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狄东睿 《海外英语》2012,(6):132-133
在中西方翻译史上,均出现过影响深远的"三原则"翻译理论。其一由泰特勒(A.F.Tytler)于1790提出,其二则出现在1898年严复《天演论》卷首《译例言》中。这两条翻译理论在中西翻译界中引起的反响更是不容小觑。文章旨在分析两条原则之间的异同之处,以及导致差异的深层因素,进而对本土翻译理论的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2.
巴金在桂林抗日文化城翻译了屠格涅夫的两部长篇小说——《父与子》和《处女地》。这两部作品的翻译反映了意识形态对巴金的翻译选择和翻译方法的影响,体现了巴金的"信"与"达"的翻译态度。本文从意识形态理论这一宏观视角来探讨巴金的翻译选择,从传统的微观翻译理论来观察巴金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态度。  相似文献   

3.
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功能派学者提出来的,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概念可以被概括为,翻译行为目的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这一理论认为以翻译目的为导向,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是翻译的最高法则.这一理论产生并广泛应用于翻译的各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该文从目的论出发,研究翻译原则、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在美剧《权力的游戏》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和具体体现,以期对字幕翻译工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陈旻 《海外英语》2020,(6):9-10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英国著名翻译学家纽马克提出的翻译理论,这两种翻译方法能较好地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在中国翻译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中医文化被誉为中华文化精髓之一,但其语言中的文化色彩浓厚,英译时如何处理文化因素一直困扰中医翻译界.该文试图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角度探索中医基本术语英译,提出"交际翻译为主,语义翻译为辅"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5.
翻译传播理论的提出及其对翻译本质的诠释为认识与处理"中国英语"能否用于汉译英这一翻译界的争论提供了新的视角.用"中国英语"进行对外翻译能准确流畅地传播中国文化,体现了翻译的传播本质.  相似文献   

6.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集中体现了金庸高超的语言艺术成就。1997年,著名汉学家闵福德教授翻译了《鹿鼎记》的第一卷并出版。用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视角来审视《鹿鼎记》的英译,可以为中国武侠小说的英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进一步丰富译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翻译界历来重"硬新闻"而轻"软新闻"。这给同类题材的翻译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基于此,文章以《今日中国》为例,对软新闻的翻译教学实践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跨文化交际的日益广泛,电影和电视作品的字幕翻译也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虽然字幕翻译研究近些年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字幕翻译因其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如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口型制约等等,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本文选取央视栏目《国宝档案》中英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了工具型翻译的影响下,《国宝档案》中字幕翻译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国宝档案》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精神厚重,向全世界出示了一张精美且夺目的中华文化名片,是外国观众学习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的良好平台,对该栏目字幕英译的研究也因此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翻译界争论的翻译实践是否需要翻译理论指导的问题,对比了张经浩先生和孙致礼先生的《爱玛》中译本,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了两位译者的翻译观,得出了翻译实践离不开翻译理论的结论。并指出,忠实与通顺是文学翻译的基本要求,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隐性翻译     
杨永凤 《海外英语》2011,(1):178-179
"隐性翻译"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朱莉安·豪斯在其博士论文《翻译质量评估模式》(1977)中提出,格特(Ernst-August Gutt)在其著作《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2004)中,对隐性翻译进行了批评,国内译界学者对隐性翻译是否属于翻译范畴也进行了探讨。本文拟从豪斯对隐性翻译的界定,格特对隐性翻译的批评及国内学者对隐性翻译的归属这三方面对隐性翻译进行探讨,以期明晰隐性翻译的身份,给隐性翻译一个明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11.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功能翻译理论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扬弃与发展.它突破了建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的"等值论"的束缚,在译界掀起了一场革命,在指导翻译实践特别是应用型文体翻译实践有着传统理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功能翻译理论过分强调原文发起者、译文读者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极易导致过于激进的翻译方法.尽管如此,它在翻译发展史上的光辉灿烂的一笔是永不磨灭的.  相似文献   

12.
《巨人传》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一部深刻反映人文主义时代精神的巨著,在其中体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和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具有借鉴作用.本文以翻译教学为例,在分析《巨人传》的思想内涵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这部作品对翻译教学的重要启示,从理论和实践上重新认识这部作品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志远 《文教资料》2009,(15):54-56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理论是中国翻译界长期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作者回顾了"信达雅"标准的提出及其引起的翻译标准大争论,指出翻译理论的构建必须在继承中求发展,我们也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信达雅"这一标准并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最后,作者在对一些翻译实例的分析探讨的基础上,肯定了"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近年来随着"文化转向"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翻译批评理论,在世界翻译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女性主义融入于其译文之中。因而,本篇论文以祝庆英的《简·爱》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简·爱》原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其《简·爱》的译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是20世纪英国二战后主要翻译理论家之一。他的《翻译问题探讨》聚集了他多年的翻译实践经验,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类别、原则以及翻译方法和技巧诸方面较全面地从理论的高度作了系统的阐述。他提出的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以及这两种翻译问的共性和区别,令人耳目一新,开拓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在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理论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相似文献   

16.
赵华 《文教资料》2013,(13):17-19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翻译作品的水平和质量尤其是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如《弟子规》等的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特殊的文化地位和社会影响对促进这一跨文化交流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翻译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弟子规》两个不同英译版本为例,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出发,指出翻译批评的重要性在于为译出更好的作品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国外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介绍了国外翻译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概述了国外翻译界的主要流派的观念,分析了各流派观点的科学性和缺陷,这对于国内翻译工作者和外语学习者了解国外翻译理论,借鉴和完善中国的翻译理论,促进中国翻译事业和外语教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电影,作为各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其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电影翻译是优秀电影作品进入国际市场并获得世界认可的关键。但到目前为止在翻译界还尚未形成成熟的电影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本文将以电影《疯狂原始人》为例,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对电影字幕翻译进行初步的探索,旨在为今后此类翻译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严复的"信、达、雅"在我国翻译界长期受到无数学者的推崇和尊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不少国外翻译理论和标准,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就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彼得·纽马克,他提出的"语义翻译法"、"交际翻译法"和"关联翻译法"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继以上翻译理论之后,他又提出了特有的"翻译批评论",这一理论为我们明确指出了评价译文的质量的方法和标准.  相似文献   

20.
王力鹏 《海外英语》2013,(3X):159-160
在众多词人当中,李清照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她的作品极具代表性,而《声声慢》又一向被认为是李清照最杰的作品之一。许多译者曾经尝试翻译《声声慢》,该文主要主要着重探讨这首词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翻译,运用多元系统理论的观点,分别选取林语堂,唐安石和王红公三个译本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