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认识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种特殊形式,是否具有真理性?对于这个问题,有道德认识真理性的地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丙种回答。本文认为,这两种回答都是片面的。要正确地解决道德认识的真理性问题,就必须区分道德认识的多元合理性和道德认识的一元真理并正确理解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文章还指出,从合具体认识形式(如自然认识、社会认识、道德认识)和实践形式(如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伦理实践)来看,道德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标准是伦理实践。  相似文献   

2.
以复杂系统理论为背景提出“道德熵”的概念并以“道德熵”表征道德系统的存在状态和演化趋向,其认识、方法与价值标志着一种伦理研究和道德实践模式的创新。复杂系统理论及熵理论是人类在近现代科学探索中创造的辉煌成就,不断推动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断推动认识论与方法论向纵深领域拓展延伸,因其学科体系日臻完善而被称为“21世纪的科学理论”。文章基于熵理论展开道德熵的研究,以表征道德主体系统“人之为人”“人之为类”的存在状态与演化趋向并考察其运行规律,探索一条伦理道德研究应用的全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道德认识既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因此 ,对道德认识的研究不仅对伦理学学科建设 ,还是对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水平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近读唐凯麟教授 50余万字的新著《伦理大思路———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湖南人民出版社2 0 0 1年版 ) ,深感作者对当代中国的道德实践和伦理学理论的发展所进行的全方位、深层次理论思考和审视的深邃、恢弘和高远。书中对道德认识的论述和观点 ,虽然只占很小的篇幅 ,但给我以很好的启发。我曾经对道德认识论发生过浓厚的兴趣。但是 ,在读了《伦理大思…  相似文献   

4.
由一定道德规范 ,伦理制度和价值导向构成的伦理 ,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它与社会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伦理的资源需求与道德的资源供给的特定关系 ,可以从“质”和“向”两个维度来把握。这种“质向关系”有多样的类型 ,如同质同向 ,异质异向 ,同向异质 ,异向同质等。认识和研究这类关系 ,不仅可以深化伦理与道德之间关系的认识 ,同时对如何全面合理地评价和利用社会道德资源 ,对加强现代伦理的建设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道德和伦理这两个概念,不论中外,在一定的词源涵义上,长期以来都被视为同义异词,指的是社会道德现象,虽然也有人指出单纯的“道德”与“伦理”的不同,认为“道德较多的是指人们之间实际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伦理则较多的是指有关这种关系与行为的道德和理论。”(《伦理学大辞典》宋希仁等,检民出版社,第395页),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尤其在讨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始终是把二相通运用的,因此学术界常有所谓的“伦理学就是道德学学科,伦理学就是道德学学科,伦理就是道德,道德即是伦理”之说。本试从另一角度对伦理学主题作一新的辨析,旨在引起学术界同仁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阐明儒家伦理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定位入手,探讨了批判继承转换儒家伦理的方法论原则,认为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和大工业孕生的现代进步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本体意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存在作为本体基础;坚持以时代精神作为“参照系”。以实践需要为基点,与革命传统相结合,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等作为原则。着重论述了儒家伦理在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体系构建中的应用,包括在建立社会道德的信仰系统、社会公正机制和高度向心的社会伦理关系和社会道德运行的操作系统与程序中如何应用儒家伦理的精华。  相似文献   

7.
当代道德生活中底线伦理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学科基础。对于“底线伦理”问题的考察,必须把它纳入到关于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理论框架中去。其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底线伦理的保障,主要有待于“文化生态”的完善;至于作为社会制度道德的底线伦理的保障,则呈现出更复杂的状态;处理好底线伦理问题要正确处理好其与道德结构、文化生态以及政治正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以伦理世界为绝对前提的道德世界和解模式,是对现代伦理世界的现象学考察.现代性道德世界观的和谐是预定的,因而道德意识是以背反式存在的;道德意识这种“颠倒”的存在,即是伦理精神的“对象性表象”存在——伪善.在道德自我的统一中,通过道德语言的中项作用,个体道德的罪过得以宽恕,伦理普遍意识得以现实存在,伦理普遍意识与个体道德行为得到相互承认,达到和解.伦理精神以“理性直观”的形式保存于道德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9.
国民道德是国民应遵守的道德准则转化而成的个体道德素质,具有历史继承性与批判性,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与法律相衔接并部分重叠。法律是最基本的国民道德,国民道德是最高的法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是最高的道德理想和部分的道德现实,宪法规定的“五爱”才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国民道德有学业道德、恋爱与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环境道德四种基本类型。国民道德建设当前应着重抓好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克服夸夸其谈之弊;抓紧职业道德建设,尤其是以“做官”为业的干部道德教育;抓紧伦理制度建设,建立道德准则的检查与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文道关系已成定论,然在新的历史时期又面临挑战致使对文学与道德的关系作进一步思考。文与道密不可分,是双向互补的关系。困惑来自于对“世俗僵化的道德规范”和“真正的道德精神”的理解的误区。“道”乃是不同于伦理范畴的体现“颠倒道德精神”的“人性的光辉”,而非世俗生活之“伦理”。文学是审美与道德和谐统一,而道德与审美的一致性来自道德的中介作用。美善合一,是文学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儒家伦理与官员道德北京大学金可溪儒家伦理是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学说。它不但在中国,而且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都影响深远。五四运动时期的“打倒孔家店”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批林批孔运动,都把儒家伦理作为批判的对象。自从邓小平提出,要“大...  相似文献   

