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间,从空间对地球进行遥感的技术,已使人类对自己的环境有了新的全面了解.这使人们对于大气、海洋、冰盖和地表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控制着我们这颗行星上的气候和环境——有了相当的科学理解.从空间对地球进行大面积遥感的具体应用,正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并将产生更为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遥感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技术科学与地球科学、生态环境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遥感的研究对象是电磁波辐射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过程.它的研究方法和目的是利用各种遥感器,获取大量的地表信息,进行光学、化学、计算机的处理,作综合分析之后,将信息转变为直观的影像与图件,进而与地学和生物学的各有关学科的研究密切结合,为国家的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3.
成宇 《百科知识》2007,(4S):6-6
遥感技术集现代科技之大成,因为其中用到了很多领域的最新成果,无论是宇航技术,计算机技术,还是各种分析技术,都体现了现代科学的面貌。遥感卫星从空间观测地球,能够观察大量的地球信息,从而客观地反映各种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性。在近些年,人们已经拓展了遥感卫星的用途,最早用来观测气象,搜集军事情报,后来,又进行遥感资源勘探,如今考古工作也开始借助遥感卫星来进行了。  相似文献   

4.
《百科知识》2011,(8):70+69-F0002,F0003
遥感卫星是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它们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指定地域进行遥感探测。遥感卫星有气象卫星、陆地卫星(也称地球资源卫星)和海洋卫星等几种类型。下面就是一组遥感卫星所拍摄的地球假色图片,图中的地球如调色板一般绚烂多彩。  相似文献   

5.
《百科知识》2011,(7):2+71-F0002,F0003
遥感卫星是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它们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指定地域进行遥感探测。遥感卫星有气象卫星、陆地卫星(也称地球资源卫星)和海洋卫星等几种类型。下面就是一组遥感卫星所拍摄的地球假色图片,图中的地球如调色板一般绚烂多彩。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内外遥感技术及其相干撑持技术的高速开展,遥感图像的获取平台越来越宽泛,分辨率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处理遥感影像的软件也层出不穷,使得遥感影像更加贴近人们的生产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中近几年美国谷歌公司推出的谷歌地球软件在众多同类软件中脱颖而出,不仅仅是因为极高的遥感影像分辨率,更是因为其多样化的处理方式及人性化的操作方法,多源信息复合及三维立体技术更是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本文主要介绍谷歌地球软件,以及运用谷歌地球软件获取和处理图像,再将其进行转换和编辑。同时与其他同类软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遥感技术的新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技术集现代科技之大成,因为其中用到了很多领域的最新成果,无论是宇航技术,计算机技术,还是各种分析技术,都体现了现代科学的面貌。遥感卫星从空间观测地球,能够观察大量的地球信息,从而客观地反映  相似文献   

8.
50年前第一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遥感”的诞生,使得人类掌握了利用对地观测技术获取地球客观而现实的时空信息、从空间高度分析并认识地球系统宏观变化规律的手段。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地球研究中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在遥感问世50年之际,在世界面临环境、资源、能源、灾害以及全球变化等挑战背景下,分析国际和我国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剖析空间对地观测的科学内涵和应用方向,对更好地建设我国的空间对地观测体系,让遥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质找矿新发现日趋困难,找矿方法手段更趋于复杂化,它逐步向全面融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数据等多元信息化的成矿预测方向发展。MapGIS已成为一个有效的检索和整合内部信息及多样化信息的成矿预测工具。在应用MapGIS进行成矿预测的过程将在开展区域成矿规律总结的基础上和成矿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数据采集、地质单元划分、分散勘探信息,以及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数据的抽象概念可以通过MapGIS得到实施,从而分析成矿好感度,划分有利勘探部分,实现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10.
陆域遥感军事地质图件编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远华 《科技通报》2012,28(2):36-38
如何将遥感地质信息转化为遥感军事地质图,是实现遥感地质成果服务于军事活动的关键.本文从军事活动对遥感地质信息的需求和陆域遥感军事地质图的特征出发,结合军事、遥感地质、一般地图特点和方法,提出陆域遥感军事地质图的制图原则和流程,初步达到遥感地质信息转换和制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正>1科学背景卫星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新兴的科学领域之一,它是以卫星为平台,利用遥感仪器对地球或其他太空目标进行观测,观测数据经过地面站的接收和处理,转化成可供各行各业应用的、信息极其丰富的数据资  相似文献   

12.
林珲,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教授,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遥感中心香港基地主任,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创会会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计算机制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教学。相继被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武汉大学测绘与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印度空间部遥感研究所国际培训中心等学术机构聘任为客座教授。主要研究工作涉及多云多雨地区遥感方法和应用、虚拟地理环境、空间数据挖掘与自然灾害预报、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与物流信息管理、城市环境模拟与评估等。近年来关注将地理信息的应用扩展至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领域,包括地理信息在城市社会集体记忆、中国纺织业发展历史、哲学思想与文化疆界以及宗教历史等领域的应用,推动空间综合社会学与空间综合人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于宗强 《今日科苑》2007,(16):144-14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形成一个天地一体化大测绘概念,即基于三S和通讯技术集成的地球空间信息科学。这个信息化的大测绘是利用陆海空天一体化的导航定位和遥测遥感等空间数据获取手段来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化地回答何时、何地、何目标(发生了何种变化,并且把这些时空信息随时随地提供给每个人,服务到每件事。本文从时空信息获取、加工、管理和服务四个方面对未来的技术发展作出简要叙述,最后论述在天地一体化地球空间信息学环境下的国家测绘局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于二维、二维以上的洪水进行计算,需要大量与地形相关的数据,这要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数字高程模型是描述地球表面形态多种信息空间分布的有序数值阵列,可以作为测图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理信息数据库的重要基础。基于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数字高程模型,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流域界线并生成水流网格,进行洪水计算,是洪水预报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地球空间信息学是数字地球的数学基础,是数字地球的空间信息框架,为数字地球提供技术支撑;而摄影测量和遥感学科作为"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数字地球提供实时、动态、全球、廉价和其他方法难以取代的空间框架图像数据,及从中导出语义与非语义信息的惟一技术手段。在实现数字地球的过程中,摄影测量和遥感学科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信息,可以对全球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在我国面临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的今天,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黄华国在遥感前沿领域,定位着自己的精彩人生。  相似文献   

17.
正"江河流淌着数据,大地蕴藏着信息。"在这个充满科技力量的现代社会里,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利用手中掌握的遥感"利器",将数字的魅力深入到绿色大森林的深处,倾听大自然的呼吸,感受绿色生命的意义——森林是地球的"绿肺",是地球气候的"调节阀",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今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认识地球系统运行规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挑战,这是无  相似文献   

18.
“一年365天从太空看地球“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站名的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工作的真实写照.自1986年建成并开始运行以来,该站不间断地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各类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为全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历史与动态卫星遥感资料.该站是我国国家级民用多种资源卫星接收与处理基础设施,多年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曾分别为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题词.……  相似文献   

19.
"一年365天从太空看地球"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站名的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工作的真实写照.自1986年建成并开始运行以来,该站不间断地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各类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为全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历史与动态卫星遥感资料.该站是我国国家级民用多种资源卫星接收与处理基础设施,多年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曾分别为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题词.  相似文献   

20.
湖泊是地球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数据的广泛应用成为必然趋势。本文结合湖泊水文要素和遥感数据,介绍遥感数据在湖泊水位、水质、冰情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