合板做乒乓球拍,跟同学在水泥台子上打球。记得学校有一个体育老师家的小孩跟我同班,他的球技比我们好一些,我就经常跟他一起玩,希望跟“高手”打球,自己能有进步。  相似文献   

8.
1.培养兴趣,熟悉球性孔令辉从3岁起,对乒乓球开始有了兴趣.因为与乒乓球队的队员很熟,所以他有时从省体校托儿所偷偷跑到乒乓馆看练习,星期日也经常在场地看训练,对乒乓球的兴趣日渐浓厚,有时会坐上一个多小时不动,看队员们练习.这对一个3岁幼儿实属不易.说来也怪,大概是长时间直观教育的结果,孔令辉从6岁开始上台练习就能连续击球,并且能直接将球发过球台.为了让他熟悉球性,我在家里吊起了乒乓球,让他每天做2000次以上的徒手动作,促进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  相似文献   

9.
我的挚友、著名乒乓球教练孔祥智和许绍发是好朋友,经其引见,我如愿见到了许绍发.他高大伟岸,很有男子汉的气质,话语间也能感受到他为人的豪爽.  相似文献   

10.
新面孔     
《乒乓世界》2014,(9):18-18
江宏杰 25岁|双鱼座|中国台北右手横板两面反胶 小学3年级,江宏杰因为中午不爱睡觉会眇到其他同学,就被老师叫到外面去玩乒乓球,时间一久,教练觉得他手感不错,就让他每天午休时间过去打球,从此,他就一发不可收拾,爱上了乒乓球这项运动。“我现在是研究生,有时也会出国打球,不过老师很好,为方便我打球,会集中一段时间上课。前两三年,我因为受伤,没怎么出去打比赛,今年我会到德国打联赛。”  相似文献   

11.
《新体育》2002,(10)
蔡振华(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 他是一个好的运动员,但我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名好教练,而且要比我干得好!黄飚(中国乒乓球队领队): 刘国梁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对中国乒乓球事业的贡献很大。他热爱乒乓球,  相似文献   

12.
蒋恬力 《乒乓世界》2005,(12):115-115
我爷爷都六十五岁的人了,可他对乒乓球的痴迷就像鱼儿离不开水。  相似文献   

13.
上小学的时候,常做乒乓球冠军梦。那会儿,正是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作为国球,乒乓球已非常普及了。每每听老师讲乒乓国手们在世界大赛上的风采,心里就常想,什么时候我也去拿他个世界冠军。三年级的下半学期,公社要组织一个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我有幸被教练选中...  相似文献   

14.
我的运动生涯中,有三个人对我影响最大,一个是蔡振华,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塑造了我。还有一个人是我的主管教练尹霄,他从1988年进青年队一直到1999年,他对我和刘国梁就像父亲一样。再一个就是我的父亲孔祥智,他和母亲给了我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我的父亲是乒乓球教练,他打球时进过省队,但没有赶上好时候,因为文化大革命不得不停止了运动生涯。我小时候看他陪队员打球,推挡还行,正手差一点儿。很多运动员的父亲都打过球.像邓亚萍、刘国梁,或者像王楠的爸爸那样特别喜欢乒乓球。我想,父辈们在年轻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这样一幅图片:萨格勒布男单决赛后,王励勤高高跳起。王励勤背对着我,但我肯定他的表情是兴奋、激动。不过我认为这张图片是经典的原因,不是王励勤那一跳,而是那位坐在摄像机旁高举拳头叫好的老人。他不是中国人,但在体育面前,人无国界,这位老人也不仅仅是为王励勤叫好,他是在为乒乓球喝彩。乒乓球是体育运动,体育无国界,那么乒乓球又怎么会有国界?有国界  相似文献   

16.
正像篮球场上无人替代乔丹一样,在乒乓球台前,我也找不出第二个瓦尔德内尔。 初识瓦尔德内尔,是在第37届世乒赛上。那时的他初出茅庐,才华横溢,虽最后败在江嘉良和蔡振华拍下,但也由此开始了他与中国选手间的球场对话。而我的老瓦情结,就在此时埋下了种子。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老瓦的对手,也换了一个又一个。而球场上的老瓦,依然是那么从容镇定,挥洒自如。我常想,如果说“瓦尔德内尔”这个名字是有意为之的话,那老瓦其人,也许是上帝派来专打乒乓球的吧?因为一个伟大的乒乓球运动者所应具备  相似文献   

17.
1956年夏天,国家乒乓球队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为期十五天的乒乓球示范讲座,得到这个消息,我就去向车间主任请假,主任说:“现在生产任务这么忙,你倒想请假去学什么乒乓球,你是不是拿生产任务开玩笑啊?”多亏工会主席老于替我说情,说我学好乒乓球技术,对我们厂今后开展文体活动也有好处。车间主任这才表示同意,但是只批准我去三天。虽说只参加了三天的观摩学习,但对我掌握乒乓球基本技术是一大促进。现在回想起来,那三天的学习情景还历历在目——当年全国冠军王传耀身材高大,面目清秀,他的直板左右开弓技术,真是“弹不虚…  相似文献   

18.
张燮林谈心     
在’98全国乒乓球科学论文报告会上,著名乒乓球教练张燮林向同行一连说了“28个心”.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却谦虚地说:我这不是论文,也算不上论文,只是个人二十多年当教练的体会.其实,他的报告融世界观、人生观、乒乓球技术战术、科学管理、心理学理论于一体,蕴涵丰富,是一篇“人文”,讲的是做人的真谛.有人说,这是张指导25年执教经验的结晶,也有人说是“浓缩的人生精华”.记者最感兴趣的是他那不以名人自居的平常人的“平常心”.  相似文献   

19.
乒乓乐园     
我是一个医务工作者,很喜欢乒乓球运动,更从心眼儿里偏爱刘国梁、所以同志们戏称我为“国梁他姐”.春节前几天,我去手术室送手术通知单,外科的郭大夫见面便举着第二期《新体育》冲我喊:“国梁他姐,瞧这上面有你弟弟的照片.”我刚翻开杂志,一左一右一男一女已经握住了我的双手:“原来你是刘国梁的姐姐呀!”我急忙答道:“不不!不过我非常喜欢乒乓国手,就像喜欢自己的亲弟弟一样.”  相似文献   

20.
随着乒乓球运动在世界各地的不断普及,作为文化内容之一的乒乓球、拍的收藏活动也在各国悄然兴起。荷兰的阿德里先生对乒乓球情有独钟。他原是乒乓球运动员,当他发现自己无法成为一名世界冠军时,决定改行为乒乓球收藏家。阿德里说,乒乓球看似于篇一律,但它的微妙之处在于商标的千变万化。他早些年已收藏世界各种品牌的乒乓球2000多只,但独缺中国乒乓球。于是他专程以旅行者的身份来到中国,见乒乓球就买,共搜集到数十种红双喜等方块字的中国乒乓球。阿德里的努力受到国际乒联的重视,特发邀请书请他配合一次乒乓球国际比赛而专门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