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语感,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能力,是对文学语言的敏锐感受力,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有着非常实际的作用,对小学生说话、交际及使用语言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情景,为学生多创设练习语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练习语感,在写作中练习语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使用祖国语言而努力.  相似文献   

2.
曹献云 《学周刊C版》2013,(6):190-191
语感,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能力,是对文学语言的敏锐感受力,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有着非常实际的作用,对小学生说话、交际及使用语言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情景,为学生多创设练习语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练习语感,在写作中练习语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使用祖国语言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正语感是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一种集中体现.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文化、美的熏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夏丐尊先生更是明确强调:“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敏锐感觉,其心理表征是对言语的体验,心理基础是言语储备和生活储备,它以情境与言语之间的转型、聚合和发散三种心理方式进行运作。语感的这些心理机制,对语文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  相似文献   

7.
语文的学习是语言的学习,而语感则是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和直接理解。培养语感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准确。敏锐、强烈的感受、感觉和感知的能力,就是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和生活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语言教学中,语感主要是指对书面言语的感受。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层次便是创造。所以,“积累-模仿”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朗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篇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朗读可以使一篇文章变得好懂…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9.
语感就是语言学科所要培养的语言能力的高度综合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对作为客体的语言敏锐的直接感觉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其作用是根据语言环境理解各种各样的言语的含义。辨别优劣和按照实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语感广义上说就是主体对肓语的感染力,是读写听说的基本素养;狭义上说就是主体在长期的肓语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言语敏锐审美感知力。  相似文献   

10.
何谓语感?“语感.就是指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它是一种直觉地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堪称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标志。”“语感的本质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是人们在长期言语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对语言符号的一种直觉。语感具有直觉性特点.是一种凭借言语经验.直觉地对言语做出敏锐的感受,瞬时性地感知和领悟语言。”所以语感培养重在培养“学道学诗.非悟不进”的直觉体悟。一种对语言认知的积累。由于没有固定的定性或定量的教学模式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语感,是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准确而灵敏的感受、领悟能力。它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是通过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而形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在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观判断或感受。它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在语言认识中.语感应该是不可须史的东西,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与语感的敏锐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指向,是培养学生对话语、文章的传达和接收,即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灵魂就是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以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14.
语感,是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准确而灵敏的感受、领悟能力.它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是通过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而形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一、语感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心理机制 语感,广义地说,指主体对言语的感受。它有高低之分,雅俗之别。一个人的志趣、学识、经验、语言素养,临场时的情绪等等,能决定语感的取向、广度、深度、精细度、速度、灵敏度等。我们现在所说的语感,指的是狭义上的,即:人们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这里,一方面强调语感是一种能力,另一方面还突出其敏锐的审美的特征。故,它是一般人所言的“感悟力”,这是一种高级语感。本  相似文献   

16.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无论是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还是理解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都离不开语言。因此,语文教学在本质上可以说是语言教学。 对一门语言的领悟,最高的境界便是具有良好的语感。什么叫语感呢?说得简单点,语感就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所谓直觉,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指的是人脑对事物、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由于直觉是一种心理活动形式、一种心理  相似文献   

17.
语感是人们对言语的感受,是对语言文字或语言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它是人们对语言的直接感觉,是系统,综合的语言感知力,是直接、敏锐的语言领悟力。在英语教学中,语感强的人理解力也比较强,听别人说话时就能够抓住要领,同时语言表达流畅得体反应迅速,英语的学习效率很高。英语语感的培养需要学生过一定的语言积累,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得到提高。那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言语经验的习得是培养语感最主要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感,就是要通过长期的、大量的、反复的、规范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不断使外在的语言内容和形式内化为学生对言语的敏锐的直觉能力。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加强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19.
语感是对语言表达的直接感受,它是言语能力的重要标志。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反复的语言操作中形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坚持不懈的过程,它伴随着诵读、想象、品悟、积累等运作过程而产生。语感一旦从所知变为所有,就会服务于语言载体,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享受敏锐语感的妙处。  相似文献   

20.
<正>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迅疾、敏锐、准确的感受能力,它是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志。语感强的人可以随意运用语言,能够在任何场合流畅地进行语言表达,书面表达时妙语连珠,同时也能够在听取他人表达时进行准确的判断。这种对语言的感觉,就是言语能力的最高境界。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语感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