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中国民族唱法的本质来讲,其在国家意识主导下的身份认同是一种政治认同。文化观念传统驱使身份认同是一种文化认同。从中国民族唱法诞生后的国家-政治身份认同与群体-阶级身份认同的功能,中国民族唱法在发展中的自我身份认同,到中国民族唱法多元风格的多重身份认同,再到新世纪民族音乐的以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为主的多元身份认同。中国民族唱法的每一次风格转嬗,其背后所潜藏的正是中国社会特殊意识形态规约与社会文化宰制下主体追寻自我身份的历史。因而对于中国民族唱法的身份认同阐释本质上也是对中国民族唱法主体性成长的有声解读。  相似文献   

2.
身份认同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新加坡由于受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因而新加坡的身份认同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文化标本的意义。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反映的是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心态。新加坡英语文学作为新加坡的主流文学创作,深刻地反映了新加坡人在身份认同过程中所表现的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双重困惑。  相似文献   

3.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场域下,"文化身份"已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在艾里森的小说<无形人>中,对文化身份的寻求这一主题存在着深刻的多重意义.从政治历史、社会心理和后殖民文化理论三个角度剖析其中蕴含的多重意义,对于少数族裔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进行积极的文化对话、建立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身份、差异与认同: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公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群身份是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概念,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公民身份.针对自由主义的普遍公民观,多元文化主义提出差异公民观,在承认公民平等权利的基础上,强调族群差异的公共性,同时,主张族群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必要前提,国家认同是族群差异的精神基础.对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多元文化主义倡导积极国家观,认为国家应在保障少数权利方面有所作为.差异公民观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差异政治观,对当代多族群国家的族群政治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电影是再现政治的特殊形式。文化阅读方法考察电影深层文化结构与权力机制。文章通过对电影《刮痧》的文化阅读,超越文化差异的表层结构和文化冲突的传统理解,提供一种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选择与身份政治关系的全新诠释。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身份成了漂浮的能指符号,等待主体介入才具有意义。移民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主体意识被两种文化身份所分裂;美国文化本身的纯洁性也被“文化杂烩”形式所威胁,为“惧杂症”所困扰。刮痧冲突,在文化领域是美国东方主义意识与中国“汉化”思想的对抗,对于移民个体则更是文化记忆与认同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在以重塑全球化为目标之一的开放3.0时代,MOOCs为学习者提供了全球化的多元交流与学习平台。跨文化学习是MOOCs学习的主要形态。MOOCs跨文化学习需求层次体系是在对英国MOOCs平台Future Learn近两年的观察、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的,其实质是学习者文化身份多元重构的过程。这一需求层次体系主要表现为安全的需求(文化身份受到冲击)、归属的情感需求(个体身份形成)、参与交流并获得尊重的需求(群体身份形成)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个体身份与群体身份协同,完成多元重构)。对于学习者而言,MOOCs跨文化学习不是文化移民,而是在坚持原有文化基础上对其他文化的多元化审视与理解包容;只有坚定母语文化,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学习与交流。MOOCs课程需要加强多元化设计,帮助学习者更快、更好地完成文化身份的多元重构,提高跨文化学习绩效。  相似文献   

7.
五山文学的影响辐射到日本中世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五山文学的代表人物绝海中津在中世社会的宗教、文学、政治、外交等各个领域都作出了卓越贡献,具有多元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8.
任璧莲的小说《爱妻》,从两性关系、家庭构成到公民认同三个层面探讨多元文化社会中移民的身份建构,应答了美国华裔文学史上"是血统还是允诺"的身份观之争。任璧莲的观点是,在多元文化的当代社会,允诺是构成个人身份、家庭以及国家身份的核心。允诺在于个人的选择与建构,没有环境、生物性、种族的限制,也并非固定不变、纯粹本质化的。允诺的身份策略能够广泛吸收成员参与民族群体,是对于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公民的一种平等体认,迈向一种后现代的文化身份观。由于任璧莲独特的生活经历,其身份观也有很大的理想成分。  相似文献   

