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新 《班主任》2002,(3):33-33
陶行知用“四块糖”处理打人事件的故事,为广大教师所熟知,然而其中的批评艺术恐非人人皆知。一、巧用载体是基础犯打人错误的学生王友走进校长办公室后,等待他的不是“学校行为规范”,也不是“戒尺”,更不是“通报批评”,而是当时极为珍贵的、孩子垂涎三尺视为“珍宝”  相似文献   

2.
刘新文 《母婴世界》2014,(12):126-127
“我家儿子最近变成小霸王了,稍有不如意就伸手打人,欺负其他小朋友,抢别人的玩具,在家里连爸爸妈妈都打,有时候抓住了他打人的小手他就用脚踢,野蛮得很!真是被他折磨得焦头烂额!”  相似文献   

3.
家教诊所     
答:人们都希望孩子有礼貌,有爱心,所以你会为儿子动不动就打人而苦恼。你很困惑:才2岁半的孩子怎么会打人呢?打人是个坏习惯呀。其实,是你的判断有问题。一般孩子在2岁以后就开始进入人生“第一反抗期”,即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别人批评他、笑话他,反对他做某些他想做的事,他那渐渐觉醒的自我意识使他感觉受到了“侵犯”,于是他用打人表达他的不高兴。和小朋友玩时打人,也往往是意见不一致时他表达不高兴的方式。但这种“打人”的举动往往不是我们成人理解的“欺负人”的意思,而是对自我的维护,这一点,我们务必区分清楚。所以,假如我们对孩子…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不会“欣赏”老师和同学,他们一旦发现同学、老师的缺点,便马上指指点点,这是孩子“学会共处”、真诚地与他人交往、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完善自身人格的一大绊脚石。 一、不会“欣赏”的具体表现 不会“欣赏”同学一次思想品德课中,我请大家看同学的几张照片,“夸一夸”照片中哪些同学做得好。一位同学说:“××正在拾纸屑,他的身体肥肥的,像只小狗熊。”“照片中的××虽然在帮助别人,但他平时经常打人的。”发言对同学好的做法有所肯定,但却不认可。有时,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得到老师的表扬,有的学生会“眨眨眼”,  相似文献   

5.
“特别的天使,需要特别的关爱”,但在英伦国度的奶爸,却从不会因为儿子的残疾而对他“特别照顾”。他,始终用一颗平常心教育孩子,包括儿子因受嘲笑而出手打人。  相似文献   

6.
刘欣 《教育导刊》2004,(14):34-35
小林今年5岁了,他很爱说“对不起”,是个专说“对不起”的小行家。他经常欺负别的小朋友,每逢被大人发现了,他就会告诉大人:“我说了‘对不起’了。”渐渐地,每逢做错事情或弄伤别人的时候,小林就说对不起;如果他欺负了别的小朋友,老师批评他时,他总是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已经向他说了‘对不起了’。”小林已经陷入了欺负伙伴——说“对不起”——再欺负伙伴的一种恶性循环。我通过细心观察,与家长交谈,了解到小林是个好胜心强的孩子,平时爱用打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快或解决与伙伴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小林今年5岁了,他很爱说“对不起”,是个专说“对不起”的小行家。他经常欺负别的小朋友,每逢被大人发现了,他就会告诉大人:“我说了‘对不起’了。”渐渐地,每逢做错事情或弄伤别人的时候,小林就说对不起;如果他欺负了别的小朋友,老师批评他时,他总是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已经向他说了‘对不起了’。”小林已经陷入了欺负伙伴———说“对不起”———再欺负伙伴的一种恶性循环。我通过细心观察,与家长交谈,了解到小林是个好胜心强的孩子,平时爱用打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快或解决与伙伴间的矛盾。这种心态使他在幼儿园里老是闯祸,从而…  相似文献   

8.
大人吵架 ,旁边人总劝说 :“有话好讲 ,怎么动手呢?打人总是不对嘛。”这是最普通的道理。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轻而易举地先打人 ,否则理亏。然而家长打小孩 ,旁人却习惯地认为打得在理 ,例如 :玩游戏机耽误学习?该打 ;考试成绩不好?该打 ;上课不认真 ,作业没完成 ,在家不听话等等 ,都该打。“不打不成才”这种古训得到认同。家长打得心安理得 ,小孩也认为犯了错误理所当然该挨打。为了逃避挨打 ,满足自己的欲望 ,小孩就会千方百计与父母捉迷藏 ,轻则说谎 ,重则出走 ,甚至自杀。小孩怕挨打 ,就已经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 ,我们再打他 ,他就…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年级的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有一个体会:“师道尊严”要不得,不彻底批臭“师道尊严”,就不能把班主任工作搞好.过去,我对学生上课吵闹、排队说话、打架、损坏公物等破坏纪律的现象,心里感到很恼火,总认为非“整一整”不可.有一次我上课,突然一个女同学哭着“告状”,说某某同学弄坏了她的作业本.当时我就立即把那个捣乱的学生拉到讲台上,当众训了他一顿,并吓唬说:“以后如不改,就把你留堂到十二点.”我以为这一吓他不敢再闹了,其他的同学也会受到教育.谁料他好不了两天,又打人了.什么原因呢?我想,对学生的工作我做得不少.可是,为什么有些学生老是不改?后来,我  相似文献   

