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互联网的应用较为广泛,在科技、社会、企业和教育等领域都普遍涉及。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与互联网基础概念相关的课程模式,在小学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部分。基于"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和实际发展,"互联网+教育"也成为新型教育模式的发展目标。就在"互联网+"时代下对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当代语境下宏观政策的推动、教育主体的互联网化、智慧校园的技术支撑、教育资源的网络拓展使得"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可能。"互联网+"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决策、教育评价、教育资源等方面正在发生积极的变革,但碎片化学习方式、人机对话学习途径、个性化学习研讨模式、虚拟实验实训模式等的固有缺陷制约了"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不能背离教育的公益性本质,需要平衡资本逐利性与教育公益性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们处于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行业也要跟上时代、社会发展的脚步,在教育活动中积极引入信息化教学,保证英语课堂教学知识的生成性、动态化,以此来构建"互联网+英语教学"的模式,让初中生在英语学习中真正有所成长与发展,掌握更多的英语学习技巧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自国家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战略,教育行业逐渐产生了教育的新状态--"互联网+教育", 大量学者也对此不断探究分析"互联网+"对于高中信息技术的实际意义,深入研究了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情况,逐步得到适用于"互联网+"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策略.如今的时代又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的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形式的教学模式应运产生,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中学教育当中,特别是在当前疫情中,"互联网+"的教育模式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有必要基于"互联网+"的背景下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互联网教育打破了时空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注重教学互动与大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作为新时代教育产物的出现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个性化与智能化。以"互联网+教育"为背景探索以学生为本的新兴教育模式设计与应用成为当下教育模式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模式与英语教学的融合势不可挡。在全新的教学环境下,依托"讲学稿"教学,辅助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促进"互联网+"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融合发展,能够凸显新课程改革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文章就"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催生的"互联网+讲学稿"教学模式进行解读并对该模式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进行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被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互联网+教育"作为新的教育模式,不仅给高校青年教师带来新的机遇,也使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高校青年教师如何顺应"互联网+教育"发展环境、优化自身的专业素养,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教育"大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逻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究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发生重大变革,先进的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在该形势下,政治、文化与经济领域积极实现自身变革,顺应时代前进步伐,发展互联网+思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互联网+时代影响,在教育改革与创新过程中需要引入互联网+思维,满足互联网时代发展需求。《"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10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马云霞编著)一书,充分结合互联网+时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现代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也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冲击,所以当前需要大批拥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数字化教师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来搭建完善的"互联网+课堂"的教学平台,建构"互联网+课堂"的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如O2O课堂模式、C2C课堂模式及众筹课堂模式来使一线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的时代潮流接轨。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学带来了新的形式,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资源的获取。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是现代技术教育重要组成,也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文章分析了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现状、"互联网+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并提出完善基于"互联网+"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可以在多个领域应用发展的"互联网+"概念,例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互+"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学生的行为模式、思维观念都有了极大的改变,探究互+思教对高校学生心理变化的影响,并对现有的思政教学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应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汲取前沿元素,拓展教学方式,促进职业院校声乐教学的效果提升。所以作为声乐教学工作者,要开拓创新进行声乐教学实践的优化和整合。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阐述了"互联网+教育"新型模式对于高职声乐教学发展的作用,并以"微课"和"微信"两种互联网教育形式为例,详述了其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新手段,它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方面已然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面对教育跨越式发展时期的到来,教师应做好哪些准备?教育思想要怎样转变?教学模式应如何改革?这一系列问题迫切地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解决。为此,现就"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学生培养该如何进行做一探究。  相似文献   

14.
"为学习服务"是适应"互联网+"时代对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新的教育观,也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一种先进教育模式。该文首先阐述了"互联网+"时代树立教育"为学习服务"理念的客观必然性;其次阐述了互联网环境下教育为学习服务的内涵与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教育为学习服务的主要途径,包括实行"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打造数字化学习服务中心和建立用技术支持的学习模型等;最后,以"智慧教育"模式为例,指出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如何构建和实施"为学习服务"的新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代经济发展快速,信息技术得到有效研究及应用,当前"互联网+"理念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互联网+教育"目前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新方向。这样的新型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主体的方式有所区别,同时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也带来新方式。根据时代的变化,教师面临课堂教育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挑战,对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更高的要求。因此,开展"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师要不断学习,及时的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信息技术以及数据方面的应用能力,以便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智力资源和高效快捷的传播方式,整合教育资源,探索"互联网+教育"四模式人才培养的改革策略,即"互联网+专业"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互联网+教学"模式网络教学评价建设,"互联网+技能"模式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互联网+实践"模式产学研合作建设。  相似文献   

17.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模式陈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无力雕刻"、创业课程和创业师资成为"短板"、创业平台和创业实践流于形式等问题。互联网+的发展,影响了高校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的发展,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关键着力点。其中多元化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理念、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注重创新创业成果的多元化呈现等四个方面,可成为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创业教育多元模式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推进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决策、教育评价以及教育资源的切实变革,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积极效应。但在"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碎片化学习方式、人机交互、个性化学习模式、虚拟仿真实验实训模式以及大数据分析运用等局限性较为明显。因此,在"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在充分发挥"互联网+"市场效应的同时,更要突出职业教育的本质,保证职业教育公益性不变。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的结合与提升的时代,“互联网+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切合国家推进“互联网+”战略下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能有效改变目前网络社区教育形式固定、结构复杂和使用率低的尴尬窘境.基于此,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网络社区教育在拓展载体与途径、丰富内容与空间、强化个性化学习、促进碎片化学习和开拓大数据挖掘等方面存在的发展契机,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在依托新理念完善教学、依托新技术拓展平台和依托新模式多方参与等方面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本科院校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科院校要明确"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人才目标定位,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构建育人新模式,培养具有信息时代互联网思维性的专业技术人才。本文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例,在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调整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探索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