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再过几个月就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九十大寿。这位为新中国火箭、导弹、航天器、核潜艇和远洋测量船等研究做出开创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与新中国的国防建设、高新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紧紧相连,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然而,半个世纪前,为回到祖国怀抱,投身新中国建设大潮,钱学森受尽了美方的刁难和阻挠。四川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重要文献性著作《钱学森实录》详细披露了钱学森回国时那段坎坷经历——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国运凋敝、百废待兴。闻知祖国建设需要大批科技人才,需要尖端科学技术,三四十年代留学海外的学子们纷纷举家回国。钱学森对妻子蒋英说:“咱们回中国去,那里需要我!”1950年,留学美国、跻身国际知名学者的钱学森买好船票,托运了书籍和行李,即将启程。而美国军方却粗暴阻挡,无理刁难。闻知他要回国,美国海军次长气急败坏电告美国司法部称:“我宁可把这家伙枪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为了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了解钱学森的科学研究和贡献、重要思想以及治学精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中文、英文版)。据介绍,《钱学森文集》编录了钱学森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期间公开发表的51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包含了钱学森独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与钱学森》──在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揭幕典礼上的书面发言钱学森编者按: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被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馆名。1996年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100周年校庆期间,举行了隆重的“钱学森...  相似文献   

4.
<正>1947年3月31日晚上,哈佛大学教授赵元任在波士顿家中,宴请来美访问的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任教麻省理工学院的钱学森受邀作陪。席间,竺可桢与钱学森相谈甚欢;钱学森介绍了他在美国的求学经历以及晋升教授之事,同时告之将于暑期回国探亲。此前不久,钱学森晋升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成为该校历史上首位中国籍教授。  相似文献   

5.
《出版参考》2012,(10):23
正本刊讯(记者韩阳)3月28日,为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由人民出版社和国防工业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钱学森传》、《钱学森》画册、《钱学森文集》首发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出席活动并讲话。  相似文献   

6.
钱学森手稿     
钱学森深厚的科学功底,令“两弹一星”系统的科技人员打心底里佩服。几度在发射现场发生重大疑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钱学森作为主帅力排众议,作出果断而准确的决定。事实三番五次证明,钱学森的结论是正确的,是他带领科技人员走出困境,闯过难关。很多人除了敬佩  相似文献   

7.
2006年12月11日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九十五华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集中编辑出版了一批钱学森研究著作,其中有"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文库"钱学森的原著《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工程控制论(新世纪版)》《创建系统学(新世纪版)》《水动力学讲义手稿》》《论信息空间的大成智慧--思维科学、文学艺术与信息网络的交融》,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合编的《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研究》,王英编著的《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陈华新主编的《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谈教育》,潘敏主编的《钱学森研究(2006)》,以及戴汝为编著的《社会智能科学》等十本著作,这是给钱学森九十五华诞献上的生日礼物.  相似文献   

8.
提起钱学森,他的鼎鼎大名以及他为新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可以说尽人皆知;而提起钱学森博学多才、品格高洁的父亲钱均夫,却鲜为人知.可以说,在钱学森成才之路上,钱均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钱学森称“父亲是第一位老师”.那么,钱均夫又有怎样的人生传奇呢?  相似文献   

9.
以钱学森教授的著述、手稿、书信等原始文献为基础,并借鉴其他学者的相关评价,系统深入地讨论钱学森教授关于情报概念中"激活"与"活化"知识的思想与意义、他所确定的情报学学科定位以及作为一门技术方法的情报工作所包含的内容。认为钱学森教授的情报学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比较完整的学术体系,对于我国情报学基础理论的深化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钱学森归来     
本书详细记录了钱学森从儿时求学到远渡重洋深造,从被迫害入狱到艰难回国,从美国的导弹专家到我国的“两弹一星元勋”。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不仅是钱学森的个人传记,更是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发展史,是中国作为大国并迈向强国的崛起史。  相似文献   

11.
《出版史料》2009,(4):25-25
科学大师钱学森(1911-2009)一生勤奋过人。他在留学美国期间,曾受邀为一本集体写作的《气体动力学入门》教科书撰写若干章节。该书的编辑伊蒙斯回忆:“钱学森每周都挤时间做这份工作,每周完成一章,……那本书原计划1950年出版,结果拖到1958年才完成,这在作者众多的情况下也很常见。只有钱学森这种人才会坚持准时交稿”。  相似文献   

12.
钱学森的民国护照从1935年7月一直使用至1955年9月,长达20年。护照中信息丰富,完整记录了签发、延期及钱学森到访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入境情况。护照中还有特别的两页,那就是二战时期钱学森作为唯一一位非美国籍国防部科学咨询小组特别顾问考察欧洲的军方许可证。本文通过梳理护照中的信息,研究民国护照法律法规及中国护照发展历程,回顾钱学森怀揣航空救国梦负笈游学,从受歧视的普通留学生成长为美国乃至世界航空界翘楚的曲折经历。  相似文献   

13.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在科技情报领域也有着许多专业的见解,对我国情报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进行阐述:一是钱学森关于情报以及情报科学的研究,二是钱学森对我国情报事业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王超明 《出版广角》2012,(10):84-85
正通过对《走近钱学森》和《钱学森》两本书的学习,既深层次透彻了解了钱学森伟大的一生,也再次见证了叶永烈力透纸背的创作精神。钱学森这个名字既平凡而又伟大,平凡得如同隔壁的大叔,伟大得又如顶天立地的圣人。这位在2009年驾鹤而去的历史老人,依然活在我们心中,并时常深深地感动着我们。钱学森被评选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组委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  相似文献   

15.
2011年,钱永刚教授将父亲钱学森珍藏的一幅国画《西湖一角》,捐赠给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70多年前的1941年春天,远在美国的钱学森收到这幅国画后,便视为珍宝,一直将其挂在自己租住的房间里,1955年回国时,他又将这幅国画带回祖国. 这幅国画的创作者是谁,他与钱学森有怎样的深厚情谊,钱学森为何一直珍藏这幅国画,这些都成了亟待解开的谜底.笔者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并采访了钱永刚教授,终于弄清这幅国画的来龙去脉.在考证、访谈过程中,我们更是深刻感受到钱学森炽热的拳拳之心、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16.
每一颗巨星的陨落,都会让我们伤感一番,都会让我们头顶的星空暗淡些许。然而,似乎很少有一颗巨星之殇,会如钱学森的离去一样,引起从上至下的深切关注。在中国,很少有一位科学家能取得如此卓越的专业成就,同时其命运与政治、民族、时代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更鲜有一位科学家,如此广泛地涉猎如此广泛的领域。在中国,钱学森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科学精神,那就是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好奇与探索,不为自己设置任何禁区。钱学森身后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而只有完整全面地理解钱学森,才能体味他对中国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陈叔通先生诞辰130周年,也是战略科学家钱学森院士诞辰95周年,同时也是中国航天创建50周年①。50多年以前,陈叔通先生帮助钱学森回国,新中国迎来了被美国当局看来“能抵挡五个师”的世界级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不仅开创了新中国航天事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2月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九十五华诞之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集中编辑出版了一批钱学森学术系列著作,其中有“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文库”,包括钱学森的原著《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工程控制论(新世纪版)》、《创建系统学(新世纪版)》、  相似文献   

19.
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钱学森同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荣誉称号,党中央号召全国知识分子向钱学森同志学习,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科技工作者的热烈响应。 我在《大自然探索》杂志工作期间,在和钱学森同志见面及书信来往中,深深感到钱老对科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为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纪念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中央电视台6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于近日播出。该纪录片的同名书《钱学森》,由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