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作文与做人     
一位同事抱怨说,他已上初二的孩子对作文不感兴趣。他把孩子过去的几篇日记给我看,让我指点一下迷津。我发现其中一篇日记写了这样一件事:某语文老师对我特别严厉,我的字迹稍一潦草,就被叫到办公室受训。有时放学后,还让我在办公室里练字,我练得手腕发酸。某同学明明比我写得还要孬,老师却不批评他。这不是偏向吗?我不喜欢这位老师。当我和这位同学面谈时,我要他和我一起写  相似文献   

2.
作文与炒菜     
正看到这个题目,你肯定会问:作文和炒菜有什么关系呢?也许跟你是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可这件事对我关系可大了。因为它教会了我怎样写好作文。那天上作文班,直到下课了钟老师还在点评我的作文。他说我的作文不生动,不形象,枯燥无味。还说我的事情没写细,别人看了我的作文也会觉得不好。钟老师还告诉我:要把作文写好,至少要把一件事写清楚。要把事情写清楚,就必须把自己看到  相似文献   

3.
竹林子把小测试卷交到我手上时,用的是很严肃的语气:“妈妈,这篇作文,我还是用了老师的开头,因为我担心自己写的作文,老师会不给我分数。”然后孩子话锋一转:“可是妈妈,你放心,不给老师看的作文,我就不这样写了。”作文的题目是《我最快乐的一件事》。老师的范文是这样的:我经历过很多事,有忧愁的事,有烦恼的事,今天我要说的,是我经历的最快乐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4.
学生作文,经常会遇到这样情况:明明是亲身经历的事,明明是与之共同生活过的人,材料就在他自己脑子里,但他还是骑马寻马,东张西望,说是没有东西可写。那末,如何帮助学生把身历其境的、藏在脑子的记忆仓库里的材料挖出来,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在这方面,我曾作过一点尝试。有一次,我给高一学生布置一篇作文,要求他们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希望写得具体些、丰满些,要有实实在在的事例,不要说空话,发空议论。隔了一天,学生顾江交来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祖母》。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祖母手把手地教他刚入学的弟弟写了个“多”字;第二件事是祖母教他洗衣服;第三件事是告诫他:取得成绩,不许  相似文献   

5.
我的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女儿喜欢趴在桌子上摆弄台历,读着日历后面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读够了,便拿起铅笔在空白处画起小龟来。望着这只小龟,我想能不能充分利用这小小的空白处,让她写上一两句话,或者把当天最有趣的事写下来,这样做,对她写作文也许会有帮助。我把想法告诉了她,她听了,情绪很高,便试着写起来。半年来,她一直坚持这样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辅导孩子利用台历写小作文,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内容要真。初学写作文,还是写真实为好。孩子的年龄小,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还很不够,能把发生在自己周围的实实在在的事如实地写出来,就很不简单了。我们每做一件什么新事,都要让小女儿跟着看,边看边问,让她说这是干什么,怎么  相似文献   

6.
小孙子上学后,语文、数学、外语等门功课学得都不错,惟独害怕写作文,每次老师布置写作文,他都要反复改几次,有时还不合格。我问他为什么写不好作文,他说:“老师有时让我们写人,有时写事,有时写物体,总是在变,我都不知道怎样写才好。”也难怪,才七八岁的孩子,初学写作要得心应手地写好各种体裁的作文,实在太难为他了。当然也不能怪老师,老师也想让学生把作文写好,可是他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进度安排,两周写一次作文,或写人,或记事,或状物,老师要随着课本的内容和进度走,作文体裁总是在变,因而也就难免会出现…  相似文献   

7.
开学几天,班上韦斌小朋友早上总是很晚才来保育院。开始,我只在班上不点名地提了这件事,希望小朋友们能按时来院。可是几天过去了,这孩子依旧如此、我就在家长接送孩子时询问他父母,才知他每天晚上看电观看到很晚。因为他一直是奶奶带大的,父母的说教他不听,逼急了,就大声哭闹,并把奶奶抬出来。父母为这件事很头疼。这天,我找了个机会,把他叫  相似文献   

8.
早在1989年5月11日,我读过上海《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上由姚金兴同志写的一篇小品,题目是《孩子笔下的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原文如下:我一直以为我那个读四年级的孩子姚晖是个小马虎。今天老师布置小作文,写一个熟悉的人。我想,这可糟了,他平时稀里糊涂的,从不仔细观察什么人,能写好这篇作文吗?不料,半个小时后,他写了三百多个字,一看,真叫我暗暗吃惊。嘿,这小子,通过两件事把我这个老实巴交的穷书生爸爸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一件事是说他有一次半夜醒来一点多了,我这个下巴长着一根根黑胡子,鼻子架着一副眼镜的爸爸,正在灯下专…  相似文献   

9.
正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这一步没走好,那么作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写作文如果离题的话,那就像给一个饥饿的乞丐棉衣一样,是没有用的。有的学生,作文要求写一件快乐的事,他偏偏写一件伤心的事;作文要求写一件发生在夏天的事,他偏偏写一件发生在冬天的事;作文要求写一个人,他偏偏写"我的家乡很美"……所以,即使他妙笔可以生花,如果审题这一步没做好,那花也是"白花力气"的"花"了。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该怎样教学生审题呢?一、命题作文的审题命题作文是指命题者已经  相似文献   

10.
暑假中,儿子在周记中写了一件难忘的事,开头是这么写的:“有些事,你虽然想忘记它,但是它就像被膨胀螺丝铆在了大脑里似的,怎么也忘不掉。”一位近邻的同学看了忙问:“膨胀螺丝是什么东西,什么样子?”儿子向他描述了一番,他仍是似懂非懂。那个孩子说,他平时在家里,刚玩上什么,父  相似文献   

