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新闻真实性更多地涉及传播内容的选择和报道,而新闻娱乐化专注于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与技术化。在全民狂欢的大众传播时代,电视新闻娱乐化使电视新闻节目渐渐失去了"新闻真实性",如何平衡电视新闻娱乐化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毕雪燕 《新闻爱好者》2010,(10):110-111
如今,随着媒体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快速创新,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正不断颠覆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把新闻事实用故事来讲述的"新闻故事化"潮流正风靡传媒界。目前的中国电视新闻业界中,这种新闻报道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一改电视新闻在观众心目中单一、刻板的形象,一经播出就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并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3.
赵金  蔡骐 《青年记者》2004,(8):78-80
赵:蔡教授,您好! 在我国,“播报”一直是电视新闻的传统表现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新闻节目的播音员神态严肃,字正腔圆,语势稳健,非常讲究分寸感。但是,1998年陈鲁豫《凤凰早班车》的开播,带来了令观众耳目一新的“说新闻”方式,与传统的“播新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蔡:这种变化确实是中国电视新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说新闻”的方式也很快为许多其他电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最基本环节,采访的信息是否真实,及时有效,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记者作为电视新闻信息采集的一线工作人员,对于新闻采访工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质量的保证。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信息传递的方式不能仅仅靠电视台的传播,还应注重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方式。随着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技术中的应用,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应该保证新媒体技术的提高,保证采访内容的真实性和质量,在保证采访内容真实有效的基础上,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于春山 《视听》2016,(12):137-138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电视新闻凭借着真实的内容和特色的魅力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各种网络媒体应运而生,这对电视新闻的地位和影响力带来了冲击,新闻编辑传统思想及技巧的滞后性逐渐凸现出来。基于此,本文以电视新闻编辑为研究视角,结合一定的电视新闻节目,探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应当掌握的技巧及创新方向,旨在提升电视新闻编辑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综合能力,为电视新闻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促进电视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选择《中国新闻》为个案,结合当下智能互联时代媒体环境的新特征,分析了电视新闻媒体面临的冲击和挑战,探究了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的发展路径:一是建构中国视角的国际新闻和国际视角的中国新闻报道框架,传播中国声音;二是着力移动短视频,拓展传播渠道;三是大数据技术助力,利用算法推荐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7.
王利娜 《青年记者》2012,(11):48-49
近年来,在电视新闻领域,出现最频繁的电视新闻形式当数民生新闻,全国各级电视台,几乎都有民生新闻的专栏.尤其是在地方频道,民生新闻正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民生新闻的特点 1.四个变化.从叙述方式上来看,电视民生新闻与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相比,有四个方面的重要变化:一是叙述角度的不同.传统的新闻报道都是以客观化的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8.
陈佳琪 《今传媒》2013,(11):88-89
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新闻价值规律的回归、受众多元化信息诉求、电视台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新媒体迅速崛起,促使电视新闻语态发生微妙变化。电视新闻语态从传统的宣教模式向“宣教+新闻”模式过渡,电视新闻节目试图融合浓厚的宣教与客观的新闻。本文以央视《新闻联播》作为研究案例,梳理其开播以来新闻语态的转变路径,并探析电视新闻语态的转变方向。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5,(12):32-36
当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诞生的时候,早期电视新闻生产也开始萌芽。当时的电视新闻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承载着重大的政治责任和国家使命。作为政治宣传的影像载体,早期的电视新闻在意识形态和传播内容上凸显"喉舌"的功能,同时一些新闻工作者也在新闻的时效性和专业性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早期的电视新闻生产尽管一波三折,但是为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奠定了主流的地位,也做好了组织架构和专业人员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
彭海涛 《视听界》2005,(1):15-18
自1994年《焦点访谈》开播以来,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全国各电视台遍地开花,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得到了迅猛发展。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发展和壮大不仅代表了新闻事业的新成就,而且也从侧面表明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在此情况下的新闻观念的变革。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所特有的品质,是新闻在电视上的优良表现形态和类型。从新闻在各种大众媒介的发展历程和变迁来看,电视新闻节目向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转化首先在操作上起始于新闻语态的变革。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最大特点莫过于其新闻语态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重新建构了新闻的语态,展现了新闻的高端发展方向和未来。  相似文献   

