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和逐步深入,中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层出不穷,因而对课堂管理的研究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行为窗"是美国课堂管理流派人文主义心理咨询派代表人物之一托马斯·戈登的纪律模式中自我概念模式的核心内容,它为我们透视和解析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组织与管理好课堂,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学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渐趋走弱,将“翻转课堂”引入高校技能类课程教学中有望纾解这一问题.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思想,依据“元认知”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掌握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了较为完整的“点兵点将、大显身手、循循善诱、独当一面、因材施教、集思广义、温故知新——七步成堂”教学设计方案,探索解决以往翻转模式中强调“学”而忽略“教”的问题,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明显,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分享及合作意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得到提升.同时创新基于翻转课堂的技能类课程教学设计也是年轻教师讲授技能类课程面临课堂组织、把控、驾驭能力不强的有效解决途径之一,为“互联网+”时代下基于“翻转课堂”高校技能类课程教学组织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全面迈入核心素养时代的新课程呼唤探究学习理念的落地,开展新教研活动成为破解新课程中探究学习的实践落差的关键。本文基于乔哈里窗(Johari Window)四格模型,聚焦学校课堂第一线,在发扬我国教研“知行合一”优势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的案例研究方法,将成功经验提升为教师群体行为共建的处方性模型,对乔哈里窗进行了本土化的创新应用。在行为路径上,新教研行为表征为问题聚焦、设计与改进两种相互关联的系统行为,前者包含大胆暴露问题、向中心问题聚焦两种行为技能;后者包含教学实施中的设计、问题、改进三个循环往复的要素。这样的新教研行为已成为撬动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支点。  相似文献   

4.
每一种英语教学法或每一种教学思想都要通过一定的课堂结构体现出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英语课堂结构。如以教学法体系为依据,有情境法教学结构、听说法教学结构、暗示法教学结构等。目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是以“三P模式”为主的课堂结构。一、“三P模式”简介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三段式的,也称作“三P模式”,即呈现(presentation)、实践(practice)、产出(production)。“呈现”就是通过听、读的方式,让学生获取语言信息和语言知识的感性认识。“实践”即通过听、说、读、写不同形式的训练…  相似文献   

5.
英语的课文教学旨在通过规范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包括扫读技能、跳读技能、精读技能和泛读技能。这些技能是在教师“设疑”和学生“解疑”的互动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高的。人文主义的语言教学观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课堂活动成为学生体验情感的场所。”  相似文献   

6.
人文主义思想对大学英语教育意义在众多教育理论中尤为深刻。人文主义思想的语言教学观从行为上,促成课堂创新,尊重生命的个体发展和个性需要,重视学生的感性认识,唤醒自我意识,使其自主学习。本文从多方面对人文主义语言教学观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进行研究,进一步证明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了很大起色,特别是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方面,已逐渐总结出“六环型”、“五段式”、“四步法”等结构。这些结构,虽然环节数目不同,名称各异,但是大都采用揭示课题,讲明观点,激发情感,联系实际,行为训练,教师总结等环节,基本上形成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模式。 课堂结构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所确定的教学环节,以及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合理的课堂结构,  相似文献   

8.
阅读课文教学一直是教师们心中的老大难问题,运用开放式教学进行阅读课文教学是开启这一问题的金钥匙,该教学活动运用“授人以渔”的教学思想,改变“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面临真实的个人选择,经历真实的情感体验,进行真实的人际交流,体现了learning-centred的人文主义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唐宽义 《文教资料》2014,(11):160-162
“翻转课堂”的实质是借助微视频、PPT等先进手段,形成“先学后教”的教学流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本文从“翻转课堂”的特点和优势等方面,阐述了当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模式进行研究性课堂教学,并分析了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翻转课堂”的操作路径及“翻转课堂”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行为导向”教学从真正意义上解构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本文就“行为导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在课堂实践中的应用原则进行了探索。实践表明,“行为导向”教学,能有效引导学生通过行动来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建构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并且在行动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4.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5.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述,构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新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教育。教育的社会职能要通过教师来实现。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 ,是教育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具有开放性、动态性 ,社会发展的快节奏、教育背景的复杂化 ,使知识陈旧和能力退化的速度加快了 ,青年教师不可能从老教师那里获得行之有效的现成经验 ,必须独立应答教育领域接踵而来的新问题。构建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模式 ,成为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