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曾颢 《培训与研究》2009,26(7):5-6,72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价值观,是全面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观念的价值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文学评论文章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使用。在它的指导下,我们必须按照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全面地考察文学作品,研究文学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价值观,是全面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观念的价值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文学评论文章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使用。在它的指导下,我们必须按照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全面地考察文学作品,研究文学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既有异曲同工之处,也有大相径庭之处。二者能有许多相契之点的重要原因是它们根植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和时代生活中。接受美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都主张历史与美学并重,反对割裂文学的历史属性和美学属性;在对文学的存在性状的探讨上都主张文学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双向的过程;在对文学作品、文学价值等问题的探讨上也颇有多神似之处。但是接受美学过分夸大读者在文学创造 活动中的作用,有对文艺现象作孤立、片面、抽象的观照之嫌,仍未突破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则力主对文艺进行宏观总体、辨证全面的把握,反对任何极端化的文学见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当代意识和实事求是的文化精神,接受美学则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执著于形而上追索的古典文化精神。二者在文学生产、读者、文学发展等问题上也颇多异趣。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于对抗僵化的文学批评范式而产生的,但是由于接受美学理论家们过于夸大接受者的作用,导致了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无从谈起,进一步导致了对文学自身是什么的问题无从谈起,从而构成了对文学自身的消解。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视点中的探究性阅读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接受美学与探究性阅读教学 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联邦德国“康斯坦学派”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并使这一新的理论成为当今世界颇有影响的一种美学理论。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沟通了文学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观念,也因此引起了我国语文界的关注。从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来看,绝大部分的选文是文学作品,尤其是高中的语文教材,文学作品占了60%以上,即使教材中的记叙文也与文学体裁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这么说,中小学生的阅读实际上大部分时间是在阅读文学性的作品。所以,用接受美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还是顺理成章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性描写作为文学的一部分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文学性描写也有美丑之分,那些进入文学作品的性描写,本质上应为一种伦理与美学的情感.在文学作品创作中,性描写应该为作品主题服务,应当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应当为创造艺术美而存在,不能为性而性,把文学与性科学混淆,使性描写做了作品的佐料.  相似文献   

7.
朱光潜作为著名美学家,也曾对京派文学作品进行过评论。他通过对京派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的文学批评活动,总结京派“言近旨远”“静穆”“节制”“和谐”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理想。他将“美感的态度”“不即不离”的距离说、“物我交融”的移情说等美学理论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使其文学批评展现出系统性和全面性。朱光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不仅在京派文学批评家中独具特色,而且对推动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性描写作为文学的一部分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文学性描写也有美丑之分,那些进入文学作品的性描写,本质上应为一种伦理与美学的情感。在文学作品创作中,性描写应该为作品主题服务,应当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应当为创造艺术美而存在,不能为性而性,把文学与性科学混淆,使性描写做了作品的佐料。  相似文献   

9.
以读者的阅读活动为研究重点的接受美学理论,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发轫以来,已经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而广阔的影响。正是接受美学的创立,才导致了文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即由过去以文本为中心转移到以读者为中心,从而使文学研究的趋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由作家独创的,而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和完成的。读者不仅仅是鉴赏家、批评家,而且也是“作家”,鉴赏和批评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对“文本”的再认识和再创造。所以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称自己的文学研究理论为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或接受美学。接受美学由于其研究重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一二十世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学批评的时代。这个时代比起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都要复杂得多,兴旺得多。不仅批评流派繁多,异军迭起,批评方法和技巧日趋多样成熟,增强了文学批评的科学意识和独立意识;而且二十世纪人类知识领域震荡,新的学术思想的不断涌现,都深刻地影响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文学批评。几乎所有能与文学发生联系的学科:哲学,现象学,符号学,语义学,人类学等等学科都在文学批评领域中崭露头角,而且身手不凡。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原型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接受美学、分解主义等等批评流派的进退消长和嬗变递进或者互相影响互相渗透,都极大地推动了文学批评的发展,表明了文学批评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批评真正成为“文学的”批评。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学派创建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姚斯和伊瑟尔作为其主要理论代表,都将视野从作者——文本转向了读者——文本,认为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的一系列符号的堆积,即"第一文本",只有经过读者阅读的文本才显现为文学作品,也即"第二文本"。当然,文学作品是读者与文本交互对话中产生的。在此理论视阈下,以读者为中心对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解释,具有里程碑式的方法论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模糊性,模糊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的主要方面。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探讨了文学作品的模糊性翻译的审美再现。模糊语言是文学的精华所在,翻译中不应该消除语言的模糊性,如果硬将其译作精确语言,原文的艺术神韵将会消失殆尽。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学的内涵,对于原语中的模糊语言,笔者认为还是以“模糊对模糊”更为妥当。这样的译文才能满足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与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文学美学潮流,同时是文学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方法。姚斯和伊瑟尔调查发现传统的文学作品割裂了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联系,没有考虑读者的能动角色。接受美学重视接受者的自主性、创造性及美学意识的需求和规则机制。  相似文献   

14.
文学批评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文学批评也需要批评,也需要专门的研究,对批评的批评或对批评的研究,不但有存在的理由,而且应该受到特别的重视。于是,批评成为了研究对象,国内的"文学批评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现有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了专业批评、媒体批评、网络批评三局鼎立的局面,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的文学批评理想状态应该是开放性的社会历史批评,文学批评在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15.
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翻译者通过充分揣摩原作的文学情感、文学意向及文学意境,将其美学价值完美表达出来的过程。在对英美文学作品的价值以及其美学特征和价值体现进行分析后,来认识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探讨美学价值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英美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总结性的文学批评巨著.用现代美学的观点,从文学自身的规定性,对刘勰《文心雕龙》的文学风格进行美学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学要不要批评,应该建设怎样的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回顾一下鲁迅关于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进一步认清上述理论问题和当前文学批评领域的一些现象,我想一定会有所启发和裤益的。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是现实或历史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文学作品一经发表,就必然会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有所干预或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学既然有如此重要的社会作用,那么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或者说在阶级、包括对立的阶级意识还没有彻底消亡之前,社会上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势力、政治集团、政治派别,就都…  相似文献   

18.
俞博 《时代教育》2010,(6):46-46,57
崇高一直是西方近代美学和艺术的核心问题.朗吉弩斯曾说过"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可以表述为包括伟大、庄严、高雅等.它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作品甚至文学理论中也都有所体现.比如中国古代著名思想、文学先祖庄子在其文学作品里面崇尚的"大美"在很多层面与朗吉弩斯所谓之"崇高"皆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19.
金圣叹在其小说、戏曲评点中阐发了重要的接受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重视文学接受活动中接受者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认为文学作品是文学接受的前提;对文学接受心理尤其是审美快感的分析.金圣叹的接受美学思想,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深远的理论价值、启示意义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20.
在修辞论美学视野中,“象征”系统内的各种象征子概念都是相关的,但又是有界定的: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是一种时代性很强的与其他人类活动相并存的人类社会意识活动;象征主义文学是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的直接结果:象征型文学是文学作品的三大类型之一,象征主义文学包含于内;象征手法是象征型文学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象征性是一种与文本共生的“体匿而性存,无痕而有味”的文本性质,它不局限于象征型文学,也不是一种非物质性的独立实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