9.
身份现象作为中国社会的一种传统行为和传统文化的积淀现象,今天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身份现象能够“再生产”出社会关系、社会互动模式等社会现象,能够带来价值增值,从这种意义上讲,身份是一种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本。在现代中国社会中,身份意识、身份情结促生了身份的社会资本属性,并且作为一种潜在的行为规则体系长时间、持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对身份的研究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同性恋运动,不仅将"同性恋"这个秘而不宣的话题从历史的"灰色地带"中抽出,而且使其升格为一种政治、一种哲学,活跃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俨然成为一种时尚的话题,一种时髦的追求。如今的同性恋者似乎已经不是"弱势群体"了,大有扭转乾坤的势头。在"矫枉过正"的危险中,重新探讨同性恋者的"身份政治",不仅对于这一特殊的"政治群体"有所帮助,对于当前兴起的各种"民族群体"的"身份政治",同样有着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平静的革命"给加拿大魁北克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也使魁北克公民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新的魁北克公民身份和认同逐渐形成.而魁北克社会的多元文化现实又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公民教育理念--文化间性主义.法语教育、历史教育和文化间性教育成为学校中公民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面对复杂的民族关系,魁北克试图实现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公民整合与民族建构.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以后殖民主义下的文化身份为理论基础把扎迪·史密斯的中篇小说《柬埔寨大使馆》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这部小说所体现的后殖民主题的解读与分析,综合探讨在英国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族裔群体在构建文化身份的过程中如何走出迷茫,突破身份困境,实现文化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公民概念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直到20世纪初期,公民概念开始在中国出现和传播。公民身份理论是一种研究作为国家正式成员的个体与国家、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政治理论与社会理论。就其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形成两大流派,也称两种理论传统:一是公民共和主义理论;一是自由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后,国外的公民身份问题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特别是在199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研究的高峰。公民身份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理论及社会理论中一个亟待展开深入讨论的基础领域。  相似文献   

14.
《飞天》中的主人公齐兹不是在现实社会中依靠白人的力量找到身份根源,而是借助神奇的时空之旅跨越种族的隔阂,在历经各种窘境之后完成了身份形成过程。这表明文化的杂糅和变革在身份缺失者重新把握文化身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启示人们要用发展和积极的眼光看待民族文化和主流社会的关系,要在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吸取其他文化,重构文化身份,不断探索新的生存之路。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变迁对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身份”及其文化与政治属性,并对由此衍生的“民族主义”等问题提供了重新调整、整合和认知的新条件。对“民族身份”的关注更多集中在其“差异”性特点,“民族身份”不再是纯粹文化现象与符号,尤其在“后民族主义”时期成为政治集团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话语与工具。在当今极为盛行的“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中,可以将“民族身份”的多变性、包容性及“理解的教学法”当作核心视角,甚至可视为实现民主、平等更高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状况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教师的身份经历了由政治身份向专业身份的演变。文化资本与超负荷的工作承载使农村教师的自我认同度和社会认同度不高,直接影响到教师职业文化的继承与传递。政府要采取措施,实施均权的身份政策,尤其要通过提升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来提升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国民是由在"国"与"民"关系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所塑造的社会政治身份,最早出现于欧洲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中,通过民族国家体制机制的构建而巩固和丰富,并随着民族国家体制在世界范围的广泛采纳而具有普遍性。中国近代形成现代国家议题后,国民概念被引入国内。辛亥革命开启现代国家构建以后,国民通过人口国民化而被塑造,逐渐成为取代臣民身份的新社会政治身份,并在现代国家构建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国民身份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存在了相当时间后又逐渐凸显。以长时段历史观察的眼光对国民身份问题进行梳理,挖掘其蕴涵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服务,是今天学术研究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8.
公民身份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从古希腊至今公民身份经历了历史和国别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身份和自由主义公民身份两种范式。现代公民身份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影响因子的不同组合,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公民身份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其中也经历着不同的批判和反思。总体来看,现代公民身份是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微观视角的文化因素不容忽视。我国受封建等级统治历史影响,公民社会萌芽较晚,梳理公民身份的历史演变对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试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从狭隘的男女性别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走向多元差异的性别身份立场,重建审美形态的性属特征,追问两性存在的历史与社会状况,建构健康和谐的性别意识形态和文学性别审美意象,在形式文本和历史文化、社会机制中扩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当代美国大学教师经历了政治主导时代的政府干预和规训,在"不忠运动"和联邦学术资助下逐渐屈从于"政治人"身份,后经美国营利性大学持续发展的影响和消费主义的洗礼,逐渐在功利性社会的建构中凸显出"经济人"身份。公众信任危机和学术专业主义使大学教师丧失公共话语权和文化的立法者身份,成为学术技术官僚。随着时代精神的改变,后现代主义思潮、反智主义兴起,学术自由遭到严重威胁,大学教师的"学术人"身份逐渐式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