11.
毕勤 《新闻世界》2011,(8):54-56
这是一个推崇创新的时代,电视新闻事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个新的形式,那就是电视新闻平民化。平民化是媒体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必然结果,近几年来各地电视台已经纷纷模仿,办起了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民生新闻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影响和制约着中国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民生新闻目前应该有更大的改进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方言电视新闻在不同区域城市的走红,除了民生新闻的接近性外,其评话式表述,也是成就方言新闻高收视率、高满意度的关键所在。方言电视新闻并不是简单的新闻方言化,而是汲取了评话(评书)的叙说技巧而艺术化了的新闻形态。在传统评话发达区,方言电视新闻更易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传播手段和方式日新月异。其中,被人们普遍关注的电视新闻近年来在现代新闻理念和先进技术手段的催生下,发生了巨大变化。它打破了多年来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着电视新闻创新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4.
方言电视新闻在不同区域城市的走红,除了民生新闻的接近性外,其评话式表述,是成就方言新闻高收视率、高满意度的关键所在。方言电视新闻并不是简单的新闻方言化,而是汲取了评话(评书)的叙说技巧而艺术化了的新闻形态。在传统评话发达区,方言电视新闻更易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孙啸武 《新闻窗》2011,(1):122-122
“民生新闻”是在中国当代语境下催生的富有中国特色词汇,这是一种以“民本思想”为基点,用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对于传统新闻价值观,民生新闻在新闻的角度和新闻的选材上进行了突破,  相似文献   

16.
从单调的时政新闻到丰富的社会新闻再到贴近市民的民生新闻,几十年来,中国电视新闻在不断探索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日益走向成熟和多样。无论学界还是业界,大家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后民生新闻时代,电视新闻向何处去?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的产生要晚于报刊新闻,由于新闻行业的特质,电视新闻和报刊新闻一样,具有权威性,它保障受众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的知情权。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新闻和报刊新闻一样,逐渐走下神坛。大众化意识形态影响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娱乐化倾向开始消解电视新闻的权威性。面对新世纪的传播规律,电视新闻在挽留受众的同时,同样需要警惕泛娱乐化,保存新闻的独立性。一、电视新闻权威性的消解当今电视新闻的权威性正在消解。面对着众多新生媒介的竞争,电视新闻不得不迎合大众审美趣味,为生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电视新闻的深化改革是在两条线上同步展开的:一是新闻播出时段上的扩展,由传统的只重视晚间新闻的播出,推及到早、中、晚,形成新闻收看新的黄金时段。用节目好看吸引观众去看,传统上的非黄金时段也可以变成黄金时段。如中央台一套的《东方时空》、《新闻30分》,四套的《中国新闻60分》等栏目成功,为电视新闻传播信息量的扩大提供  相似文献   

19.
新闻标题是在一篇或一组新闻的本文之外,概括新闻内容、揭示报道主题的简短的文字符号。标题可以说是新闻的眼睛,决定着一条新闻的吸引力。然而相较于传统平面媒体对新闻标题的字斟句酌、注重文采,相较于新兴互联网媒体的标新立异、大玩悬念,长期以来电视新闻对标题似乎并不是太在意。或许因为电视一直自信于自身声画并茂的优势,对标题的运用与研究也就不是十分重视,林林总总的电视新闻学理论著作也忽视了对这个问题的专门论述。  相似文献   

20.
小议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鹏 《记者摇篮》2010,(8):55-55
从刚毕业于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到从事电视新闻一线工作已经9年有余了,9年的电视新闻一线采访,让我更是体会了当初课本上那句“采访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的含义。现实中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新闻作品的质量。电视是一个特殊的媒体媒介,它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