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美玉与美德     
张丰乾 《寻根》2004,(1):92-95
费孝通先生在一次玉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讨会上指出,玉器不仅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还体现着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现今凡在字典上能够找到的带“玉”字的成语几乎全是褒义词,比如“以玉比德”、“化干戈为玉帛”、“宁为玉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考验着一切艺术形式,经千百年传承的中国传统戏曲正陷于“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尴尬处境。如何使年轻一代了解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使传统戏曲在新的时代有其未来?已成为当前中国文化建设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由汉字书写而成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思维及其精神特征,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象征,深刻地反映着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文化结构和精神追求。一定时代的艺术是该时代文化精冲的美的再现。同时也必受该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对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文化的批评方面.将西方最先进的思想即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先行者是陈独秀和李大钊。此外还有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他们对中国传统礼教与思想的激烈批判。这种批判,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学术思考与争鸣的范畴,而对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极广泛的影响。不了解这种批判的广度和深度。就不会了解当时年轻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观念的转变.也就不会了解后来中国文艺的巨大变化。陈独秀说:“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他指出。不论什么事物和观念,如果经理性和科学判定为不合于现今社会的.即使它是“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  相似文献   

5.
胡光明 《寻根》2007,(6):18-23
伴随着明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大量流动,一种新的历史事物——会馆应运而生。“会”是聚合的意思,“馆”则是供宾客居住的房舍,合意为“聚会寄居场所”。会馆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地缘或业缘性的传统社会组织,它建在通都大邑,根植于传统市场经济扩张、人口迁移和流动频繁、商人子弟不断入仕的社会大环境中,通过不断调整自身机制来适应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可以说,会馆是观照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理论同中国古代优秀传统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具有中国传统化的某些特点。主要表现有:一、中国传统化中的民本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化为富民强国方略的重要内容。二、中国传统化中和谐均衡的思想对邓小平的思想方法有很大影响,在邓小平理论中表现为正确处理复杂矛盾、统筹把握全局形势的斗争艺术和政治才能。三、中国传统化中“厚德载物”的精神在邓小平身上表现为伟大人格和道德权威,使邓小平理论具有万众归心的凝聚力。四、邓小平善于从传统的世俗化中吸收众口相传的朴素真理,使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些深刻的哲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述,易于理解并深入人心。邓小平对历史遗产和化传统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十分注意引导全党和人民群众清除封建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意象造型的特点是既不离开对象的基本形似又不斤斤计较于对象的表面形似.在表现对象一定真实时又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对象的本质特征愈发鲜明而更具典型性。意象造型是线条的主要功能也是基本功能。这一独特的造型方式使中国绘画有别于他国绘画,在线的背后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使得“线”成为传统中国画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传统山水画坛,活跃着一批建树颇多,成就斐然的青年画家,江苏省国画院的国家一级美术师王飞飞,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优秀画家之一。  相似文献   

9.
尹洁 《华夏文化》2000,(3):10-12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社会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两条:其一,传统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其自身通过改造和转换也获得新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长得以保存、认同和传承。其二,传统文化自身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对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封建伦理把建立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看成是立国兴邦的人伦之本。它往往将社会伦理关系中的双方,划分出阴阳、尊卑、主从,然后依据阳主阴从的所谓神圣化规律规定双方各自的道德权利与义务。在君臣关系中,君为阳,是尊贵的、主导的方面,臣为阴,是从属的、被动的方面;在父子关系中,父为阳,子为阴;在夫妻关系中,夫为阳,妻为阴。在人际关系的很多方面,都可依次类推。为了维护尊卑不乱的秩序,封建伦理道德确立了一整套宗法伦理关系图式,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都无不依附和屈从于等级关系。这种维护皇权至上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人伦关系的道德观念,实际上就是“礼”的要求。“礼”突出的伦理特征就是上下等级、尊卑贵贱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这些规范人伦关系和统治秩序的规定带有强制性、普遍性的特点,渗透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深深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诸多方面,包括传统的民居建筑。  相似文献   

11.
黄爱平 《中国文化》2004,(21):48-57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置身于王朝更替,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变动中,学者痛定思痛,以深刻的理论思考,犀利的现实批判,求实的学问精神,大胆地阐发个人的见解,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整个学术思想界呈现出生动活跃、繁荣兴旺的景象,掀起了别开生面、波澜壮阔的实学思潮。  相似文献   

12.
美国家庭价值观及其形成的文化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人家庭价值观 美国人继承欧洲的化传统,受欧洲传统宗教尤其是新教思想的熏陶,加上他们自己独特的化传统,他们既没有三四代同堂的家庭模式,也没有中国传统的孝顺思想,同时又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欧洲人的家庭价值观。概括来讲,美国人家庭价值观可总结为:个人独立、个人权利、自由平等这12个字。  相似文献   

13.
儒家和谐观     
刘亮 《华夏文化》2006,(2):11-14
在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的结构体系,一种内在的、本质的、一以贯之的精神,一种崇高而又现实的人生理想与社会模式,它就是“和”,或曰“和谐”。儒家把上下内外的高度和谐作为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生活的最佳状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儒家和谐观正是一种以正确  相似文献   

14.
家谱中的家范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它的强制性约束力有效地维护着宗法等级关系,维持着家族内部与家族之间的和谐。在社会结构变迁中,传统家范受到强烈冲击,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但经过历史沉淀和选择后,家谱中的家范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寄寓--长命锁略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新华 《寻根》2006,(1):72-82
长命锁是中国传统的古祥物,自古以来在全国各地甚为流行。各地佩戴长命锁的习俗大同小异,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社会,民族心理。笔者拟就长命锁的起源,民俗内涵以及长命锁的制作工艺等作一简单介绍,抛砖引玉,以就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6.
淮茗 《寻根》2010,(4):42-47
作为一种极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戏曲在华人社会文化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他们的主要娱乐方式。伴随着海外华人移民的步履,中国传统戏曲也陆续出现在世界各国的舞台上。据相关文献记载,华人在国外演出中国戏曲最早可以追溯到14世纪。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觉”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为迎接21世纪高科技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倡导的学说。中国人应当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因素、现在和未来。既要看到我国文化丰富的内涵和优秀的传统,要使之发扬光大;也要看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之处,要善于吸取外来文化的精萃,弥补我们的不足之处。为了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必须大力倡导“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8.
本刊今年第2期刊载朱鸿召先生的文章《“兵法社会”与“兵法文化”》,提出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一个鲜为人知的潜在特征是“兵法”、“兵法社会”和“兵法文化”,主张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重新厘定中国“兵法”的内涵,用以观照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研究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革命策略及其文化属性、文学特征,受到读者的普遍关注。7月27日,本刊邀请部分学者雅集苏州古城,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现将讨论情况整理成文,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一学术问题作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相扑是发源于中国的一项特殊运动。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奈良时代中国的相扑传入日本后,与日本传统化一见钟情,经过了胚胎、萌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最终发展成为融宗教、礼仪、哲学、美学为一体的综合化体系,成为日本传统民俗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日本社会,相扑运动依然生机勃勃,与高科技电脑网络同时活跃在现代日本民众生活中,并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影响着更多的人。  相似文献   

20.
传统孝道的现代境遇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群忠 《寻根》2006,(4):16-21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的确,孝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孝经》是儒家的十三经之一,按《孝经》的说法,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化与文明得以产生的基础。实际上,在传统中国,最重要的道德就是孝与忠,它们比“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还要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