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社会基础设施,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主要抓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研究对建设创新型广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经验和平台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点工作,强调要加强总体规划设计和绩效评估。  相似文献   

2.
一、建设我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在新形势下,适应当代科技、经济发展趋势的重大决策。为此,国家科技部最近提出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意见”。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界的“三峡工程”,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科技实力和科技竞争力的一项战略工程。最近,省政府在十届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我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并将其列为省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世纪…  相似文献   

3.
广东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平台建设是政府发挥公共科技职能,推动区域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本文通过分析广东省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建设模式和管理方法,总结其以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有效促进产学研合作和以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重要手段的突出经验,提出应加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同产学研合作相对接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经验启示与借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情况,分析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借鉴国外经验,搞好广东省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田雯 《现代情报》2007,27(10):58-60
本文从国家对地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基本要求、国家和外省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情况以及新疆文献资源现状及实际出发,提出新疆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建设思路及发展对策。并从国家和地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疆科技文献资源服务平台的内容和构架。  相似文献   

6.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运行机制初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迎接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举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应以共享机制为核心。以价值链、流程再造以及治理结构为逻辑线索,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及其政策措施优化组合,有助于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科技资源运行的“小循环模式”,使其融入“大循环”,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7.
地方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案例研究——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正日益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目前,不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正处于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而且全国各地也掀起了平台建设高潮。上海市的平台建设起步较早,科技资源较为丰富,平台建设结构合理,运行效果较好,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国家与地方科技活动的不同指向,决定了它们在科技条件建设中有着不同的定位,亦即存在着分工关系:国家致力于宏观与基础层面科技条件的建设,旨在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地方则侧重于微观与应用性较强的科技条件的建设,主要考虑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二者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突出不同分工的基础上,又要实现有效互补:国家平台要将地方平台基础资源部分的规划与建设纳入自己的总体框架,地方平台要实现与国家平台相关资源的有效对接,并向国家平台不能覆盖的地方延伸。  相似文献   

9.
科技基础条件作为重要的科技资源,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文章根据《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精神,结合云南实际,突出资源整合、能力提升、高效利用、共建共享的要求,从指导思想、建设原则、目标和任务、建设重点、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加强云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0.
齐娜  赵伟  彭洁 《科研管理》2008,29(6):153-158
摘要: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和资源基础。近年来,为优化科技平台布局,提高服务水平,国家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与服务进行了持续的经费投入,形成了庞大的科技基础资源。与此相适应,如何进一步完善科技经费支持的项目的监督、问责、评估机制,降低经费管理成本,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也随之成为科技管理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利用系统论的方法开展了我国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建设与服务的经费投入系统研究,分析了经费管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组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经费管理系统的功能、外部依存环境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为完善科技资源建设与服务经费管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对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阐述了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探讨了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途径,最后着重论述了高校科技管理创新必须正确认识的几个问题(如科技管理创新必须要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我国科技投入水平、科技经费的来源和分配、科技人力、科技产出和科技系统结构作了全面分析与国际比较,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STS视野中的科学技术之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 《科学学研究》2003,21(Z1):11-13
文章认为,科学技术在STS领域内应被视作社会活动之主体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外显。其本质表现为:一方面,科学技术从一开始就是推动社会进化的主要原动力;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的异化而又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负面效应。环境伦理观的核心是:人类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和其他生物物种服务,维护地球生态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自具有基本法性质的《科技进步法》颁布以来,我国科技立法在其形成的体系下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为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把推进我国科技进步的方针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将科技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对于保障和促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进步,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开发人才资源并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作用,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袁继红 《科教文汇》2014,(19):30-31
科学技术史是大学通识教育常设课程之一,在课程安排上,包括科学史、技术史和STS,然而其学科归属却是科学史。这种课程内容和学科归属的不对称源于“科学”概念之内涵的扩展,从古代科学的哲学家传统和工匠传统,到近代科学的哲学家传统定义,再到二战后大科学时代的来临,科学内涵从与技术分离转变为和技术合体,最后变为同一个概念“科学技术”,而整个转变和发展的过程总是依循科学的历史发展和其社会建制形式的转变,故科学技术史是广义的科学史。  相似文献   

16.
对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后广东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数量、等级、获奖率和领域分布等情况进行详细数据分析,并与近年来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基础研究投入、企业和高校研发经费支出、省级重大科技成果等方面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出广东省国家科技奖励工作主要存在提名和获奖项目数量和等级不高、获奖项目奖种和领域分布不均衡、提名和获奖项目来源不广等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为广东省进一步做好国家科技奖励工作,提出加强项目挖掘和培育、强化与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对接和激励服务、建立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工作后评估制度、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科技安全是新时代科技工作的重大任务之一。现有研究数量较少,又缺乏国外经验借鉴,使得维护国家科技安全成为一个“无人区”,跨过“无人区”需要方向指引。本文研读了与科技安全相关的所有文献,分析了研究的总体情况,归纳整理了研究的具体成果,结合其他信息,对研究及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展望了中国科技安全研究及实践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呈现的中国科技安全研究及实践图景,可为认识中国科技安全研究的历史、研究及实践的现状和未来方向设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国家科技经费的有效配置,得益于其合理的国家科技预算决策.在概述美国国家科技管理体制和三个层次科技预算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国家科技预算支出确定过程中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并总结了美国科技预算决策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必然涉及到众多新的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科技决策必须坚持科学化和民主化原则。科技政策学在美国的兴起,是美国追求科技政策科学化的必然结果。科技政策学是交叉学科研究,具有多种研究进路。科技政策学已经引进到中国,并已出现了中国特色的科技政策学研究成果。中国特色的科技政策学研究,一方面要为科技体制改革、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区域科技创新系统运行机理,从区域科技能力、科技产出、科技潜力三个方面构建区域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采用熵值法赋权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区域科技竞争力具有地带性差异,表现从东到西由强到弱的阶梯状分布趋势,科技发展能力最强的区域集中在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科技产出最多的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长江沿线呈"T"字型分布,科技潜力最大的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区;地区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体制对区域科技竞争力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