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总以为记者这个行当是一个尴尬的职业.有人看重你你就神气,没人理睬你你就窝囊。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某些人对记者太看重了.也同样令记者感到窝囊,而且是刻骨铭心的窝囊。比如,在有的时候、有的场合,记者被当作了某些领导、某些政绩造势的“门面”。  相似文献   

2.
蒋剑翔 《今传媒》2005,(2):62-63
我总以为记者这个行当是一个尴尬的职业,有人看重你你就神气,没人理睬你你就窝囊。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某些人对记者太看重了,也同样令记者感到窝囊,而且是刻骨铭心的窝囊。比如,在有的时候、有的场合,记者被当作了某些领导、某些政绩造势的“门面”。别的不说,就拿一度被媒体炒  相似文献   

3.
詹国枢 《新闻界》2000,(4):19-20
办了多年报纸,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 比如,报纸该登什么稿? 有时,记者发来一篇稿子,编辑看了说,这稿子,没啥意思,不登了! 有时,报纸登了一些稿子,记者看了说,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没劲!...  相似文献   

4.
在韩国没有专门保护记者的法律,记者需要的法律保护跟普通老百姓一样,没有任何差别。如果在一个社会里,记者因为经常遇到麻烦而需要特殊保护措施,这很可能说明不是简单的记者行业的问题,而另有政治文化等更加复杂的原因。记者在韩国社会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在韩国说自己是记者是很体面的事情。比如,在韩国总统李明博的总统部工作的高级别("首席级")官员当中,5名是记者出身。不少韩国记者从政,比如就任国会议员等。前任韩国驻华大使郑钟旭在他  相似文献   

5.
经济要讲效益,工作要讲效益,新闻也要讲效益,但时下有些记者把“效益”这词接了过来,为已所用,遇事先掂量一下,采访对自己有多少“效益”,及如何去取得“效益”。比如,有些记者接到会议的通知,首先关心的是会议有没有宴席,有没有纪念品,有则去,没有,就对不起  相似文献   

6.
第五节观察的方式在采访时要观察好,必然涉及到观察的方式问题。那么采用什么办法观察,才能收到好的观察效果呢? 记者观察的方式,一般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介入性观察。这种观察的方式,是记者参予其事,置身于观察的事件之中。记者自己既是事件的一个当事人,同时又以记者的眼光来观察。换句话说,记者参加了实际工作,在“一面工作一面当记者”的情况下的观察。比如,解放初期农村进行土改,“文革”前城乡搞“四清”运动,许多新闻单位都派记者下去参加实际工作。当时,有些记者还在基层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他们在参予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7.
采访是记者、通讯员获取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但是,采访不仅仅是“获取”,还有一个“给予”的问题,即向采访对象输出某些信息,提供某些材料。有经验的记者都是这么做的。有些人采访不成功,也与这方面的工作没做好有关。目前新闻采访业务资料中较少谈这个问题,笔者试作粗浅探讨,以期抛砖引玉。采访中输出信息的必要性并不是一切采访都要输出信息。比如,里根总统受到枪击,记者迅即抢拍、抢录镜头,抢打电话向通讯社或报社报告,不需要向采访对象输出什么  相似文献   

8.
写人,看似容易,实则难。那么,人物写作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呢? 环绕特点着墨每个人本来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职业、身份、性格、心理、气质等等,但有些记者笔下的人物却似曾相识:相似的构思,相似的手法,相似的语言,没有写出这些人物固有的特点。有些记者则技高一筹,不但抓住而  相似文献   

9.
传媒视点     
有些记者提的问题很不专业优秀的媒体和记者是新闻发布的依靠。好的问题,才能引出精彩的回答,才能双赢。作为发言人,你们记者不给我机会,我怎么办?你们给我发软球,我退就行了。你们给我发个硬球啊!我不是想应付谁。我是想解决一些问题,想让人民增加信心,让外国人增加对中国的信心,所以不能回避敏感或重要的问题。两会上的记者中有些表现很好,有些不好。我认为,各家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形象(画面,这是电视新闻的优势。但在有些情况下,这种优势又会变成劣势。比如发生在偏僻地区的新闻事件和偶然发生的事件。当记者获得信息时,往往都在事件发生之后,根本无法现场拍摄。那末,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能不能采用补拍的办法呢? 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既然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现在再来补拍电视新闻报道,首先就违反了新闻必须  相似文献   

11.
黄慧 《青年记者》2006,(18):57-58
当前许多报纸都辟有经济新闻版,但经济报道难令读者满意又是公认的。比如记者通过千方百计采访对某个行业发展情况作出的综合分析,在读者看来太深奥了,读起来枯燥无味。而某些经济信息又像是部门新闻。因此,怎样做好经济报道,有些记者无所适从。笔者以为,在报纸市场化的今天,经  相似文献   