12.
在道德教育领域,伦理和道德经常被人们视为可互换的同义词。然而,它们之间的差异或许远远超出传统的看法。作为一个古典概念,伦理指向风俗或习惯。古典伦理主要聚焦于人的品格,回答“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是对主体的评价性解释。基于古典伦理概念的伦理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好人或高贵的人。与伦理相对应,道德则是一个现代概念,它指向行动的原则或规范。现代道德主要关注人们彼此负有的道德义务,回答“一个人应该如何行动”,是对行动的规范性解释。基于现代道德概念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引导人们认识那些约束行动的道德原则,从而遵守道德原则。一个行动是否正当,取决于这一行动所依据的最终原则。区分伦理和道德概念是区分道德教育的美德进路和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进路的关键。如果说,美德伦理学是根据道德主体评价行动,那么现代道德理论则是根据行动来评价道德主体。在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尤其是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分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有助于提升未来一代对于“道德何为”、“什么是秩序良好的社会”等问题的思考,从而助力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对幼儿有效道德认识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前期是幼儿道德认识发展的关键期,传统的幼儿德育由于忽略了道德认识的“有效性”问题,使得幼儿的道德认识在向道德行为转化过程中受到若干外在条件的限制,缺乏流畅性、稳定性。我们应该遵循全面性、适应性、超前性、主体性、实践性的教育原则,充分运用德育活动、游戏、生活等多种教育途径,更好的促进幼儿有效道德认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伦理文化的主流,其主要内容包括德性原则、伦理原则和修养原则三大方面,其基本特色是以人为中心、以道德之“仁”为本位。科学合理地继承儒家道德伦理中的积极因素,对培养高尚的现代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以道德动机为基点批判幸福主义伦理学,引出了“善良意志”“道德命令”“意志自律”等概念,构筑起以德性论为核心的道德义务论体系。康德道德义务论的理论贡献及其主观性、形式性、抽象性理论局限与困境,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之进行批判改造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克服与解决。对康德道德义务论的批判改造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为我们重塑人的道德社会性本质、强化道德理念与实践的统一、发掘新型生态伦理的现实路径以及构建人类道德共同体提供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道德认识差异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的道德认识如果与社会集体的行为准则相背离,就产生了道德认识差异。当今中学生中存在的道德认识差异,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对中学生道德认识差异形成的原因和消除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学生道德认识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历史的、社会的、学生自身主观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四个方面。为消除中学生道德认识差异,学校道德教育要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应从实际出发,应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免疫力,应做到人情入理,还要做到多方配合,道德教育与评价一致。  相似文献   

17.
《易传》中的天兼备自然和道德的含义,作为自然之天它具备创生万物的意义,作为道德之天,它趸人道的根源。这种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伦理秩序构建的依据。批判吸收这一思想资源,建立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合理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秩序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孔子关于美与道德关系的理论可以阐述为文质彬彬是理论基础,尽善尽美是核心,而美与道德人格的涵养、美与伦理秩序的维护、善对美的深化和升华等是美与道德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对美与道德关系的分析和探讨,指出部分学者所主张的"重善轻美,以善为美"并非孔子在美与道德关系上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道德治理的对象并非仅是纯粹的"道德问题",同时也是源自经济生活、体现复杂经济关系、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经济问题。从经济伦理的视域考察,将道德治理的对象理解为与经济相分离的纯粹的"道德问题",并进而试图以单一的道德手段加以治理,这种认识误区的理论根源在于对经济与伦理的分割式理解。秉持经济与伦理内在统一的基本立场,道德治理也应实现从"道德"治理走向"经济—伦理"治理的范式转换,从而在内容、主体和方法上进行相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道德评价与道德评价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评价作为人类道德活动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是道德认识发展的结果。这种认识过程,是反映一定社会文化生活的现实和人们的理想追求,人类对自身本质反思的过程,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观念和理论并进行的价值判断。道德评价功能的发挥是通过道德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