11.
正父母要相信孩子,给孩子提供机会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才可能学着对自己负责。当他意识到这些事情都是他自己的责任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就水到渠成了。"豆毛,这是今天的作业吗?"我从豆毛的书包里翻出一张看拼音写汉字的试卷,问他。他疑惑地看着我,神情就像困得睁不开眼睛的小考拉。他拼命地想了想,然后对我说:"好像今天要写完,也好像今天不用全写完。妈妈,要不你帮我问问老师吧。"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2002,(Z3)
浦南中学寄给我一本校刊,其中有不少是中学生的习作,翻看时,被一个新奇古怪的题目吸引住了:《“作文”救了作文命》。到底写些什么呀?我急切地看了下去,原来写的是这样一件事:读六年级时,新换了一位语文老师。开学没几天,老师就布置我们写一篇题为《一件难忘的事》的作文。我平时最讨厌的就是写作文,想了半天还写不出什么。后来灵机一动:“老师不是还不了解我们吗?抄一篇,老师未必看得出。”于是,趁中午回家,就抄了一篇交差。第二天,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他劈头就问:“这是你自己写的吗?”我鼓足勇气点点头。“不错!写得真不错!”老师高兴地说。我暗暗高兴,好,没被老师发现。可是,老师还要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读作文。  相似文献   

13.
怎样写信     
放暑假了,老师要求同学们在暑假里互相写信,等开学后,看谁的信写得最好,谁收到的信最多。李誉平时一听到要写作文、写信什么的就头疼,他真担心开学后自己的信又像以前那样,被当成是病文病句的典型,让同学们笑破肚皮。他磨磨蹭蹭了半天,给同桌王晓林写了一封信:正文:说明写信的目的,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王晓林:暑假生活过得愉快吗?我觉得暑假真好,你的暑假生活一定也很有趣。早上妈妈也不再催我起床,而是和爸爸一起出门上班了,我可以尽情看动画片,踢足球,看课外书。不过妈妈还是每天检查我的作业。我去农村的奶奶家住了一阵,那里真…  相似文献   

14.
唐勇(甘肃家长) 我孩子正读五年级,为了让他写好作文,我给他买了不少作文书,可作文成绩还是上不去,我很着急呀! 您在给孩子选择读物的时候走入了一个急功近利的误区,认为孩子多看作文书就能提高作文成绩,其实不然。知识是慢慢积累的,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要从长远着手,要让孩子广泛地涉猎,  相似文献   

15.
黄晓维 《生活教育》2014,(9):117-119
正作文成功的原因无非就是两个词,一是"情感",二是"能力","情感"只能靠"激发","能力"只能靠"习得"。由"技"到"艺",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小用"走向"大用",才是作文教学的"王道"一个故事带来的启发叶圣陶从来不教孩子写作文。他只是让孩子在自己面前念作文,听着听着就问一句:"这儿什么意思?我不  相似文献   

16.
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可以先从口头作文开始。在一段时间里应该是只要学生能表述就是好作文,不要怕说不清楚,语句不通。学生说不清楚,语句不通,就先说后写,让他先口头说一说再动手写,没写好,也可以让学生先读读,而后再修改。我认为三年级的作文指导,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台阶,让学生把要说的话有序的说出来。  相似文献   

17.
曾经听一位朋友谈到这样一件事:孩子写了一段话:“今天早上,我们排好队,参加升旗仪式。红旗升起来时,我的手伸在裤兜里,把山楂上的茸毛抹下来。”老师给他打了个“丙”,还批评他升国旗时态度不严肃。孩子回去之后,咬着笔杆不知写什么才好。最后,他终于硬着头皮写下了这句话:“星期天,我把红领巾洗得干干净净,又鲜艳又美丽。”作文交上去了,内心却惶惶不安,因为事实上他并没有这么做。本子发下来一看,他得到的是“甲”。朋友是笑着说这番话的。我听了以后,内心像打翻了五味瓶。一年级的学生,在参加升旗仪式时,手有些闲不住,便伸进裤兜里拿山…  相似文献   

18.
“上海黄浦江边,有一座广播电视塔。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东方明珠’。”每次当我读到课文里的这段话,我就想:我要是能登上东方明珠。该多好啊! 一天,妈妈说要带我去上海,我听了高兴极了。到了上海,第一件事我就去登东方明珠。东方明珠可高啦,从上面向下看,马路上的行人就像一只只小蚂蚁在蠕动,汽车就像玩具,四周的高楼也变成了“小矮子”,黄浦江就像一条玉带,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相似文献   

19.
正弟弟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声的?后来我来到北京之后,他的作文都是谁帮他写的?他还会不会记得自己在看图说话里写过的春天里的小刚?弟弟比我小十岁,是95后出生的孩子,小时候脑袋很圆,身体也很圆,像一团胖肉。他很贪玩,也不爱写作业,学校经常请家长。弟弟每次翻开作文本,就说要削铅笔,一支接一支,磨磨蹭蹭能削满满一文具盒。刚开始我很相信他,会坐他旁边帮忙,用过铅笔的人都知道,转笔刀削  相似文献   

20.
我的学生写了篇作文,题目叫《饺子最难吃》,写得很好.特别是写煮饺子时,她写道: 开始下锅了,饺子像不会游泳的孩子一样沉到了水底. ——蒋玲《饺子最难吃》 在我看来,一个学生能写出“饺子像不会游泳的孩子一样沉到了水底”这样的句子,比起村上春树写的“他一直用手指摆弄着耳轮,俨然清点一捆崭新的钞票”(《舞》),塞林格写的“天冷得像巫婆的奶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点都不逊色的.于是我就想,学生能够写出这样的作文,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