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五年制小语第五册看图学文第二课《周总理的睡衣》叙写了七十多岁的邓妈妈为敬爱的周总理缝补睡衣,歌颂了周总理、邓妈妈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图文结合组织教学,学生不难理解邓妈妈戴着花镜,右手捏针,左手打结,认真细致地缝补睡衣的描写,也不难理解那个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睡衣,眼睛湿润的激动之情;学生难以理解的是紧承“特别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第五册看图学文《周总理的睡衣》,是一篇培养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学生想象能力的好教材。它配有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上面画的是:七十多岁的邓妈妈正补着一件补丁重补丁的睡衣,神态安详,动作熟练,针脚细匀,整个身心都倾注在这件睡衣上了.旁边的年轻护士,正捧着睡衣的一角仔细端详,眼睛湿润,被这件睡衣深深感动.画面两个人物的情感都凝聚在她们手中的实物——周总理的睡衣上。睡衣成了画面人物联系的纽带,共同情感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我最近上课时发现班上的学生晓明经常走神儿.一副神情恍惚的样子。一次上课,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读着书,只有他手捧着书眼睛一眨不眨,我知道他精神又“溜号了”,就喊他的名字,谁知喊了几遍.他才猛然感觉到,像是在梦中惊醒,慢慢腾腾地站起来,木然地望着我,不知所措。晓明本是个不错的学生,他怎么了?  相似文献   

4.
1994年春,已担任昆明市盲哑学校副校长的杨美英坐在北去的列车上,她打开了一封沉甸甸的盲文信。信中写道:“杨老师,时间悄无声息地流走了,转眼十年的苦读就要结束了。我们即将踏入社会,为生活而奔波,为饭碗而劳苦。我们这些盲学生毕业后是到街头摆摊当“马路天使”,还是回去等待?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啊怎么办?”读完这封信后,杨美英的眼睛湿润了,她默默地望着窗外,思绪万千……  相似文献   

5.
现在的小学生因学习各类作文选提供的五花八门的“素材”、“技法”,他们的作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少地注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为了应急,“无病呻吟”有之,“小病大吟”有之。基于这种现状,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重拾“情动辞发”这一作文原则,去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并不断激发学生作文的内驱力,使其乐于作文,以饱满的感情去表达。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流程长,结构散,反馈少,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学生作文都是“奉命而作”,因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告诉我们,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是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怎样让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呢?一、关注生活,积蓄感情美学家罗丹曾经说过:“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然流露此,要让学生能够从平凡、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真谛,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共鸣。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用…  相似文献   

7.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许多表达强烈感情的句子。第1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教学过程中,忽然有学生问我:“老师,这句话连续出现了三个‘都’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不是重复啰唆吗?”是啊,这是不是重复啰唆呢?我顺势引导学生:“大家再仔细读一读课文,品味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相似文献   

8.
刘源泉 《贵州教育》2011,(14):47-48
“教师要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在课堂上,每当看见孩子们望着黑板的那一双双眼睛,在我内心总会承担起一份责任,这份责任不断鞭策我一定要付出心血来抚育我的学生。”现年45岁的刘乔发,一位来自偏僻古巴乡村的老师,怀着自己对学生们的充沛感情,耕耘于三尺讲台26载,经历过为了不让学生失学而奔波于泥泞小道的艰辛,  相似文献   

9.
“启”与“发”湖北宜昌师专陈声洽“启发”一词来自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语,这愤、悱、启、发是什么意思呢?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注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悱都是一种心理状态,是“...  相似文献   

10.
怎样才能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使自己无愧于“园丁”、“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呢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以心换心,从感情上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学生,这是一个老师最重要的品质。我国古代就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北宋张载指出:“教之不受,强告而无益”。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与他对老师的感情是成正比的,而学生对老师的感情,是建立在老师对学生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的。陶行知先生恪守的信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我们教师应有的高尚品格。只要凭着一颗爱心,哪怕一个…  相似文献   

11.
何昕在《城事》后说,“最初是给一些城市的照片题词,后来又看到它们,忽然想起这个城市已经陪伴了我很久,我想为她写点东西。我还是爱她的。”这应是作者文后的“写作心语”吧。文学创作大多缘情而发,作者有了丰富的生活感受与感情的积累,才产生了写作的欲望和冲动,才能把那一刻震撼心灵的感受淋漓尽致地抒发。文中城市的景物都不是纯客观的,都被这个女孩张开眼睛的心灵感受过,涂上了情感冷暖的色彩,诉说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世的沧桑。作者用心语跟这座城市对话交流,把自己生命的感触融入城市的变化之中,让一颗温柔善感的心伴你一同漫步岁月,体…  相似文献   

