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土情结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产物,与土地和宗族观念紧密联系。在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流动加剧,乡土情结不断地经历着嬗变。现代化进程对乡土情结的冲击引发了农民工对自身的认知冲突,是困扰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个重要心理障碍。要改变乡土情结对农民工的束缚,必然要求从制度安排、市民认可和自我认同三个方面着手,以此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2.
宗族文化与农村现代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宗族文化在新时期的迅速复活、蔓延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宗族文化在本质上是与农村现代化相悖的,体现在:宗族文化的“宗法”与现代化的法治相悖;宗族文化的血缘性与现代化的业缘性相悖;宗族文化的封闭性与现代化的开放性相悖,等等。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构成的角度,对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心理空间”的形成与特点进行研究,认为构成中国历史文化村落“心理空间”的主导因子是宗族观念,其次是宗教意识;并引入“心理场”的概念,对村落的“心理生活空间”的情形进行了分析。从而指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心理空间”,从整体上来说.是一种包括宗族观念和宗教意识等因素在内的、多位一体的复合型“心理空间”。  相似文献   

4.
宗族组织是由湘西土家族传统的社区组织 ,它已渗透到湘西土家族农村社区的各方面 ,经实地社会调查发现 ,从 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湘西土家族社区的宗族活动又重新抬头 ,这是湘西土家族人民实现现代化所要面对的现实。以瞿氏宗族为例 ,探讨湘西土家族社区宗族制度复兴原因 ,目的在于找到一条适合湘西土家族人民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5.
以海南岛北部地区的一个村落中的宗族为个案,细致描述了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宗族权威主体、宗族财产以及宗族权威表达等三方面的过程,分析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宗族重建及变迁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理解宗族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建及变迁就需要将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与乡土社会中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付华顺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3):14-17,57
东平尊王是福建省政和县禾洋村村民信仰的社区神灵,禾洋村李氏宗族通过每年举行东平尊王祭祀活动,使村民对本宗族的历史与社区神灵信仰得以延续,并以此加强村民对本宗族情感上的归属与认同感,维系宗族一体观念。通过考察民间祭祀活动与宗族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宗族祭祀与社区神灵信仰呈现出一种整合趋势。  相似文献   

7.
张红  刘斌 《教学与管理》2004,1(5):95-96
一、中国价值观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集体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历史上有关国家、民族意义上的大集体观念和家族、宗族、家庭意义上的小集体观念历时久远.受两千多年封建宗法“集体观念“的浸染,中国没有产生类似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价值观意义的个人主义.但是,与历史上各种形式和内涵的集体观念不同,社会主义集体价值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特有的新型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8.
<正>苏区革命的实质就是社会革命。社会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时期社会动员的重要目标。宗族和流民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社会改造和社会动员中的两个重要对象。因为宗族历史悠久,宗族组织广泛存在,人们生活于其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当中国共产党在农  相似文献   

