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迪尔凯姆用社会学的观点来研究分析道德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迪尔凯姆认为,道德问题是导致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道德问题是一种道德事实,可以用科学的方式加以研究,人的德性包括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意志自由三个要素,德育的重点在于人体品德社会化,在这个过程中理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强调德行合一,并认为教师和学校在德育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康德把"道德"和"幸福"的关系称之为"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他的"道德学"正是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依他的观点,道德和幸福完全可以在"至善"中实现统一,一个有道德的人最有资格配享幸福,以此,他高扬了德性的旗帜,提升了道德的崇高性。  相似文献   

3.
一切快乐都是善 ,却不都是道德善 ;幸福是至善 ,却不是道德之至善 ,道德之至善是无私利他的幸福和快乐以及无私利他的不幸和痛苦。一切痛苦都是恶 ,却不都是道德恶 ;不幸是至恶 ,却不是道德之至恶 ,道德之至恶是纯粹害人的痛苦、不幸和快乐。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灵魂和美好德性相统一的至善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核心。道德生活是人们在利益关系正确处理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下获得自身幸福的活动过程。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历史考察,提出通过知识获取、德性活动、创造活动、情感体验和无私奉献的道德生活实践是学生追求幸福道德生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道德自我反映出个体道德心理的成熟程度,构成道德形成的内在根据。在现实的道德活动中,道德自我呈现出人生定向性、主体性与整体一致性的特质。通过个体精神、意志中功能的发挥,道德自我达成个体德性完善之实现。  相似文献   

6.
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前者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后者是以成人的世界和社会的要求为本,体现社会的意志或成人的意志,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作为对传统德育高耗低效现状的反思性选择,现代德育正实现着从"重教"到"重学"的路径转向在德育内容上,由掌握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向;在德育方式上,由重灌输向灌输与选择整合转向;在德育过程中,由认知性德育向活动性德育转向.  相似文献   

7.
道德自律论对“人是目的”的坚执仅限于被救助对象 ,忽视了德行主体作为目的的必要性和神圣性 ,使得基于“意志自律”理念的道德建设传统路径固有的高成本、低效率的困境难以有效消解。“意志他律”与“人是目的”统一性的一面 ,决定了只有把其与“意志自律”统一起来 ,从而克服其各自对“人是目的”充分实现的片面意义 ,并以二者这种统一为根据 ,实现道德建设路径整合性和社会化创新 ,道德建设绩效才能得到普遍有效的根本提升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其核心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的传统道德观是能够融合在一起的。中国的传统道德强调的是坚持人道主义,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能够实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从更加理性的角度去分析道德,去规范人们的道德品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的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的发展,摆脱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就人的行为能力来说,是可以按照道德规则的要求去做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具有这样的能力,人们却未必总是能够自觉地按照道德的要求去做。只有通过控制最终意志的形成过程,使得人的动机抉择能够以道德职责为目标,才能实现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0.
社会正义是政治哲学永恒关注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在这一问题解决的思路上,逐步形成了制度与人心二元对立的中西两极思维.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西学东渐和中国文化自觉更新的过程中,不经意间逐步形成的仅诉诸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实现社会正义的单极思维几乎成为一边倒的话语霸权.这一倾向,人为割裂了制度安排与人的道德意识觉悟的内在密切关联,从根本上忽视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道德意识觉悟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重要意义,也无视中国传统哲学道德理性思维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积极价值的历史事实,没有注意汲取东亚社会成功地协调制度理性与道德理性的积极经验.当下的现实和学理的应然,从一定意义上要求人们更加重视人的道德意识觉悟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意义,从而确保制度安排的科学合理性与道德意识的理性自觉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