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客":网络时代关键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 《青年记者》2007,(20):79-79
在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发出挑战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关键字眼,而围绕这个字眼展开的种种现象,是网络时代的特有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个字眼就是"客"——博客、播客、拼客、闪客、炫客、威客、维客、黑客、米客、粉客等的"客"字。  相似文献   

2.
网络“客文化”传播与群体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冬梅 《新闻窗》2009,(2):92-93
“客文化”发端于黑客。黑客是最早出现并用来指代网络群体的称呼,也是最早引进中国的网络群体概念。黑客原指那些对电脑程序有极大兴趣且乐于追根究底的年轻人,他们凭借独立的思维模式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也创造出自由、开放、个性化的文化理念。不过,现在有一部分黑客带有较强的攻击色彩。  相似文献   

3.
梅州定位于"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梅州应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打造"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宣传"世界客都,文化梅州",提升自己的城市魅力和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董媛媛 《新闻界》2012,(5):38-41
本文通过比较网络文化环境与传统媒体文化环境的差异,结合"郭美美事件",分别解析网络危机传播的"文化折扣"的媒介因素和主体因素,并提出如何减少网络危机传播"文化折扣"现象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5.
郑达威 《传媒》2007,(3):60-61
网络技术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环境的虚拟空间,网民可以相对自由地参与其中并和其他网民发生关系.发端于"黑客"(英文"hacker"的音译)文化的"客"文化反映的是网络虚拟空间里网民的一种新的交往方式.在"客"文化的交往活动中,"实在"表现为各种网络形式及其负载内容,"价值"表现为网民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交往目的.  相似文献   

6.
维客——网络上的另类生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黑客(Hacker)”一词的经典翻译之后,“某客”已经成为互联网上各派大侠的标志性尊称,历领各门风骚。“维客”堪称继“黑客”后的又一经典之译。  相似文献   

7.
张涵 《中国传媒科技》2012,(10):111-112
继"毒豇豆"、"苏丹红"之后,近段时间热传于网络的"皮革酸奶"、"皮革胶囊"等词,再次证明了网民对食品卫生问题的高度关注。这些热词的产生可以说与食品安全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密不可分。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拟从其产生的原因和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以及怎样营造和谐的传播氛围三个角度对食品安全信息的网络传播现象进行探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8.
1.网络流行语现象简述近几年来,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一种被称为"信息社会方言"的新型语言现象逐渐兴起,这就是在如今的网络信息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网络流行语。所谓网络流行语,即基于网络传播背景,在网络文化和网络表达习惯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并广为流行的语言形式。从互联网应用之出的MM、伊妹儿、恐龙等新型词语  相似文献   

9.
后真相时代,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尤其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形成"舆论场",影响事态的发展与演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着眼于当前社交网络格局,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的网络谣言传播"为例,探索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及传播特征,评估不同主体的行为,提出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网络平台为基础的新媒体传播衍生了很多"客",典型的是博客、播客、维客、威客,这种新型的个人化传播方式带来了全新的心理影响。笔者重点阐述了"四客"的互生传播及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171个汉语新词,"印客"赫然榜上有名."印客"来源于词汇inker,也称in客,与博客、黑客、晒客一样,是从互联网产生的新词.  相似文献   

12.
网络哄客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传播学视野透视当下网络哄客现象.研究发现哄客话语中心的建构,是"沉默的螺旋"效应的结果,其话语指向的飘移,则常常受到"第三人效果"的影响.哄客现象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集合体,由环境与主体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形成.其负面效应表现为流动性群体思维的"合成谬误".因此,哄客自身的媒介素养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电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传播学所关注的对象.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一种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仪式",在构筑"认同的空间",提供"认同的力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拜祖大典"、"中国记忆"、"香港回归"等媒介仪式的考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网络"客"文化的兴起本身就是新科技的结果,新科技为网络"客"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经济支持,而网络文化的不断壮大又反过来刺激了科技的进步,两者相互促进。本文以各种"客"文化的出现为例,具体分析新科技对网络"客"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绑架"一词随着网络的发展,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该文结合时下发生的例子论证网络舆论中出现的道德绑架现象,通过现象分析道德绑架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网络推手虽然对网络舆论产生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其往往采取暗箱操作、伪装欺骗、哗众取宠等推送手段,因此被网络受众所唾弃.商业"推客"的出现是对网络推手的一种改良,他们将推荐权交给广大网络受众,推送方式真实、透明,得到了网络受众的认町.从网络推手到商业"推客"的转变.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受众的网络传播价值核心.本文据此提出了进行网络舆论引导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进入信息碎片化时代,一种新型的网络文化开始日益风靡,即以豆瓣、饭否等为代表的网络"圈子",在短时期内拥有了为数巨大的拥趸。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试从探寻"圈子"文化形成及盛行的社会心理基础出发,分析网络用户大量沉溺于"圈子"的深层动因,以及与传统网络虚拟社区相比,网络"圈子"在个性化及人性化方面所作出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博客与新闻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博客:一种新锐的传播力量 "博客"一词指代较为复杂。一是对应于英文名称we-blog,或简称blog,中文称为"网络日志",或简称"网志";也可作动词,特指相关的活动。一是对应于英文名称weblogger,或简称blogger,指习惯于日常记录并使用weblog工具的人。通常我们将人们在网络上利用博客工具,创建博客网站,写网络  相似文献   

19.
"土味"一词大概从2017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最开始的含义是"俗气的"、"不时髦的",经过两年的演变后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符号,所包含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盛行于网络的"土味"视频及其衍生物,通常带给人廉价、简单、过时甚至低级的感官体验,而"土味"却带着这些与现代流行文化格格不入的标签一路势如破竹,席卷了整个网络。"土味"盛行的背后,体现的是新一代受众心理和需求的改变。"土味"视频不只是看起来那样的粗制滥造的草根短视频,而是已经成为了一种网络亚文化,这不只是一小撮网民无聊的狂欢,也不只是乡镇青年的低级趣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从城乡对立的二元世界的夹缝里生长出来的独特文化现象,也体现着当代网民对消费主义和流行文化的反抗。  相似文献   

20.
周鸿铎 《今传媒》2010,18(9):5-8
"客文化"是随着网络传媒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虚拟文化,是一种具有个性、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合作性的文化,是民生文化的一种形式,是网络传媒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兴文化。"客文化"的形成,一方面说明了民主社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