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我们数学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活用教材,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探究学习活动,感受成功的喜悦,坚定学习信念,从而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陈春花 《考试周刊》2010,(57):83-84
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在联系生活实践中体验。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滋生体验的欲望;要精心设计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要联系学生生活实践,让学生体验生活化的数学。  相似文献   

3.
《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和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亲为,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尤其是学生在体验中能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课标"精神要求数学教学必须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学如何通过学生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有效性呢?一、在问题情境中体验课堂上,教师须通过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产生认识冲突,并进行探索、体验,将实际的生活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结  相似文献   

5.
梁亚红 《教育艺术》2004,(12):53-53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感受数学魅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学习数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严文俊 《考试周刊》2008,(53):66-67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  相似文献   

9.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信心,从而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涛 《考试周刊》2008,(53):45-46
通过抽样调查分析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现状,并结合数学教育实际,提出了激发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措施,即注意阐述数学学科的重要意义;加强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教育;加强数学知识的建构,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中"成功的喜悦";采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充分挖掘数学的魅力,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1.
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止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  相似文献   

13.
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数学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丰富学生经验,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数学教学;那些能够给学生足够自主学习空间和机会,真正实现"通过参与求体验,借助创新谋发展"的数学教学,才是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广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影响下,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就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出一种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数理性特征客观上使得数学成为小学课堂中一门比较难教的课程。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主要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标,比较多的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许多知识只是一种符号保留在学生的记忆之中,无法深入学生内心,更不用说学生能体验到什么数学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探索的热情,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那么如何促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呢?从以下三点内容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数学是来自生活的实际的科学,需要学生充分体验。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从而锻炼学生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因此,我在教学中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通过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反思,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好数学。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通过自主探究、实践探索、沟通联系、联系生活、引导深究等"体验感悟"学习,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在体验感悟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