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与当今并存的传统的幸福观和西方的幸福观中片面极端张扬个人利益和某种需求的消极性不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追求物质与精神、享受与劳动、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倡导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幸福观误区。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创造幸福与感受幸福的统一。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应夯实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思想,锤炼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意志品质,提升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人类生活与奋斗的毕生追求。与资产阶级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幸福观不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实践的、大众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这种科学的幸福观,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为我们追求幸福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幸福观的主要内容包括需求是人追求幸福的内驱力;劳动是创造幸福的源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获得幸福的重要保障;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幸福的理想社会形态。中国共产党的当前任务是领导全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正是马克思幸福观当代价值的体现。因此,对马克思幸福观形成过程的梳理及对其内容的再认识,对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以实现人民幸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合理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与创造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奉献是追求幸福的终极归宿,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幸福中国,应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民幸福为本;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让幸福成为百姓的普遍感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幸福质量;加快完善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筑牢幸福的基础;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增强幸福感;建设生态文明,造福后代.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要包括:幸福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和统一,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结合和统一,是享受和劳动的结合和统一,是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的结合和统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启示我们,在当代中国,要使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就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以缓解社会压力,拯救心理危机,通过辛勤的劳动和奉献以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8.
劳动幸福观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从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出发,对人类劳动与幸福关系这一问题的独特认识和思考.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诠释了人类文明社会生产的本质.基于当前社会发展问题,做好对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进一步解析,有利于更好地提高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时代影响力,同时,也是解决信息化时代下工人阶级部分社会矛盾问题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幸福论是科学的幸福观思想,对当今大学生理性、科学的幸福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启示。我们应当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论的指导下,敦促大学生努力树立追求精神自由更幸福,劳动、创造最幸福,奉献本身就是幸福,社会的、大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等幸福观,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全面科学的幸福观,本文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基本理论以课堂教学形式来指导当代"90后"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形成,纠正其生活中幸福观的误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创造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幸福是一种能力,体现在理解幸福、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等方面。培养学生理解幸福的能力,要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幸福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进行理想教育。培养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幸福学习的外部条件,引导学生以苦为乐地对待学习。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要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德性,引导他们做善于交往的人,教给创造快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幸福和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幸福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好的教育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幸福。幸福教育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幸福知识、幸福技能的传授是必要的;幸福品质、幸福人格的养成是必须的;幸福教育的实践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幸福是一种能力,体现在理解幸福、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等方面。培养学生理解幸福的能力,要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幸福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进行理想教育。培养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幸福学习的外部条件,引导学生以苦为乐地对待学习。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要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德性,引导他们做善于交往的人,教给创造快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幸福指数已经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被频繁提及的话题。惠州在落实《纲要》和创建惠民之州的进程中,也将以提升市民幸福指数为目标。基于对惠州市民幸福指数的总体情况以及差异性的考察,同时对惠州市民职业幸福指数、生活幸福指数和社会幸福指数等进行分析,厘清影响市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提出通过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实力、大力改善民生,实现全面共享、发展民主政治、加大文化投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和引导健康社会心理等措施,以全面提升惠州市民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5.
“幸福”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词,怎样去衡量人的幸福水平,对幸福感进行量化,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本研究从高校教师的幸福现状出发,阐明了提高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意义,分析了影响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幸福是一个大众化的词,目前还没有一种测量幸福的广泛认可的方法。幸福指数是一个衡量民众幸福感受程度的具体指标,它测量的是人们的幸福感,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通过对常州居民幸福指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调查常州居民的幸福指数,以便于提升常州居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教育增进受教育者的幸福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种是教育功能的自然延伸;另一种是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安排来实现。有目的地增进学生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前提,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是关键,形成良好的幸福品质是目标。  相似文献   

18.
论生命视角下的幸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芳 《中国德育》2008,(1):17-20
幸福是人生美好的主题,是人之追求的终极目的。幸福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人对幸福的追求并在追求中获得幸福。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人之幸福的特殊价值就在于为幸福的实现奠定生命基础。教育应把幸福作为对人生命关怀的终极着眼点。幸福教育要始终立于人的生命基础之上,使教育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幸福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守法与幸福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幸福不同于快乐,它不仅仅是个人主观的心理感受,更是为追求理想目标不懈奋斗的动态过程。在现代化的法制社会里,只有通过守法的基本途径,才能实现幸福这一人生的终极目的。但是在守法过程中,社会幸福和个体幸福有可能会发生冲突。这就更需要通过守法,尤其是通过积极守法,才能使二者达到平衡与和谐。  相似文献   

20.
幸福是基于一定客观条件而产生的快乐和满意等情感体验.追求幸福是人的目的和权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幸福可以从个人生活幸福和职业生活幸福两个层面考察.作为个体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个人生活幸福源自于对善好生活的追求.作为特殊群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生活幸福源自于对职业意义、理想和社会价值的追求.幸福是一种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人生境界、德性水平以及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工作能力以实现人生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