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付华顺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3):14-17,57
东平尊王是福建省政和县禾洋村村民信仰的社区神灵,禾洋村李氏宗族通过每年举行东平尊王祭祀活动,使村民对本宗族的历史与社区神灵信仰得以延续,并以此加强村民对本宗族情感上的归属与认同感,维系宗族一体观念。通过考察民间祭祀活动与宗族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宗族祭祀与社区神灵信仰呈现出一种整合趋势。  相似文献   

2.
徽州忠义神信仰是其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带有儒家价值观的神灵崇拜,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从现实人物到忠义神灵,从小范围的民间祭祀到整个徽州的信仰活动,忠义神信仰发生了量到质的蜕变,这些变化离不开民众和政府的双向推动,而徽州社会对忠义神信仰的实践也构成了其独特的民间信仰图景。  相似文献   

3.
青海汉族围绕着农事生产展开的与土地崇拜有关的祭祀活动,具体表现为在不同的节令时间奉祀的方神、田社、后土、土主、土地等神灵的信仰.本论文从民众举行的祭祀行为和信仰实践上,论述现实中众神灵的祭祀行为和观念中的土地神信仰在历史上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的聊城是碧霞元君信仰极为盛行的地区,祭祀神灵的庙宇遍布城镇和乡村,呈现出庙宇数量众多、地域分布广泛等特征。官方的肯定和认可、神灵职能的多样性以及邻近泰山的地缘优势是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地方官员对信仰大多持默许和认可态度,并希冀借助祀神传达官方祭祀理念,实施社会教化。地方士绅对待神灵的态度则呈现出两极化趋势,如何维护神灵的"正统性"成为主流地方精英面临的重要课题。民众通过组织香社、结众巡游、扮演杂剧等祀神活动,在酬神还愿、表达利益诉求的同时,还具有增强社区凝聚力、强化地域文化认同等功能。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普遍流行于松江农村地区的坑三姑娘,曾是当地少女所钟爱的女性信仰艺能活动.信仰祭祀艺能,它是民俗的祭典、信仰、仪式等活动中伴有一定的言行程序和节律的传承.其之所以为艺能,是因为该言行必然会激发并能使人持续受到感染某种情感在崇敬、信仰的背后,潜藏着美的欲望和艺术萌芽.它是传统民间文艺中的信仰祭祀艺能.虽然,它比较原始稚拙,且在村落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其信仰祭祀的展现过程,一环扣一环,层层展开,如同戏剧式的展演过程,程式化艺术的倾向已见端倪."艺能一般说来没有与神灵的祭祀分离",它有神灵信仰的迷信因素,但是,与宗教和一般的神灵信仰相比,迷信的色彩要弱得多.现实展示较多的是萌芽状态的戏剧表演功能.形式上在迎神、敬神、请神、送神,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展现少女们自娱自乐、自我渲泄情感、自我瞳憬幸福生活的女性情怀.  相似文献   

6.
清代四川并不存在明显的祭祀圈和信仰圈。作为四川"地方性"文化的主导因子之一,民间信仰与综合文化的分区基本一致。清代四川民间信仰可分为川西平原民间信仰区、川东北民间信仰区及川南民间信仰区等三个大区。川西民间信仰区自然崇拜遗留较多,与农业相关的神灵崇拜及民间信仰较为兴盛,民间信仰的娱乐化特征非常明显;川东北民间信仰区自然崇拜等信仰遗存较多,质朴而有古韵,与农业相关的神灵崇祀虔诚而质朴,尚巫传统突出,鬼巫信仰兴盛,各亚区存在较大差异;川南民间信仰区古老信仰保留最多,最为古朴,特色民间信仰较多,受少数民族影响更为明显,民间信仰更加古朴和原始。清代四川民间信仰的地域差异是四川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的一种适应性结果。  相似文献   

7.
藏族传统宗教苯教发源于古象雄地区,其信仰核心主要由三界宇宙观和神灵/精灵崇拜体系构成。公元六、七世纪后苯教开始向系统化方向发展,同时保留了大量原始苯教的巫文化成份。而佛教也通过本土化的适应策略,将苯教的神灵体系、仪式仪轨整合至藏传佛教信仰当中,使得"祭祀""降神""施咒驱魔""招魂"等巫文化形态借此得以延续至今。从苯教巫文化的核心观念和信仰特征来看和东北亚的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所信仰的萨满教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并且由于受多元文化交融的深刻影响,其宇宙世界观、仪式仪轨、象征意义、出神手段、与神灵沟通方式等等相比后者表现得更为复杂多样,但究其本质苯教巫文化依然属于萨满教的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8.
热贡"六月会"是青藏高原古老苯教文化的遗存,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下,逐渐演变成大型血祭娱神祭祀活动。热贡藏族以活态、丰富的祭祀仪式,向当地的自然神灵——龙神诉说心愿、祈求风调雨顺、村落安康。延续至今的"六月会",集中反映了藏族古老的龙神信仰,积极地推动了藏族龙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9.
远古时期先民们以山居为主,与山岳的关系密切。"活物论"时期,山岳在先民眼中是与人平等的"活物";万物有灵观念产生后,山岳也有了"灵魂",进而产生了山精信仰及以山精为对象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随着山岳信仰的发展,山精逐渐由精灵向神灵转化,于是产生了山神的观念。在五帝传说时代,由于对山岳的不断祭祀,山岳信仰的政治化倾向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10.
休溪寨的神灵信仰和神灵祭祀与该寨社区生活间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休溪,由集体祭祀神灵而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空间,展示了羌民生活的历史过程与现实状态,休溪寨依靠所形成的文化空间结成一个牢固的运行自己的公共逻辑,形成了基本的公共性,使寨子这个不大但复杂的地域中的民众能够生活在一个有序而又和谐的社区中。故而寨子的集体祭祀活动深刻影响民众的行为并造就出休溪寨的社区生活。  相似文献   

