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通过探究同性恋主题在中西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试图说明中西方作家对同性恋这一现象的看法、探索与所给予的人文关怀 ,以唤起人们对它进行重新的、深刻的、更为全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文学作品中的水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借助于水意象表情达意,在文学作品中实现四个方面的表现功能:哲学表现功能、实用表现功能、审美表现功能、情感表现功能.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的模糊美是文学作品产生艺术魅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然惜乎对此尚未有足够重视。本文拟从文学作品中模糊美产生的依据、模糊美的表现形态、模糊美的审美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的模糊美,以期为之张目。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同性恋的态度比较宽容、理解,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男作家对男性同性恋现象的书写。五四时期,女作家对女性同性恋的表现成为五四文学的一道特殊景观。作家多以对同性恋的描写作为批判社会的立足点,其中也包含了一种对自然人性的公开表达。当代陈染、林白们对女性同性恋现象的表现带有女权主义意昧。男作家王小波的《似水柔情》则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同性恋作了理性探寻。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同性恋小说大致经历了由古典的编织传奇故事的写法到描述伤心的精神流浪旅程再到"新感官"书写的三个阶段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艺术分析就是对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技巧等,找出它们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体味表现主题的技巧,体味其审美情趣与审美艺术。艺术分析能发人未见,启人深思,可以使读者在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时获得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帮助读者对文学作品及各种现象作出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文学作品的客观分析,往往会比作家本身的认识更清楚,更深刻,从而认识创作的优缺点和长短处,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法国大革命以后,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关注成为法国作家们的一种普遍心态。法国作家们的政治情结和政治意识不仅表现为具体的政治行动,更多地体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里。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以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深刻地反映了法国的社会政治问题,成为广为人们称道的伟大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7.
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统摄整个文学文本的核心组件。本文借助叙事学理论,从“直接形容”和“间接表现”的角度,对鲁迅小说《故乡》中闰土的人物形象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深化文学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凸显创作意图,往往借助孩子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或寄希望于孩子,让他们承载作家的光荣与梦想、在他们身上寄托憧憬与美好。  相似文献   

9.
对日语的轻卑表现研究的学者主要有筒井康隆、星野命和荒木雅实。筒井和星野重点从其意义和功能方面进行了研究。荒木对文学作品中轻卑表现和特点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量研究,但只将目光投向了日语轻卑表现本身,未采取对比的方法,同时也没对轻卑表现的待遇意识进行论述。本文主要以和敬语的待遇意识相对比为背景,对《哥儿》中轻卑表现的存在情况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0.
李征宙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4):21-22,35
在比较狭义的范围内,文学作品的“空白”即是对情节和场景作出有意的省略。考察空白艺术的表现形态及美学特点,可分为“跨越式”和“暗示式”两类。作家要遵循艺术规律,摆脱肤浅与平庸,从而实现向艺术真实的高峰飞跃;文学作品中的“空白”能让读者进入到一种极度自由的状态和心醉神迷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象征意蕴是指文艺作品中形象或意境的深层意味。文学作品的象征意蕴是由文学话语含义的丰富性、文学作品的符号性以及读者理解作品的差异性等原因而形成的。《老人与海》的象征意蕴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类的精神风貌,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生存态度、生存心态的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12.
与历史学的研究不同,文学作品在其情节的虚构和想像的背后,蕴涵着真实的社会生活背景和人们真实的思想和信仰,文学细致入微地、生动地刻画了人们的追求、互动和关系网络,包含着思想上的真实。文学是我们探索社会真实和社会思想的不能忽视的史料。把文学作为史料,在历史研究中,意味着把思考的重心放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展开的场景上;在社会学和社会思想史研究上,意味着我们试图突破西方社会学的范畴和思路,从本土寻找新的概念和方法,因而具有很强的范式转换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曹丕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位以文论家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精神开展文学批评的文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品评才性”上,也就是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人”论,也就是作家论。曹丕的“文人”论受儒家和道家及汉魏时期“才性”论与人物品鉴的影响,着重对“文人”的“才性”进行品评。其二是“文气”论。曹丕的“文气”论直接受到儒家和道家关于“气”的思想影响,注重探讨作家作品的生命内涵与生命特质,具体而深入地解释了“气”在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考察海南文学(1949-1979)创作、作品出版情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海南文学(1949-1979)总体上具有"以琼岛革命史和建设史为主体的文学叙事"特征。文章试图从滥觞(海南当代文学最早的"三个一")、特质(琼岛革命和建设史为主体的叙述)、期刊(飘摇中的摇篮与旗帜)、规训("感时忧世"作的缘悭命蹇)四个方面,对此特征进行勾勒,考察当时政治文化环境对海南于文学创作、作品出版以及文学批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学教育的不理想,首先表现是文学阅读的非文学化:被教育者的文学阅读缺少经典、随波逐流、感官刺激、缩略浏览,文学阅读被原始欲望驱使着,缺少审美能力,缺少理想主义精神,缺少光明向上、崇高伟大思想追求在阅读中的投射;其次是文学教育的非文学化:知识化、肢解化、保守化,文学教育缺少文学的灵魂,缺少文学欣赏的方法,缺少审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兰斯顿.休斯无疑是20世纪最优秀的黑人诗人之一。对他诗作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也是汗牛充栋,然而大多数的研究侧重于他的代表作,即他中后期的作品,而对他的早期作品,即他的成名之作《萎靡的布鲁斯》重视明显不足。可无论从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上来说,《萎靡的布鲁斯》对休斯后来的创作都起到了路标般的作用。而这种路标式的作用也正是任何一个休斯的喜爱者和研究者不可以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赵树理曾被用以命名其所置身的文艺时代和文艺方向。本文从赵树理的文学特质和内在分歧入手,试图重新发现其创作如何支持了四五十年代文学的自我想象,又如何被这种时代文艺的整体想象遮蔽了赵树理文艺内在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相似文献   

18.
“问题式”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设计是指通过提出文学作品中值得探讨的问题,进而设计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试行解决这些问题、评价试行的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要利用“问题”来组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首先就是要设计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目标或者说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将提的问题分成事实性问题、经验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四类,并给出了提这四类问题(特别是前三类)的层次和角度。问题解决就是在面对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利用时,指向于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把问题解决过程分解为问题的表征、设计解题计划、执行计划和监控四个过程。文中对四类问题的袁征和解决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的所描述的空间,是一个人文地理空间,也是一个布满感情和意义的空间,在这里我们没法用纯文学或纯地理的角度来阐发文学作品中的空间。文章以唐朝三峡诗为介,探讨三峡地域实际地理存在和文学论述的不同,从文学论述中再现三峡的原始地理风貌、历史遗迹和浓浓的民间风俗,并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出唐代三峡诗的多元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20.
韩愈认为“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好”,事实上“欢愉之辞”未必就比“穷苦之言”难以写得好.“欢愉之辞”的产生与时代有关,与文体有关,也与作家的个性有关.因此,“欢愉之辞”自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一味地提倡“穷苦之言”而忽视“欢愉之辞”,无论是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还是对于文学接受而言,都是极为不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