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礼”,是指《仪礼》、《礼记》和《周礼》这三部非常重要的儒家经典。“三礼”是我国古代礼文化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2.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包含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制度和规范,而且还包容了与这些制度和规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为贵”是“礼”的根本精神。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开放的胸怀,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3.
礼乐与中和的关系是一个老问题,本文力图对这个老问题给以重新审视。从根本上说,礼乐之精神是中和的文化精神,但是,礼与乐在与中和的关系上则呈现出一定的分野。“礼”之功能在致社会之“和”,而社会之“和”又有赖于致个体之“和”的成功,这恰为“乐”在礼乐文化结构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前提。“乐”之主要功能则在成“和”,它以“攻心为上”为策略,在礼乐文化中发挥着准宗教的作用,把“中和”精神刻写在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灵魂上,使之成为摆不脱、丢不掉的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4.
文化词汇是是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裁体,是连接语言与文化的一座桥。“礼”族文化词汇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礼文化内涵,“礼”族文化词汇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礼文化的教学。本文将对“礼”族文化词汇的课堂教学策略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庄稼其”乐舞是土族纳顿仪式中“面具舞”(傩戏)环节中的第一场,通过歌舞演的表演形式揭示青海民和三川地区土族仪式乐舞中“礼”“巫”文化的互融现象。以土族“庄稼其”乐舞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仪式乐舞中“礼”“巫”文化的“异源同流”并交织产生出“礼”“巫”文化的多层叙事,不仅可以探索乐舞中“象”与“意”的美学观照,而且揭示了青海区域多民族共融共生的和合文化思想。特别是“庄稼其”乐舞中表现的“序”与“和”,“同与合”的文化叙事,体现了长幼尊卑的秩序观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6.
西周春秋间《诗》之文化角色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周及东迁之初,诗乐合一,诗从属于乐。诗没有独立性与灵活性可言,只是作为一种凝定在音乐旋律上的语言符号,随着乐舞服务于典礼仪式。春秋之后,在“礼”、“仪”剥离的文化思潮中,赋诗引诗之风兴起、诗开始脱离乐的羁绊、从典礼仪式中走出,直接以其内容走向“礼”,服务于政治外交。这种文化角色的变迁,反映了诗学观念上的一次巨大革命。没有这场革命,《诗经》对于中国文化的巨大意义将会消失。  相似文献   

7.
“礼善”文化是以“礼”和“善”为价值取向的文化。这一文化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遵规守纪、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的思想和行为。“礼善”是宁波市惠贞书院的核心文化,在建设“礼善”文化中,学校建构了清晰的实施框架,并从制度、环境、策略、课程、活动等五个方面明确了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8.
儒家礼文化主要是对五帝时代的社会礼文化的继承,儒家的礼乐文明使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步入了伦理社会。儒家礼文化的特点是“仁”、基础是“中庸之道”、主要内涵是“礼”和“乐”。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为他人考虑,是儒家礼文化的基本规范和标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儒家礼文化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9.
河洛学与河洛文化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作为中华最早的地域文化,河洛文化研究已具备形成一个学科的基础。河洛学研究的对象,是从远古到清末河洛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相关区域文化关系。它有“道器合一”的综合性等特点,是“国学”和其他区域文化学研究的基石,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仁”和“礼”是中华民族传统和平文化的核心内容,“仁”是传统和平文化的思想基础,“礼”是实现和平的桥梁。这种以“仁”、“礼”为核心内容的和平文化在芷江受降中得到充分体现。推动了对日受降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更正     
“天人合一”是易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要弄清这个概念的含义,不能根据当代学者对它望文生义的理解,而应该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论。从《四库全书》中,至少可以找到二百多条明确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其中的“天”有如下几方面的含义:(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根据这些材料,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是张载的《正蒙》。张的“合一”,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分赋予。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法文化的两个核心是人情和礼.“儒家法的道德原理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和谐性,亦即和谐是其追求的社会关系的最高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念旧恶,怨是用稀”.儒家要求人务必克己内省,奉礼守信,修身养性,平息止争.以此立场出发,因争而起冲突是绝对坏事.在法律实施领域,法律不是引领人们为满足利益遵循合法的渠道,恰恰相反,它要尽其所能抑制人的欲望,最终达到使民不争、无讼是求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华明的核心是什么?这在学术界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认为是礼。有人会说,你这是卖什么吆喝什么,因为你是研究礼的,所以才会把“礼”抬得这么高。可是对不起,这一说法的发明权不是我的,而是属于名的史学家钱穆先生。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钱先生就先获我心。钱先生在台北的素书楼会见一位美国学时说:“你对中国化的认识,只是看到了它的手指和脚趾,要了解中国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钱先生非常明确地说道:“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为什么可以用“礼”来统领中国传统化呢?钱先生强调了以下两个要点:首先,  相似文献   

14.
唐朝的都城长安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它的平面规划既有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继承,又发展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礼”、“天人合一”、“风水”、“阴阳”等渗透在规划思想之中,故蕴含在建筑规划中的文化意义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加强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公民的文明素养”,是浙江“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实施“文化建设八大工程”之文明素质工程的亮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是当今社会中的一个年轻群体,在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品质,还有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然而随着社会上利己主义思想的泛滥,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不识礼、不守礼、不行礼、不尚礼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虽然未成风气,却也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具有“剑南之大镇”之称的古代遂宁地处巴蜀要冲,是茶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巴蜀之茶上贡朝廷,下卖边关,是重要的经济作物。遂宁先民亦曾努力尝试种茶,但规模始终不大,所饮之茶以“输入”为主。唐宋时期,饮茶之风在遂宁民间日渐兴盛,以茶为礼,以茶养性,以茶会友,以茶敬客,积久成俗,茶馆文化也日渐发达。  相似文献   

17.
“义理”是日本文化中独特而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它有着不同的表现,于是学者们便对“义理”有着各种理解。但纷繁复杂的“义理”概念经过梳理之后,可归纳出两大基本的维度——“冷”与“热”,“耻’’与“报”,并具有相同的文化本质及根源——“耻感文化”与纵式社会的“礼忠”文化。  相似文献   

18.
荀子在对社会与文化的反思中,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特质的文化观。他通过历史的分析和理论的阐释,从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揭示了礼文化的产生形成、礼文化的内容和礼文化的作用价值,指出了以礼为核心特质的文化,是决定人之所以为人而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它的作用旨在完善人的存在的社会属性,保证社会的和谐运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卢昌德 《茂名学院学报》2003,13(2):47-50,54
叔孙通制朝仪是将儒家之“礼”纳入大一统封建王朝政刑法度的嚆矢,亦是儒“礼”发生流变的一大关节;秦汉之后的儒礼源流概分为三途:制度礼仪、行为礼仪、礼学经典;各自源流形貌及其体现的儒礼精神不尽一致;作此历史“个案”观察分析,有功于认识儒“礼”现代性文化资源的范畴或层面,庶几厘清有关儒“礼”讨论中某些笼而统之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荀子在对社会与文化的反思中,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特质的文化观。他通过历史的分析和理论的阐释,从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揭示了礼文化的产生形成、礼文化的内容和礼文化的作用价值,指出了以礼为核心特质的文化,是决定人之所以为人而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它的作用旨在完善人的存在的社会属性,保证社会的和谐运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