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创造了许多“痴”形象,这些形象体现了蒲松龄的创作心理,是其主观情感的投射。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著名的文言小说。小说讲述了很多千奇百怪的故事,描写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这些人物生动传神,妙不可言。作者在塑造众多人物形象中,很善于绘痴:痴人、痴鬼、痴妖等等,各种各样活跃于纸上,传神于读者,令人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著名的文言小说。小说讲述了很多千奇百怪的故事,描写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这些人物生动传神,妙不可言。作者在塑造众多人物形象中,很善于绘“痴”:痴人、痴鬼、痴妖等等,各种各样活跃于纸上,传神于读者,令人过目难忘。虽说是一个“痴”,作者却用了不同的笔墨,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中的"痴男"形象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和蒲松龄个人经历,解析《聊斋志异》中的“痴男”形象。“痴男”分为“情痴”、“性痴”两种,这类形象的刻画是蒲松龄走向“魔幻现实主义”的结果.他借“痴男”表现在高压统治下的黑暗封建社会里人们精神的迷惘,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存天理去人欲”的宋儒理论的否定和追求解放情欲、个性自由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世界,是男权肆虐的女性悲情世界。蒲松龄用写实的笔法展示了三百年前现实际遇中女人的生命本相,诠释了那个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情人生。本文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的痴情郎与负心汉形象解读,从女性的心理、感受入手,注重对男性“痴负”形象与心理结构的分析研究,探究文本中的男性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塑造了多种类型的飞鸟形象.它们或为原生状态.或幻化为人;或痴于情爱,或仗义行侠.或戏弄权贵.做出一些奇异行为。作者在它们身上赋予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它们的行为表现出人类推崇的美德,  相似文献   

7.
从“达”看英译《瑞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雪梅 《海外英语》2012,(1):175-176,178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作为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不仅为中国短篇小说赢得了很高的世界声誉,也为后世的外文翻译留下了不小的挑战。以严复的"达"为标准,探讨郭临英译版本《瑞云》的优缺点,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8.
《宝儿》     
内容简介《宝儿》是根据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贾儿》改编而成。《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里面记有传奇、志怪、轶事等等,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据说,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时,曾摆了一个小茶摊,请来往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然后赋予这些故事更为神奇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史景迁是当今国际汉学界杰出的史学大师,在其史作《王氏之死》中,蒲松龄这个名字进入了读者的视野,《聊斋志异》的篇章也被数次采用。史景迁和蒲松龄的"缘识"决非偶然,而是有诸多因素做支撑。在《王氏之死》中,史景迁借助《聊斋志异》解读蒲松龄,并通过蒲松龄观察郯城社会现实。另外,史景迁整合《聊斋志异》的故事材料,使这一史著极具文学色彩,史景迁和蒲松龄的"缘识"也可以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10.
德语国家是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作为清代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聊斋志异》在德语世界拥有众多的选译本、单行本和唯一的全译本。文章梳理了《聊斋志异》重要的德译版本流传状况,提出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大趋势下,译介学视角下的《聊斋志异》德译研究可为中德文学关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1.
正关于人的"痴",学者林语堂曾说过:"一点痴性,人人都有,或痴于一个女人,或痴于太空学,或痴于钓鱼。痴表示对一件事的专一,痴使人废寝忘食。人必有痴,而后有成。"在细读完《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后,既了解了12位名师的成名之路,更感受到"痴"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文本表层的"情爱/婚恋"与"痴/痴情"主题的叙事圈套之下,交织着对现实秩序的再现与解构,对科举的热衷与批判的深层主题悖论。正是表层叙事圈套与深层主题悖论之间的张力和多层意蕴的交织,构成了文本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清代是我国文言小说继唐传奇之后的又一个鼎盛时期,作品数量之多,为历代所难及。其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公认的代表之作。《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成书时间相去不远,题材和成书的经过也大致相仿。《聊斋志异》文前有唐梦赉所作的一篇序,其中有云:"留仙蒲子......于制业举艺之暇,凡所见闻,辄为笔记,大要多鬼狐怪异之事。"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也写道:"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纪昀也说:"然博…  相似文献   

14.
徐岚先生认为《聊斋志异·阿宝》的主人公是阿宝,这是有待商榷的。笔者认为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应该是孙子楚,从文化批评的角度看,孙子楚这个形象体现了作者“以痴为美”的文化心态;从女权主义批评的角度看,孙子楚这个形象体现了男性作家的特权意识;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看,孙子楚这个形象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除创作了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外,还有大量的诗文及其它创作,而不少诗文与《聊斋志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它们都是蒲松龄表达"孤愤"人生体验及丰富情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是道教神仙信仰对《聊斋志异》的积极作用。本文对《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和道教神仙信仰的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聊斋志异》的创作方法与道教神仙信仰;二是《聊斋志异》的形象创造与道教神仙信仰;三是《聊斋志异》的环境描写与道教神仙信仰。通过这三方面的论述,阐明了道教神仙信仰与《聊斋志异》艺术成就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剪灯二种",即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的《剪灯余话》,是唐传奇与《聊斋志异》两座文言小说艺术顶峰之间的桥梁,本文就这一作用谈谈其对文言小说在题材与写法方面的影响。因为《剪灯余话》是《剪灯新话》的效颦之作,《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的颠峰之作,所以本文重点讨论《剪灯新话》对《聊斋志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鬼吏形象"、"冥府制度"、"教化思想"等三个方面对《子不语》与《聊斋志异》进行对比,以探寻《子不语》在"冥府吏治"题材上对《聊斋志异》的继承发展及其意义。《子不语》塑造了众多贴近现实生活的"鬼吏",极大地丰富了鬼吏形象,也更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官吏形象。《子不语》中的刑罚,不是森严的制度,而是导人向善的"工具"。《子不语》中表现出来的对封建道德不合理现象以及对"命"与"理"的思辨,是袁枚跳出了当时社会封建道德约束的拘泥,对命运以及人生的一个深入的思考。袁枚通过《子不语》构建的"冥府"不仅从鬼吏形象等方面对《聊斋志异》有所发展,在反映当时社会现实方面,其更大胆更客观的笔触,更增加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其《小说旧闻钞·聊斋志异》条下说:“王渔洋欲市《聊斋志异》稿及蒲留仙强执路人使说异闻二事,最为无稽,而世人偏艳传之,可异也。”设鲁迅先生所批评的王渔洋“欲市《聊斋志异》稿”,其说现在亦很盛。为澄清事实,本文为之一辨。王渔洋千金买《聊斋》,其说由来已久。最早,可见于乾隆丁亥三十二年(一七六七)的《聊斋志异》十八卷本。当时,横山王金范任职长山县令,他根据流传于周村的《聊斋志异》抄本,分类编选了《聊斋志异》十八卷本。书成后,由长洲宋默庄给写了《跋》,其中说:“《聊  相似文献   

20.
史书上和文学作品中记载的"侠"往往与现代人头脑中的"侠"是有一定的偏差。事实上"侠"既具有正义的一面,亦有非正义的一面。古典小说名著《聊斋志异》中的"侠"也是形形色色的,既涵括了传统意义上的人侠,同时又书写了具有侠义精神的"异"侠。"异"侠有花妖鬼魅幻化成人的"侠"和不能幻化成人具有侠义精神的动物构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聊斋志异》的侠形象,归类为复仇报恩型、好勇尚武型、意气豪迈的"异"侠型三大类,对后世人们解读古典小说名著《聊斋志异》,当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