10.
一天,小朋友们在一块玩时,一个小朋友不小心碰了小顾小朋友,小顾就拔出拳头朝这位小朋友的脸上打去。我问小顾为什么要打人,不料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爸爸说过,小朋友打我,我也要打他,这叫‘反击’。”这孩子的话。真使我吃了一惊。经事后了解,小顾并没有撒谎。头天晚上,小顾全家在看武打录像片时,小顾问爸爸:“如果有人打我怎么办?”爸爸随口说了一句:“人家打你,你就反击。”谁知现在这一句话,竟成了儿子向他的小伙伴挥拳头的理由。这件事使我深思:孩子从进入幼儿园起,老师就对他们进行良好品德的培养,教育孩子在一起要友好相处,使他们懂得打人、骂人是不良的行为。但孩子的三分之二左右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长的一言一行也将对孩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家长用错误的言行对孩子施加影响,那就会抵消教师在幼儿园里施行的教育,轻则使幼儿思想混乱,重则就会使幼儿  相似文献   

11.
我们班的何帅长得又高又壮,是个十足的小胖墩。从外表上乍一看有些憨样,但实际上是一个令许多幼儿讨厌和老师头疼的“调皮仔”!这不,几乎每天都有孩子被他打哭,三天两头都有家长找到幼儿园来找他“论理”,不过他每次打人后都有他的“正当理由”。哎,真是让人心烦!他还常振振有词地“申辩”到:“谁叫他刚才叫我胖子的,我就是要打他。我爸爸说过的,谁叫我胖子我就打谁!”在一日活动中,我通过故事诗歌、私下交流谈心、家园互动等方式对他进行了一系列正面教育,然而收效甚微。怎么办?  相似文献   

12.
一个星期二的下午,我刚上完两节作文课回到办公室端起茶杯,想润润嗓子,这时,我们班的班长急匆匆地跑进办公室向我报告班上的“调皮大王”陈小强又在教室打人了。放学后,我向陈小强询问事情的经过。他竟大嚷:“曹勇他先骂我,所以我就对他不客气!”我压住火低声说“你是想讲道理,还是跟老师吵架?“”我不需要讲道理,谁叫他先骂我的!”他又大嚷。  相似文献   

13.
我班有个幼儿叫丰丰,有一阵子,几乎每天都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说丰丰打人。开始几天我还不在意,小朋友说得多了,我觉得有必要了解一下。我问丰丰:“是不是小朋友先碰了你?”他摇头否认。“那么是不是丰丰想和小朋友玩,做好朋友摸摸他,打个招呼?”丰丰连忙点头。这下我才明白,差点错怪了丰丰。原来丰丰是想引起小朋友的注意,和他们一起玩。  相似文献   

14.
“阿卓又打人了!”一声声急促的喊声传过来。紧接着是班主任快速的脚步声和严厉的批评。这个阿卓,早就全校闻名,这下又犯老毛病了。他为什么老是打人?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我命令自己冷静下来,以少先队辅导员的身份把阿卓请进办公室,叫他坐下来:“你为什么打人?”“他先骂我。”果然是老一套的理由,再问下去毫无意义,我马上改变策略:  相似文献   

15.
“老师,黄浩把刘文打哭了!” “黄浩,你是怎么回事,打人的习惯就是改不掉!” “啊!不好啦!老师,我的胶水倒了!” 老师赶紧为他擦掉。 如果我们留心观察一下,类似上述镜头中的情景在小学里,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全包揽式的甜甜蜜蜜的母爱、父爱乃至爷  相似文献   

16.
燕燕是个调皮任性的小姑娘,常和小朋友闹别扭,还动手打人。我批评她时,她会一声不吭,但心里并不服气。我觉得应该想一种好方法教育她。一次,我发现燕燕喜欢抱娃娃玩,还学大人的样子,摇晃着布娃娃,嘴里哼着歌谣:“小宝宝,快睡觉……”还有一次,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孩来我们教室玩,燕燕友好地  相似文献   

17.
周老师接受了赏识教育后,批评学生越来越有艺术。有时听上去简直像表扬,使学生的心里涌起一股股暖流。她的第一招就是给足面子,从不当众批评,而是把犯错的同学单独叫到办公室,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某某同学,老师简直不敢相信像你这么好的孩子怎么会犯这种错误呢?你知道你在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的位置吗?你是老师的自豪,全班同学的骄傲啊!”接着再诚恳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整个批评过程的潜台词就是“孩子,你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这样的批评谁不愿意接受呢?所以不管她叫哪位同学到办公室谈话,他们都会高高兴兴地跑去。班上有个叫豆豆的同学,有打人的坏习惯。有一天刚上课,同学就喊起来了:“周老师,豆豆又打人了! ”周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豆豆打人肯定是不对的,不过,同学们想想,豆豆是过去打人次数多,还是现在打人次数多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过去打人多。”周老师接着问:“是过去打人狠,还是现在打人狠呢?”“过去打人狠。”“那我们在批评他之前,先用掌声肯定一下他取得的进步,好  相似文献   

18.
读小学的时候,觉得老师有两种,一种是男的,一种是女的;进了初中,发现老师还是两种,一种会打人的,一种是不会打人的;考上大学,发现老师也是两种,一种是有学问的,一种是没学问的;自己当了老师,发  相似文献   

19.
赵建民 《班主任》2000,(1):47-47
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四块糖果”的故事。当时陶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王友,并令王友放学时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等在门口。陶先生当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怀疑地接过糖果后,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  相似文献   

20.
宝宝会走会跑了,高兴之余,你有没有觉得他的“事”越来越多了?发脾气,打人,撒谎,胆小,你不得不耐下心跟他讲道理,可是他总是说不;你软硬兼施,他反而嚎啕大哭。也许有那么一天你还失控地火山爆发。你有没有对朋友说过: “这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了!”之类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