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郑庆 《时代教育》2014,(10):280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来实现的。本文从设计游戏、聆听故事、创设情境、学科互补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品德课堂"活"起来,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  相似文献   

2.
要落实品德新课标的要求,仅有学科知识并不能解决问题,PCK(学科教学知识)作为能有效解决教与学问题的核心知识,会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对品德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意义。在PCK理念下,品德课堂注意还原教学的意义,重视教与学的统一,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品德这一学科的思想理论性较强,无法引起小学生的兴趣,且大多数小学生在进行品德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对这一学科产生不理解及认识不足的现象,影响了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分析运用情景教学法对优化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笔者针对小学品德课堂及情景教学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精彩生活中无处无品德。我们品德课教师只有把品德课堂置于广阔的精彩生活的大背景中,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把精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那么,品德课教学将变得开放,学习空间也会不断扩大,我们的品德课堂也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以下是笔者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将精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下的品德课堂教学,十分重视活动化教学,提倡通过课堂活动来让学生感悟,通过感悟来明白道理、提升认识.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感悟是需要通过对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结果的思辨来达到的,只有思辨的过程才是"悟"的过程.思辨活动是超越于一切行为活动之上的一种精神活动,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是否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这正是一堂增量明显、实效性强的品德课区别于一堂活动叠加式的低效品德课所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冯美虹 《生活教育》2012,(20):59-62
品德课堂要对儿童的德行成长进行引领,应该成为他们生命历程中的一段意义之旅。从准确品读学生起步,找准品德课堂的"起跑点";在引导学生品味身边的生活的过程中向前推进,催开学生的品德素养在品德课堂上的更多"生长点";最终以品行高尚为标准,带领学生奔向品德课堂上学生成长的"至高点",做一个品行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多向自己发问,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是解决如何上好一堂课这一广大教师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的重要前提.《班级中的"岗位"》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九课的教学内容.此课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孩子较强的岗位责任心.现将磨课过程中的点滴想法整理出来,以期与教育同行一同关注品德课堂、聚焦品德课堂、研究品德课堂、优化品德课堂,探讨品德课堂中优秀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品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儿童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如果只给学生传授抽象的道理,就像杜威所说,那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教儿童游泳.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在生活中完成.构建生活化课堂,让品德课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彰显其生命力,是品德课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李红 《教育与职业》2006,(29):79-80
生活化品德课堂的建构是提高品德学科有效教学的关键。生活化的品德教学必须是以“为生命而完善”为基本教学原则,关注学生生命原点,关注学生当前的、具体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动,并使其成为一个能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从而才能使品德教学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相似文献   

10.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学缺少"情"便失去了它应有的绚烂本色。小学品德教学是为学生生命发展奠基的教学,体现品德学科的"生命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教师挖掘文本价值,寻找情感激发点。创设情境,可以引发情感共鸣。让学生参与活动,从而提升情感体验。运用多重评价,进而实现情感内化。有了情感的基石,品德课堂才能盈满生命情感与活力。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0,(7):100-101
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小开始培养,开设小学品德课堂为小学生有个正确的教育识别是非对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设情景教学在小学品德课堂中能更有效促进品德教学的开展,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其中重要方法。本文针对小学品德教学过程中心理教育指导实效性,提出有效的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祝祖岗 《贵州教育》2012,(17):36-37
课改以来,有些老师的品德课堂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和表面上的花哨,忽略了品德课程学习的本质,少了品德课堂应有的“深度”。一堂有“深度”的品德课,给予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元而立体的。深度不是难度,而是对常态课的一种超越,是追求有内涵、有冲突、有味道、有活力、有实效、有后劲的魅力课堂。下面结合品德课堂的一线教学案例,试着谈谈如何构建有深度、高效的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13.
品德课堂的有效教学,不仅要重视品德课堂的整体思路和框架,也要关注决定课堂教学性质的教学情境。要让品社(生)课堂充满生机,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依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选择的利用故事、图片、资源、历史、活动等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成功体验学习的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品德教学更加精彩无限!  相似文献   

14.
课堂评价是开展师生互动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要突出对学生学习的调控、导向与激励作用。因此,在品德课堂上,教师应从德育的导向性、德育的针对性、品德的"学科味"三方面,让品德课堂的评价语具有"德育温度"。  相似文献   

15.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主体自身活动是主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在常态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追求"活动"的有效性,真正发挥活动为教学服务。本文就小学品德学科"活动化"教学有效性作了初步的探索,结合自身教学的实践,提出了一些实施策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品德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董一红 《中国德育》2013,(11):19-2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什么样的品德课才算是一堂好课?我想用一个"凸显"、两个"促进"、三个"充满"来描述我追寻的小学品德课。  相似文献   

17.
<正>思想品德课堂的实效性似乎最难检验。其他学科的实效性可以通过试卷进行评价,而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不能只看分数,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所学思想品德知识能否有效指导他们的生活实践。当一门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一个人的具体行为时,我们更应注重这种实效性。实效性不是凭空而得,关键要看其源头活水。一、以生为本:思想品德课堂的源头以生为本,很多时候还只是一种教学口号,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的教学理念。什么是以生为本?笔者从思想品德课  相似文献   

18.
秦凡丽 《辅导员》2014,(2):70-70
品德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有着传授知识的一面,但品德学科更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它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要紧扣品德学科的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笔者认为上好一节品德课可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品德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相结合,使品德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重新赋予它应有的魅力。正如鲁洁教授所说:"道德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那么,怎样才能打造富有魅力的品德课堂呢?笔者认为,一堂有魅力的品德课,应植根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应让儿童产生刻骨铭心、直入心灵的体验。因此,回归生活、活动体验、关注生成就成了品德魅力课堂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的根本理念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一般是指思想、政治、品德、心理健康等培养人格的教育。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思想品德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它的实效性,它不仅是一门知识性和理论性的学科课程,更是一门实践性和活动性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课的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