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王立凤  谢雷 《新闻传播》2009,(10):110-110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媒体间的竞争日益剧烈,新闻报道前期重要工作之一的新闻采访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媒体的竞争力,故记者对于新闻采访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记者的提问,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凤  谢雷 《新闻传播》2009,(11):29-29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媒体间的竞争日益剧烈,新闻报道前期重要工作之一的采访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媒体的竞争力.故记者对于采访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相似文献   

3.
秦勇 《记者摇篮》2004,(6):37-37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它是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从事的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通过新闻采访,记者能够获得新闻素材,取得报道依据,收集有关背景。深入把握事物的意义和深层内涵。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搞好新闻采访呢?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当前媒体记者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记者的提问,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那么记者在采访提问时应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呢?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为从事新闻报道而进行的收集新闻素材的专业工作,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同时也是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心理交流的过程。影响新闻采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情感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因为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情感不仅构成了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交流的环境和氛围,而且还是双方思想、心灵碰撞的必要桥梁和润滑剂。  相似文献   

6.
赵萱 《记者摇篮》2010,(6):26-26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当前媒体记者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是“访”的范畴;可是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就要求记者“谈”的能力了。  相似文献   

7.
正隐性采访的新闻报道以其直观迅速、真实可信吸引读者眼球,国内越来越多的媒体青睐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方式,媒体记者各显神通深入新闻现场报道。然而,我国的社会法制已日益健全,权利界限也越来越清晰,"隐性采访"的合法性业内外一度也是争论不休,记者因隐性采访造成新闻侵权吃官司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而,在隐性采访中如何规避新闻侵权,业内人士也越来越重视。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  相似文献   

8.
新闻记者采访技巧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方式。那么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呢?笔者在学习新闻前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浅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石鹰 《新闻采编》2009,(2):32-33
提起新闻采访,人们并不陌生。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从理论的角度讲,新闻采访是一门科学,是新闻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讲,新闻报道的全过程是"六分采、三分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种职业性的调查研究。不少有经验的业内人士都有‘‘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的体会,可见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自己对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和采访实践,我认为新闻采访对记者来说,要有“耳聪、目明、口巧、脑活、腿勤”等五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袁颖 《新闻窗》2014,(3):10-11
新闻采访是新闻行业工作中比较重要的环节,而现场观察则是记者在采访中不可忽略的环节之一,对记者取得真实材料、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加上记者勤跑、善观察,仔细留意身边的新闻线索,才能在采访时得心应手,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做出可读性强、新闻价值高、真实而具震撼力的新闻报道。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怎样观察现场新闻事件,从中寻找新闻线索?如何与被访者进行交流与沟通,从中挖掘出重要的新闻信息?采访中需要注意些什么?掌握哪些访问方法、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12.
梁岩 《河北广播》2006,(5):75-76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前提,好的新闻作品,都是记者深入细致采访的结果,而采访是从接近采访对象开始的,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联系,达到掌握新闻素材,完成新闻作品的目的。笔者在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与采访对象接近和沟通,记者要走进采访对象心灵深处,做一名心灵的捕手,要有敲开采访对象心灵大门的本领,让他们觉得记者可亲可信,有更多更好的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想告诉你。  相似文献   

13.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14.
一个记者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新闻采访的效果和整个新闻报道的成败。好的提问,能够让记者获取想要的真实准确的新闻素材,甚至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笔者通过学习和总结,认为要做好新闻采访的提问,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文叶飞 《新闻窗》2006,(4):53-54
新闻评论是各种传播媒体普遍运用的,面向受众传播的有关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意见性信息。新闻评论写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更讲究选题与立意,它要求评论写作有的放矢,具有潜移默化的特征和效果。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搜索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在新闻报道全过程中,采访是第一道工序,任何新闻报道都是采访在先,写作在后。没有采访,就没有报纸上、广播里、电视中的那一条条消息、一篇篇通讯。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借助照相机、录相机、录音机等采访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对媒体和记者来说,隐性采访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与可读(看、听)性,获取了显性采访难以获得的信息和材料,新闻价值较高。时下,隐性采访作为挖掘深度新闻、寻找独家新闻的有效手法为越来越多的媒体运用。  相似文献   

17.
冀晓琴 《大观周刊》2012,(31):47-47
近几十年来,传媒产业飞速发展,民生新闻逐渐在新闻事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它接近民生,拉近了百姓与媒体间的距离,越来越得列受众的喜爱.那么。如何做好民生新闻,笔者认为,作为新闻制作基础环节的新闻采访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好的采访可以得到好的素材,可以吸引受众的更多美注,从某种程度上说,民生新闻采访的质量是新闻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记者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前提是要采访,通过采访获取大量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取舍素材,才能成就一篇好的新闻稿件。  相似文献   

19.
说到怎样占有新闻素材的问题,各种新闻学教科书上无不说“靠采访”,并强调这是“记者和通讯员了解和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这些说法的准确性不容置疑。然而,在新闻报道实践中,仅靠“面对面交谈”的采访占有的新闻素材是有限的.倒是非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往往源源不断。尤其是基层通讯员,一般没有正规采访的机会,要占有新闻素材,应更多依仗采访之外的功夫。那么,这都是一些什么功夫呢?  相似文献   

20.
采访是社会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篇好的社会新闻稿件七分靠采访,三分靠写作。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作为一名社会新闻记者,掌握采访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新闻采访在一定层面上讲是一门艺术。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那么,作为社会新闻记者,如何提高采访质量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