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维与佛教     
王维(701~761)是盛唐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其艺术成就生前死后都有很高的声誉,绘画艺术独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终身学佛奉佛,诗画艺术成就与其较高的佛学修证是难分难解的。后代研究王维的学者亦称其为“诗佛”。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全家均笃信佛,因此其早年即相信佛教。王维曾绘四十八幅十六罗汉图并师事大照普寂禅师。维平生亦虔诚奉佛,且素服长斋。他对佛学造诣亦深,每为诗文,辄寓佛理禅机于其中,故世有…  相似文献   

2.
<正>王维(公元701年—公元761年),字摩诘,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红豆生南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流传千古的诗句,均出自王维之手。王维中年以后写的诗具有浓郁的“佛性”,后人称他为“诗佛”,享有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的盛名。王维的笔下,自然之景为什么被描摹得那么空灵静谧?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佛教禅宗文化对他的影响谈起。佛教于东汉初年从印度传入我国,兴盛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朝。唐朝时,佛教对生死关系的深切参悟和对世界本质的透彻理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当时的不少诗人,如柳宗元、贾岛、白居易等,都有一定的佛教情缘,都曾与寺院禅林的僧人有过很多交往。  相似文献   

3.
吕玉栋 《考试周刊》2010,(56):19-20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由于他的作品中充满浓浓禅意,后人称他为“诗佛”。本文试图通过对王维的人生经历、当时的社会环境、家庭因素、人文心态等多方面因素探求王维的忘求之境与佛门情结,反映他丰富多彩的人生姿态。  相似文献   

4.
李白自从写完了《将进酒》,朝中上上下下都在议论他,说他是个好酒之徒,心中不免有些郁闷,就请了几天假,想找些朋友叙叙旧。这日,李白打电话到王维处想找他去钓鱼,可不知怎么回事,居然打了五六次都是占线。李白是个急性子,立马叫了部三轮到了王维家,直奔王维书房,“我们去钓鱼吧,现在的鱼可肥啦!”说着就拉王维往外走,不料王维却站着不动:“不,我不去……”李白不禁纳闷,平日里王维是最喜欢钓鱼的了,怎么今日……李白抬手要去摸王维的额头,王维一把挡开:“别摸了,我没生病我是在上网。”“上网?你也上网啦,难怪你和杜甫那老小子一样都不肯出…  相似文献   

5.
你喜欢李白的浪漫还是喜欢杜甫的现实?或者,我们跟随刘晶同学到文章中去体会一下边塞诗人岑参的魅力吧!有人喜欢李白的浪漫,有人喜欢杜甫的现实.有人喜欢李清照的婉约.有人喜欢苏轼的豪放……我也很喜欢古诗词。若问我最喜欢的诗人.我也有好多要说.但我最想说的是——又爱又恨是岑参。  相似文献   

6.
他自云中来     
朝烟 《中文自修》2007,(6):9-11
如果说缘分天注定,那王维与佛的缘分确是从呱呱坠地便结下了。笃信佛教的母亲给他起名“维”,字“摩诘”,取意于《维摩诘所说经》。母亲在他心中不仅播下了佛的种子,“持戒安禅、乐住山林”的她也深深影响了王维的思想、性灵与胸怀。千百年后,人们将他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号“诗佛”。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幼年时爱读王维、李白诗而不甚喜欢杜诗。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生活面的扩大,他对忧思深广、风格凝厚的杜诗之喜爱日益加深,对杜甫的评价也非常之高。杜诗对他的新、旧体诗之创作都有影响。在其著作《李白与杜甫》里,他对杜甫贬抑过甚,那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折。“文革”结束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8.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中那种一泻千里的气质和鬼斧神工般的创造力,具有不可遏制的感人力量。杜甫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作为诗人,他创造性的作品在当时社会引起轰动,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李白个性中那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与沉闷的封建教育之间,李白诗歌中那种激越张扬的浪漫主义创作个性与中国的中庸文化传统之间,  相似文献   