11.
休溪寨的神灵信仰和神灵祭祀与该寨社区生活间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休溪,由集体祭祀神灵而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空间,展示了羌民生活的历史过程与现实状态,休溪寨依靠所形成的文化空间结成一个牢固的运行自己的公共逻辑,形成了基本的公共性,使寨子这个不大但复杂的地域中的民众能够生活在一个有序而又和谐的社区中。故而寨子的集体祭祀活动深刻影响民众的行为并造就出休溪寨的社区生活。  相似文献   

12.
自晋至宋元时期,许真君经历了一个由人到神的神灵形象建构过程。与许逊相关的神话传说本身就源自于民间,江西地理环境、习俗和社会安定需要,为其神灵形象的建构提供了土壤。祭祀许真君的仪式表达了江西民众信仰许真君的虔诚,这些祭祀活动都寄托了地方社会和底层民众现实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关中民众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促成了关中特殊的农业信仰风俗,包括各种农业神灵信仰、“春祈秋报”的祭祀活动及乡村庙会等。  相似文献   

14.
近代山东庙会之神灵信仰,无论在演变趋势、奉祀主神,还是在信众分布、信仰取向上,都反映出其整体性衰落的共同特征。这一衰落性特征,不仅减缓了近代山东传统型庙会的发展,而且削弱了近代山东整个神灵信仰文化之公共信仰的根基。这也是山东庙会近代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社公"是壮族民间对"土地神"的一种称呼。在壮族地区对"社公"是非常崇拜的,并形成一种社会信仰。通过调研广西武宣县石迭村对社公的祭祀过程,探析出"社公"祭祀的主要社会功能在于春祈秋报,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团结邻里、宗族,构建和谐社区;祈祷神灵守护一方安宁。  相似文献   

16.
原始中国人的神灵观念大致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1)早期灵魂观念的形成,其遗存最早可以追溯到北京山顶洞人和江西仙人洞遗址;(2)图腾:这经历了从动物崇拜到灵物崇拜的过程,而灵物崇拜在很大程度上已具有民族信仰的意义;(3)后世的祖先崇拜在原始社会也有了一定的雏型,并且越来越小家庭化;(4)以太阳为主的天体或天神崇拜与农耕和畜牧活动密切相关,它应是后来商周时期"帝"和"天"观念的前身;(5)原始社会早中期祭祀与生产生活以及祖先崇拜有关,已经出现了祭坛等形式;(6)与青铜时代接壤的祭祀可视作原始社会时期晚期祭祀,以良渚文化和三星堆文化最为典型.通过对这些观念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实际上就是以后中国宗教信仰中神灵观念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7.
张飞原本是蜀汉集团中一位睿智神勇的大将,唐宋以来逐渐被神化成赐福免灾的一方神灵,被儒化成允文允武的一代儒将,这一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民间传说、民间祭祀、民间信仰、民间崇尚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间所信奉的神灵,很大一部分原先是普通的凡人,由于其所处的社会条件、自然环境及其本身的内在因素,使他们从凡人上升为民间所崇拜、祭祀的神灵。在由人到神的这一转变过程中,民间传说发挥了桥梁作用。从闽南地区的妈祖、吴真人和清水祖师等神化过程,可见民间传说故事的广泛流传与民间信仰的形成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祭海活动由来已久,在我国沿海地区、东亚和东南亚华人华裔社区十分普遍。本文以周戈庄祭海节为例,通过对祭海由来、祭拜神灵、祭海过程介绍,从讲究的祭祀活动,折射出了古老的海洋神灵观的传承与延续,构成了海洋信仰文化的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0.
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征湘西五溪蛮,病卒于壶头山,死后被当地百姓敬为神,立庙祭祀。随着时代的变迁,伏波神具备了忠义神、水神的主神职,最终成为无所不能的神。湘西地区一些族群还将马援奉为祖先神灵,借助伏波信仰的文化影响力来树立自己的文化权力地位。这与广西沿海地区伏波信仰的地方化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