9.
家族观念是中国文化的典型内容之一,中国人的行为与思维受到家族观念的影响极大。在中国人的家族观念中暗含着一种权力观念;为了保持整个家族的利益和名誉,其中又包含着一种求同思想;而为了保证一个复杂庞大家族的和睦和谐,在面对敏感复杂的宗族关系时又需要以尚忍思想作为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10.
当前湘西宗族组织重现的原因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族组织是由湘西土家族传统的社区组织,它已渗透到湘西土家族农村社区的各方面,经实地社会调查发现,从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湘西土家族社区的宗族活动又重新抬头,这是湘西土家族人民实现现代化所要面对的现实。以瞿氏宗族为例,探讨湘西土家族社区宗族制度复兴原因,目的在于找到一条适合湘西土家族人民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是家法与国法并存的“二元法律结构”。面对这种二元并存和对恃的状况,若以宗族关系作为讨论的对象,并从宗族法的角度上讨论国家法和民间法的作为与不作为、分析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的互动关系,能使我们对法律现代化的方向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社会宗族审判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地位,宗族通过习惯法实施族内治理。宗族习惯法所确认的审判制度对于解决族内纠纷、维系宗族团结、保障宗族习惯法的权威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古代社会宗族审判制度包括审理机构、审理程序、处罚方式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3.
民国徽州宗族婚姻观的革新是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文化思潮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发生"共振效应"的结果。民国徽州家谱中的族规家训集中体现了徽州宗族的婚姻观念的革新成分,且呈现出保守性和不平衡性等基本特征。由于徽州社会小农经济基础阻碍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新发展,新安理学促成了徽州宗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和固化,以及宗法制度残余下的守旧势力的阻挠等因素,民国徽州宗族的婚姻观的革新在整体上仍趋向保守。深入解读徽州族规家训所反映的婚姻观念及其革新,不但可以丰富徽州家谱和徽州宗族的研究,还可以弥补徽州社会文化史和生活史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农村秩序转型中的制度供给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的现代化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国家对乡村的制度探索呈现着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法理型的制度供给与传统宗族制度及政治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对农民基层的民主建设有着积极意义,它的实现是农村秩序转型的重要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后,宗族秩序的回潮成为乡村社会的大事件,对于这一现象,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存在着宗族秩序的正反向两个维度之争,本文认为虽然宗法秩序相当成分的增长有悖于社会现代化,但村落宗族文化尚有其正面的因素,也有其能为现代化进程所运用的潜能,基层组织应对复兴的宗族秩序进行价值性的开掘,使其成为乡村社会的秩序转型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明代温州地区士大夫的祠堂祭祖活动颇具特色。通过对《项乔集》《王叔果集》《张璁集》及相关族谱中有关祠堂祭祖活动的研究,揭示明代温州士大夫的“一本观”宗族观念和“礼以义起”的宗族改革观,有助于对明代宗族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的当前,宗族传统因素对农村社区民主政治的影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社区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关键,是村民最容易、最直接行使的权利,也是宗族施加影响最激烈的方面。宗族是农村社区选举中重要的政治资源。宗族参与农村社区干部选举的全过程,社区主要干部的选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宗族力量的强弱。社会转型及其所导致的农村社区空巢、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候选人所在宗族的政治经济背景和县乡政府行为差别决定了宗族对农村社区选举的影响程度不同。宗族参与农村社区选举的泉源在于民主意识增强、利益诉求、宗族意识、面子观念等。政府应尊重农村社区"聚族而居"的现实,正视宗族血缘纽带关系对农村社区选举的作用,合理利用、积极引导、有效改造宗族,促进农村社区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由冯尔康、闫爱民所著《中国宗族》一书,最近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主编的《历史爱好者丛书》“文化与社会系列”之一。基于作者对中国宗族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本着它古老而多变的基本特征,本书以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考察中国宗族的形态、内部结构、成员身份和社会功能的演变,概括地展现出中国宗族活动所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 本书将中国宗族的历史演变归纳为五个特点:传世久远、形态多变、成员日众、功能转换和影响深远。作者依据社会等级结构的层次划分宗族的构成,认为中国的宗族经历了先秦的宗子贵族宗族制——中古的士族宗族制——宋元的官僚宗族制——明清的绅衿宗族制——近代以来的平民宗族制和宗亲会制几个历程;其演变的历程实际是一个民间化的过程,即宗族由贵族的组织逐渐发展为民间的组织,其成员民众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宗族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也是民间崇尚的传统文化。捐资助学是宗族文化中宗族的一项重要活动,它在中国近代民办教育的发展史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江西近代宗族开办民办教育的状况入手,分析了其办学特点及其影响,为研究宗族文化及近代民办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史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宗族制度之所以长期延续,主要原因并非地理环境、社会封闭等因素,而是建立在维生经济、贫穷文化基础之上,适应人们需要的共生机制,这主要体现在宗族的经济、教育及政治功能上。在共生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文化传承,对宗族制度的长期延续也起了相当的作用。依此,资本主义萌芽夭亡、中国在明代以后落伍、商人回归农本及西方是自律社会而我国则是他律社会等重大问题,都可从中找到合理的阐释。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世界文化的交融,地缘关系必将取代血缘关系,横向组织定会取代纵向组织,成为家庭外人际关系的主体,国家主权观念也将超越宗族利益,"家人"变成"国人",宗族制度在我国将来益趋动感的社会中必然是无足轻重,并进而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