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人才队伍。一要充分认识青海文化人才队伍与文化竞争力的现状;二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青海文化事业繁荣;三要培育文化人才,推进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四要大胆改革与创新青海文化人才队伍管理机制;五要发挥文化人才作用,提升青海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青海民族学院简介青海民族学院座落在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东郊湟水南岸。它是一所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新型民族高等学校。1949年12月成立的“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是青海民族学院的前身。随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为了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于1950年4...  相似文献   

3.
人才资源是青海省未来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导力量,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人才知识的创新。知识创新的关键是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人才资源是当今时代的第一资源,也是青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处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教育水平比较落后,不论是教育观念还是软硬件资源条件,尚有待进一步转变、改善和发展.在信息技术教育广泛展开之时,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青海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进程,这对加快发展青海民族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在青海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重视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西部民族地区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赵雷 《青海教育》2006,(1):93-93
青海省处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教育水平比较落后,不论是教育观念还是软硬件资源条件,尚有待进一步转变、改善和发展。在信息技术教育广泛展开之时,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青海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进程。这对加快发展青海民族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在青海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重视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西部民族地区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文化人才支撑文化大厦,文化精品引领文化繁荣。打造青海文化名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青海文化人才队伍的现状,建设青海文化名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研究,并开展工作。一要创新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不同的文化人才培养方法、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二要开通人才交流渠道,促进人力资源市场化流动,有计划、按比例、分步骤地进行梯级性人才选拔和配备。三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制定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选用机制。四要重视业余文化人才培养、引导和使用,使他们成为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核心力量。五要完善人才培育资金保障机制,不断加大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二元经济问题日趋严重,并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本文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依据青海省近三十年经济发展数据对青海城乡二元经济的表现,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长远影响进行探讨和分析.通过分析,现阶段青海城乡二元经济对比是在扩大的,城镇化战略对缓解青海省城乡二元经济作用不显著.以此为基础对缓解青海城乡二元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青海农牧业资源与人才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客观条件的制约,青海省逐牧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才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人才浪费和人才流失严重,为加速青海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广大农牧民生活水平,必须加大,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技能人才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广东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了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建设一支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实现广东工业兴省、富民强省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广东省与国内部分省市技能人才状况的比较。揭示广东省技能人才现状。  相似文献   

10.
张博 《中国培训》2006,(11):11-13
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青海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这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方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作为要素市场,人才市场在人才的合理配置上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一、青海省人才市场的现状人才市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随着经济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步发展成熟的。青海省的人…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苍南县属省级欠发达县,加强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苍南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是苍南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根据近年来苍南县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实践,就加强欠发达地区教师人才建设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希望对欠发达地区加强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有所启发。一、欠发达地区教师人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省级欠发达乡镇,苍南县与周边发达县市相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城镇与农村发展仍不协调,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不均衡,给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带来瓶颈制约,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  相似文献   

12.
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分析苏州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基本现状和未来需求,并对苏州致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和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  相似文献   

1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是发展山区农业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前提。十堰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新业态要求:必须客观分析十堰市山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十堰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正>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青海省惟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培养建筑类、通信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是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的建设行业紧缺型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是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行业人才培养基地、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学院始建于1978年,2012年被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高职院校。  相似文献   

15.
高层次人才是我国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带动和推进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建设、开发、保障好这支队伍,使之发挥积极的作用,是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队伍整体开发与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凝聚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战略意义入手,深入剖析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实际出发,提出凝聚高校高层次人才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青海是我国四化建设中的一个大有希望和待开发的战略地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重点向西北的战略转移,青海将在本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成为重要的经济基地。柴达木盆地位置重要,资源丰富,是开拓青海的基本依托地区之一。因此,从现在起逐步建立符合青海省情和生产布局原则的地域经济结构,为大规模开拓青海创造条件极为重要。本文就柴达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谈点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在近年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存在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而且存在着省内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问题,差异的扩大将影响青海省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本文以县为基本的区域单元,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海省内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抓好高校建设的根本大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高等学校的神圣职责。建功必先兴校,兴校必先聚才,高等学校能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归根到底取决于是否能够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且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因此,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根本大计。 一、坚持党管人才,牢固树立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建设根本大计的思想 在新世纪初,中央根据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人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用的凸显,适时地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  相似文献   

19.
资讯     
青海省教育厅认真组织首届“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招生工作青海省“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招生计划报名工作,于2005年10月31日圆满结束。“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首次在青海招生,国家部委所属的45所院校在青海省招收78名硕士研究生。全省共有358名考生报名,其中在职人员133名,非在职人员225名(汉族考生71名,少数民族考生287名)。青海教育厅领导非常重视“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招生工作,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工作。报名前,结合青海实际,大力宣传报名事宜。在《西海都市报》、《西海商报》…  相似文献   

20.
高校是集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生力军,对于国家建设、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迫切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建设,努力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