12.
认领爸爸     
“丁零零……”悦耳的上课铃声响起。 马老师捧着厚厚的一叠作业本走进了教室,他面带微笑,神秘地说:“这节作文讲评课,我请来了你们的爸爸。”同学们一听都紧张又惊奋地瞪大眼睛向教室四周张望。  相似文献   

13.
那是在一次班级学期结束会上 ,由于我下学期要到外地去读书 ,不能再担任该班班主任了 ,我不忍心单独说出此事 ,就委婉地说了几句与学生告别的话。谁知话一出口 ,学生齐声说 :“我们还要你 !”紧接着又从教室后面传来一阵低沉的哭声。我吃了一惊 ,原来是坐在后排的男生刘波竟然为我调走的事哭了。当时 ,我望着同学们充满信赖、留恋、伤感的表情 ,尤其是刘波的表现 ,我的眼睛湿润了。  相似文献   

14.
鸽梦     
我捧着一只小鸽对着窗口,金色的阳光照在它雪白的翅膀上。“好漂亮!”我由衷地欢呼着。它的翅膀显得那么稚嫩,却又想翱翔蓝天。它的眼睛清澈得像泉水,漆黑的眸子出神地向上望着。它是个坚强的战士,永远向着晴空……于是我动手折一只小纸鸽,把它放在我  相似文献   

15.
如何转变“启”而不“发”的局面崔士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的是教师与几个尖子学生的一问一答.而多数学生处于“旁听”的局面,问及原因,教者大多数苦于对学生“启”而不“发”,如何转变这种“启”而不“发”的局面呢?笔者认为——一、沟通情感,打好“启”而...  相似文献   

16.
桃花开了     
桃花开了俞典小兔家的桃花开了,朋友们都去看。小猪望着这一树桃花,惊奇地问:“桃子是这种花变的呀?真漂亮!”小兔子笑着说:“我送你几朵桃花,等到夏天的时候,它就会变成又大又鲜的桃子呢。”小猪认真地点点头,于是,小兔真的摘了几朵桃花,送给了小猪。小猪捧着...  相似文献   

17.
涓涓细流润心扉,款款细节促思发。注重细节可以变“不懂”为“主动悟懂”.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悟道”.使学生专心听课。踊跃回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悟性和想象力。我们要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和善于聆听的耳朵.那样的话.在细节稍纵即逝时,或许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灵感都会是难得的靓点了.  相似文献   

18.
一堂课下来,常听有的教师抱怨说:“这班学生真象木头人,费了老大的劲,就是‘启而不发’!”很显然,这是把“启而不发”的原因归于学生。我认为: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原因却主要在教师。 从教师方面看,一是急躁。有的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或要学生回答;或稍加诱导就要学生完全答对,否则不是冷眼逼视,便是“榆木脑袋”之类的讥讽,人都有自尊心,没有十足的把握,谁肯冒此风险举手应答? 在这种气氛之中,很多人已是“毛孔痉挛,汗不敢出”了。于是大家都保持沉默。 二是不明。有的教师对讲述的内容钻研不深,理解不透,或固执一得,或含糊其辞。所提问题,又大多先带上“唯一性”答案的框框,此时的“启发”,实际上变成了迫使学生“就范”的代词。在这种束缚下,倘若教师的语言再不精当,那实在是不  相似文献   

19.
我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条鱼,我很亲昵地唤它“天使”,它却瞅都没瞅我一眼。我不知道鱼的眼睛是否能流露感情,如果能的话,那么我看到了一种不屑。它好像不愿意我做它的主人,不过没关系,日子久了它会发现我是很好相处的。于是我趴下静静地望着它,没有说话,只用一双眼睛,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渐渐的,它的眼神变温柔了,也许它发现我的眼睛里没有邪恶。鱼我又换了一个新环境,难道鱼就没有“鱼权”可言吗?我敌视每一个人,他们都是屠杀鱼类的刽子手。主人表现得特别热情,不过我可不吃那一套。她好像并不生气,反倒趴下来用眼睛和我交流。也许是我错了,…  相似文献   

20.
一天,一张幼稚的脸出神地望着我,嘴里轻轻地叫了我一声:“姐姐。”噢,我成了小朋友眼里的姐姐了。又有一次,一张可爱的小脸迷恋地望着我,嘴里吐出一个美妙的字眼:“妈妈。”噢,我是妈妈吗?我在孩子的眼里成了“妈妈”了。这一次,一双明亮的眼睛久久地盯住了我,小脸上还带着几分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