12.
谈到这个题目,可能有人觉得奇怪,新闻报道要求不断出“新”,与周期有什么相干?其实,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有些记者采写报道总是放“马后炮”,跟不上形势?为什么有些记者采写报道总是习惯于唱“四季歌”,内容老一套?为什么有些记者编辑花气力搞出的“得意之作”,过不多久又变成错的东西?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这与我们的记者编辑在采写新闻报道过程中没有注意研究和把握“周期”的客观规律是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吴言 《新闻三昧》2004,(7):21-21
写新闻经常要用些背景材料以及历史性材料,有些记者往往凭借自己的记性大笔一挥就写上去了,也不加核对,往往出错。比如经常看到记者写新闻中将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说成是190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一误。最近6月23日文汇报头版与弟九版刊登了“圆明园胜景复现申城”的新闻及一个  相似文献   

14.
一厂一校一店的工作性报道屡禁不止,是影响报纸可读性的老问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记者观念上的原因,认为某校开设新课程、某企业开工新项目、某部门采取新措施等,就是新闻,值得报道。但实际上这类报道,多数不具备普遍性、方向性,只在被报道者内部有一部分读者,对普通读者而言却毫无价值。 原因之二是有些记者明知是替企业做免费宣传,还是用稿件换了人情,拉了关系。比如,有些报道的广告味就很浓。 堵住纯工作性报道的关键还在于领导把好关,《新华日报》的做法是弱化中层干部权力,所有稿件能否上…  相似文献   

15.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牵头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记者暂行条例”已经六易其稿,正在征求意见。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这个条例将争取在今年正式颁布。这个条例以规定记者的权利与义务为核心内容,也包括记者的其他问题。据说,因为考虑到目前新闻法一时难以出台,而有些重大问题又需要作出规定,因此,有些问题虽不是记者的问题,但与记者活动有密切关系,条例中也作了规定。因此,可以说它立足于记者活动,又不限于记者活动。这个征求意见稿在“总则”中写道,这个条例是为了保障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新闻活动的正常秩序而制定的。  相似文献   

16.
记者的精神     
吴万里 《新闻界》2001,(4):41-41
常读报常感受到记者的一种精神,一种敬业精神。比如有些记者业务能力并非很强,但其敬业精神能使其勤能补拙,也照样采写到不少新闻,有的甚至是常易被人疏漏的新闻。比如上海新民晚报女记者邵宁已算是比较有成绩的记者,但从不小看一些不起眼的新闻。10月2日该报综合新闻版上她采写的一则小新闻:“与鸟同嬉佳节乐趣多——和平公园鸟语林侧记”,读后顿觉津津有味。别小看这么一则小新闻,它至少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假日出游的好去处,而且在上海这一“水泥丛林”世界里,她向我们指点的是一个回归自然、进入鸟语花香的好去处,多么具有诱惑…  相似文献   

17.
一般来讲,受众总是认为科技报道是科学的,对报道内容坚信不疑。殊不知,如今不少所谓的科技报道却是非科学的。比如有些人抓科技新闻心切,希望获得惊人科研成果的所谓独家报道,以提高科技报道的科技含量。像前些年曾轰动全国的“水变油”新闻,有些记者听后头脑发热,认为这下子“连王铁人也不用了”,就大吹特吹,最后查明原来是一场骗局。  相似文献   

18.
(接上期) 排除干扰采访对象心理场的其他因素 在采访对象心理场中,记者形象是环境("E")构成的主件,但并非其全部构件,影响其心理的环境因素可谓林林总总.在某种情况下,有些因素有可能代替记者形象而成为影响其心理场的环境主导.比如,某受访者碰到了一件非常不顺心而又不愿声张的事,哪怕来采访的是金牌记者,也会成为其心理区域"应回避的目标".因此,要提高采访效率,还必须关注采访对象心理场的其他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有家企业的代表在一次会议上介绍了很好的经验。到会的一位记者找着他采访,那位代表笑着说:“我们厂就在你们报社后面不远,厂子虽小,也有不少新闻哩,可不能‘兔子不吃这窝边草’啊!”一句幽默话使记者颇感尴尬。我敢说,这件事儿并不是个别现象。有些记者整天“海陆空”地到处跑,但对眼皮底下的单位却熟视无睹,从不光顾,有的甚至连周围有哪些单位都搞不清,自然这些单位所发生的新闻也就与报纸无缘了。这种现象反映出一个问题,即记者如何发掘新闻。这已是老话題了,至今并没有很好解决。比如,许多记者总是  相似文献   

20.
恭之前后     
据说这次在大兴安岭火场,记者是受了空前冷落的,不仅指挥部现场办公的地方有“不准记者入内”的警示,有些记者的活动还常常被盯梢,有的记者被罚款,有的记者被围攻,“品尝”了拳头的滋味。至于生活,记者过的是“二等灾民”的日子。对于这种现象,经济日报的女记者隋明梅有些独到的见解,她的意思大概是这样:这些年记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佳,有些记者干了些“丢人”的事情,吃呀,拿呀,笔杆子受人家的酒瓶子指挥;有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