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一批高校相继试点探索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并已成为我国博士生招生的重要制度形式。实践研究表明: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与自治两者间存在一定逻辑自洽,自治有助于落实招生自主权,孕育良好的博士生教育生态,契合了博士生教育特点。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需围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共性目标,构建符合国情校情的规范化制度体系,并充分融入非智力因素的考察,以达至“自治”。基于学理分析、比较、调研访谈等方式,认为自治是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必然选择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学科、专业和学位点建设是高校内涵式发展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改革突破口,三者一体化建设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改革方向。在学科–专业–学位点一体化建设的动因与困境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知识和人才产出导向的一体化建设路径,构建了从分割到协同的“三协同两优化”建设路径:以特色学科群为基础协同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依托重大项目攻关协同建设机制;以宽口径贯通式人才培养打通建设壁垒;以知识–人才产出驱动基层学术组织优化;以产出导向优化激励机制,多措并举实现学科–专业–学位点一体化建设,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与传统博士研究生招生模式相比,“申请–考核”制有利于明确选拔标准、优化选拔方式,实现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师为主导”的转变,发挥特色和优势,提高效率和质量。但切忌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应加深思考和认识,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运行机制发挥其制度优势。结合武汉大学2010年以来博士生招生“申 请–考核”制试点工作的实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从多样化的学科选拔和高层次创新人才选拔需要出发,阐述了博士生招生改革缘由,分析了“申请–审核”制的优势,并在实践基础上提出应从人才选拔标准、材料审查、综合考核和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以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博士生选拔途径。  相似文献   

5.
有感于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教授《博士制度“四问”及改革建议》一文,以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为例,从博士生招生程序、课程计划、过程管理、毕业要求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并展开进一步的探讨。从学院国际合作办学实践出发,审视中外合作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模式,提出秉承“学科交叉”“国际化”和“产业伙伴关系”理念,致力于探索“大学—政府—企业”三方合作的培养模式,以期对我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的改革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宏观视角对博士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冲突进行了理论阐释,并基于江苏省博士生就业期望的调查,从博士生就业期望的微观视角实证分析当前博士生培养与博士生多元化的就业需求的冲突。提出通过建构旨在调适博士生培养标准化与市场化的联合一体化博士生培养模式,有效连接博士生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调适二者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博士生招生模式可归纳为普通招考模式、推荐免试模式、申请–审核模式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模式。四种博士生招生模式的主导力量多元,价值取向各异,招生对象各不相同,考查内容各有侧重,招生程序独立互异,呈现多元化的不同特征。认为我国博士生招生模式改革应以认识论为基础、追求知识创新为价值取向,以申请–审核模式为主、融合其他模式作为改革目标,以指导教师为主导、多元主体共治构架其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博士生培养质量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博士生的招生培养现状,比较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博士生教育模式,并就博士生的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环节探索了推进博士生教育的制度创新,以及保障和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本文将工程领域中的全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本科教育领域,提出人才培养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并探讨其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理论与应用问题。其思想就是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为核心,除原有已考虑的招生、培养、毕业等环节外,同时把就业与社会需求、社会评价以及毕业后再学习与终身学习等延伸信息涵盖进去,作为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通过有关规章制度与人才培养方案予以固化,以达到切实提高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改善本科生就业状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探索德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变革的基础上,比较德国传统"师徒制"与新型"结构化"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师徒制"模式重视博士生尽早融入导师的教席工作,旨在为未来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积累经验,而"结构化"模式为博士生设立了跨学科、跨机构和跨国界的研究平台,目的是增进师生交流,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培养博士生毕业后应对更广阔就业市场需求的综合技能。传统"师徒制"模式和"结构化"模式相互补充,构成德国多元的博士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