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成功的管理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该文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学校知识管理的基础,接着从实践层面重点剖析了如何在学校开展成功的知识管理实践步骤,主要从学校管理者自身的转变、学校管理工作的重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和学校整体知识管理、学校知识管理开展的制度化保证等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作为企业应对生存环境挑战的新选择,知识管理成为当代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关注焦点。本认为知识管理决不是一个理想的无摩擦过程,企业至少面临个体、组织与组织网络三个层面的难题。章在分析这三个层面行为难题的基础上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3.
“管理”一词源于企业。企业管理提供的管理理论反映管理的一般原理.适用于不同的管理场合。人类管理理论发展形成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内容日益丰富、完善,管理趋向综合。管理理论研究的重心已实现了从“硬性”向“软性”的跨越,由原来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变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管理过程中,越来越关注人的行为和需要,越来越尊重人、重视人的发展。成为当代管理的主流思想,引发了人文管理模式的建构。这个理念迫切地呼唤学校人文管理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论学校知识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教育改革浪潮使学校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知识管理是知识社会中管理的新方向与新模式,而且将其运用于企业管理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知识管理理论的兴起及运用为学校知识管理提供了思考的方式与背景。由于学校与企业之间具有根本性的区别,将知识管理运用于学校管理尚属尝试阶段。在实践上,学校知识管理的具体策略与模式也还没有实证性的案例。但知识管理是学校管理发展的方向与必然趋势,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知识管理一词在当今国际教育界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在与经济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领域,以及在计算机支持的教学领域,都广泛接受了知识管理的理念、理论和方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知识管理,是美国经济领域对企业组织学习和信息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总结。上世纪90年代,知识管理逐步为世界认可,从而在企业管理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空前进展。2000年,德国还首次在高校开设了知识管理硕士课程。但什么是知识管理?它与教育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与传统教育观念又有什么不同呢?传统的教育与学习着眼于主体自身及其对世…  相似文献   

6.
教师实践性知识既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及实践智慧养成的基础和推动力。当前,由于受实践性知识认知的局限、教师功利主义思想、学校领导者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落后、学校信息技术设施不完备等影响,导致教师实践知识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存在诸多问题。就学校组织层面来看,学校应引导教师提高对实践性知识的认识、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构建知识型学校组织、加大信息技术设施建设等,实现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7.
知识社会引发“知识管理”的迅速兴起。知识管理目前广泛应用于现代企业 ,使企业的管理和效益取得了巨大突破。要使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持续发展 ,推进知识社会的不断前进 ,这就对高校提出了迫切要求 ,实施知识管理成为高校的重要抉择  相似文献   

8.
对学校知识进行科学管理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学校知识管理模型由三个同心圆环构成,涵盖了知识、知识活动、支撑因素三个层面。实施学校知识管理,要建立分工明确的知识管理联合体,建设完善的学校知识库,采用多种交流方式加强学校知识的共享,在管理实践和教学科研中应用知识。在实施中需要注意:经常进行知识检审,及时确定知识缺口;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避免人、财、物的浪费;运用适当的奖励方式,给予知识拥有者一定的补偿。  相似文献   

9.
知识管理与学校管理的创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知识管理是对当今知识社会和信息爆炸在理论和实际上作出的回应 ,也是知识日益成为一个组织取得成功的核心推动力的现实化反映。由于学校与知识存在着天然的关系 ,知识管理理念观照下的学校管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学校知识管理提出的背景 ,学校知识管理的两种范式、学校知识管理的职能与组织范式 ,以及知识管理下的学校管理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高校知识管理解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社会引发“知识管理”的迅速兴起。知识管理目前广泛应用于现代企业,使企业的管理和效益取得了巨大突破。要使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持续发展,推进知识社会的不断前进,这就对高校提出了迫切要求,实施知识管理成为高校的重要抉择。  相似文献   

11.
企业管理课程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以培养学生管理应用能力为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本课程,辽宁建筑职业学院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按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课程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主要载体,开设出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的原则,使企业管理课程设计与企业真实管理接轨,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相互联系,突出岗位就业要求、企业实际需求,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及综合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课程教学体系。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要体现岗位能力与课程模块的一致性,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的一致性,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的一致性,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知识管理在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发现将知识管理应用于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也很有必要。本从探讨知识管理的过程出发,分析了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顶岗实习管理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度和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是校企合作有效、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在学校和企业分别建立两个层面的管理机构或组织,使得实习前、实习中乃至实习后遇到的问题能够在不同的层面得以解决。为有效应对因顶岗实习时间长或实习时间不确定对教学计划造成的冲击,可采取DL(Doing by Learning)教学模式,构建实习学生继续学习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培养具有管理意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以学生团队构建虚拟、仿真企业,可以使学生感知企业管理过程全貌,体会不同管理角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本文以"动感浴室"虚拟企业为例,介绍了虚拟企业运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高职企业教师流动站管理模式探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在企业中设立企业教师流动站,有利于整合、优化、共享校企资源,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提升整体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效果与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在建立企业教师流动站初期,高职院校要设立企业教师流动站管理办公室,明确企业教师流动站的筛选与申报、审定与建设的流程,落实一师一企实践制度,突出等级评选和绩效考核,做好流动站的动态更新与调整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重要的、新生的教育理论,知识管理在近些年被广泛提及并逐渐实施于企业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但是在知识管理理论的实践过程中,组织的内外顾客对组织内部及组织外部管理的要求不一致,导致了知识管理理论运用过程中质量标准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实际的组织管理过程及质量标准认定过程中,应该通过合理途径和核心因素的确立,寻找契合点,消除知识管理质量标准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逐渐制定合理的标准。这为知识管理理论的未来研究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论的实证性将能够得到保障,便于后期理论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的普及,计算机网络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点课程。为了迎合以职业能力为本、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适应行业技术发展的高职教学原则,根据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理解难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提出"三个融合"的教学模式。"三个融合"的教学模式,要求理论的讲授和实践的应用,都在实验室或者计算机机房一同完成,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及校企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培养一批在本专业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企业工程实践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本专业在共享集团的企业实践为例,对企业实践过程企业的管理、学习态度、评价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论知识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与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教育改革浪潮使学校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20世纪末,知识管理理论的兴起及运用为学校知识管理提供了思考的方式与背景。学校知识管理真正的本质应当是对信息与人员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对教育知识的创新、生产、储存、转移和共享,使学校成为知识型的组织。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学校知识管理的策略包括明确责任、强化知识管理意识与能力;创造条件,促成外明知识的转化及吸收;建构共生和协同发展的管理生态,促成学校成员内隐知识的共享;促进学校同外部知识之间的互动与整合;将知识管理与学校的绩效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