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传统的分科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知识、强调学科体系,缺乏对知识的整合,忽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受。学生一离开书本,进入社会,就显得与社会不相适应。基于对这种弊端的思考,课程改革提出了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的开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对丰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类型,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和教师教学观、课程观的更新均有独特的作用。那么学校究竟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本期“课改在线”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新构建了课程结构,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规定为从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得到了结构性的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相似文献   

3.
周翔  李树培 《河北教育》2005,(11):29-30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它的设置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不仅适应了我国的现实需要,而且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国际教育改革前沿保持同步。它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公认的一大亮点,肩负着极具时代意义的教育重任。  相似文献   

4.
高添爽  王立国 《文教资料》2011,(10):180-18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从理论到实践都不同于以往的学科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我国“分科主义”盛行,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是一个结构性突破,而且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校本课程与综台实践活动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全新的课程形态.是为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而重建的新的课程结构的具体体现。为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是课程结构调整的三项基本原则。针对地方、学校与  相似文献   

6.
民族团结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应对WTO对教育的挑战的需要,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民族团结综合实践活动是以民族团结方面的与学生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新型课程。它有别于学科课程,又与学科课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学校的新课程。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7.
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进入中小学,这在我国课程改革中前所未有,这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作为独立形态的课程,其功能超越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体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体现学校的特色。我们区2002年进入省级课改实验区后,“综合实践活动实验课程”在区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以学生为本,具体包括:从“双基”到“四基”;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问题中心课程等多类型课程体现目标;学生建构的课程设计,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落实这些目标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课程设计、多元文化的课程设计、开放系统的课程设计等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即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它不同于原有课程结构中的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10.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相似文献   

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新举措,是对课程结构的新突破。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生活实践,在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特征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作为一种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基本特征、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与其他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如何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它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实现了课程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这种回归也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生活取向。鉴于此,本文对如何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活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唐淑华 《辽宁教育》2002,(12):31-32
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诞生既适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发展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一、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1.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课程。这一课程首先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王玲 《青海教育》2003,(12):10-1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三年级起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自2002年秋季省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开展以来,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进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与其他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的区别,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相似文献   

16.
关于山区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在山区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强山区学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山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和学校特色的构建。又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这是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也是对基础教育的一个挑战。该怎样开展好这个课程,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下面就“小灵通收费中的数学问题”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谈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一、提出课题中学生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兴趣浓、疑惑多,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希望靠自己把事情弄清楚,把问题搞明  相似文献   

18.
特殊教育课程理论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轨迹是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课程逐步走向学生、走向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的过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实践模式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结构。无不在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我国校本课程的兴起与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第八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基本结构。对学生而言,课程是学生在学校的全部生活。以校为本的课程,其价值是统整国家和地方的共性课程要求,体现学校办学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许珂 《教育革新》2007,(5):16-17
课程改革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管理中明确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