9.
饮酒是许多文人的嗜好,也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庄周、曹植、陶潜、李白、杜甫、王维等人不但爱酒且留下了大量与饮酒有关的诗文和传说故事。这其中的李白不但饮酒有名,他的饮酒诗也是有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盛唐”更是名家辈出、诗体大备的极盛期。除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还有“山水派”最杰出的代表王维。他以具有高度表现能力的诗歌语言,在山水田园的描绘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即精练而不雕饰,明净而不浅露,“从不着力处得之”,诗歌中蕴含着高远的形象意味。一、形象的具体化王维的山水诗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主要根植于王维对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长期、深入的观察体验。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一句话,作家是…  相似文献   

11.
<正>参加诗歌研讨班,听讲座,听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李白为什么一辈子都不见王维?问题反过来也成立:王维为什么一辈子也不去见见李白?如果掰开了说,李白和杜甫关系很好,李白与贺知章关系很好,李白与孟浩然关系很好,孟浩然与王维关系很好,那么李白与王维关系怎么样?  相似文献   

12.
论王维山水诗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先振 《现代语文》2006,(11):33-33
“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王维是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就对自然山水诗境的表现而言,王维凭借其多才多艺,以及独特的禅悟之路,创作出一首首富有空寂诗境的山水诗,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奠定了他的古代自然山水诗的巨星地位。”研究王维山水诗的人多是从它的审美艺术上着手的,而我认为仅仅纯粹艺术形式的研究而没有和当代的价值体系联系起来的研究是缺乏时代感的,也没有太大的当代价值和意义,自然也就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本的思路就是在对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禅趣美、音乐美、绘画美解读的基础上,来召唤出它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关于杜甫《赠李白》一诗的主旨,学界一直有争议。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意及相关作品说明此诗既是写李白,也是写杜甫自己。其主旨应是杜甫对两人“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生活的反省,也带有怀才不遇的牢骚。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365—427),名潜,又字元亮,东晋末年人。他不仅是他那个时代——魏晋南北朝出类拔萃的作家,而且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有深刻影响的杰出的诗人。鲁迅就称“陶潜、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头等人物”,肯定陶渊明是伟大的诗人。一千五百多年来,他的作品象屈原、李白、杜甫的作品一样,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相似文献   

15.
杜甫和郑虔     
从安史之乱开始,杜甫就颠沛流离,亲朋好友星散,连家人也难以团聚,在唐代已被称为“古今流落之魁。”晚年,他飘泊西南,更是潦倒孤寂。此时,孟然早已不在世上,而王维、李白、高适等好友也已相继离开人间。杜甫回想壮游的交往,特别提到“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回想“早岁与苏郑,痛饮情相亲”。郑,就是郑虔,苏是苏源明。这两人在杜甫诗中经常一起被提到,两人在杜甫的心里占有特殊的地位。其中杜“公与郑交最久”。在现存的杜诗中,杜甫分别寄赠、怀念、哀悼李白、高适和郑虔的诗篇,其数量  相似文献   

16.
因为职业关系,最近十年,我面试过前来应聘中学语文教师岗位的数十名师范大学毕业的中文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在与他们面谈时,有一个话题我始终保留:“在中文系学习期间,你最喜欢哪一门文学专业课?”如果对方回答“外国文学”或“中国古典文学”,我会追问:“你喜欢哪位作家或诗人的作品?你能跟我聊聊你读过或背过的代表作吗?”如果他说喜欢列夫·托尔斯泰,我就请他聊聊《安娜·卡列尼娜》或《复活》;如果他说喜欢李白,我会让他背两三首诗人的名作.  相似文献   

17.
王维以他对佛教的虔敬、热忱以及他那些充满禅趣的诗歌,赢得了“诗佛”的称誉,但是通过对王维生平和作品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他所信仰的不是一种纯粹的佛教,他的思想也不是一种单纯的佛教思想,而是一种融合了道教的复杂思想。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论李白与杜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和态度,不少人认为是扬李抑杜.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从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看,可以说,他一生对李白始终是偏爱和崇拜的;虽然不甚喜欢杜甫,但对杜甫也是尊敬、肯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作<李白与杜甫>,强烈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总体评价."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19.
饮酒是许多文人的嗜好,也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庄周、曹植、陶潜、李白、杜甫、王维等人不但爱酒且留下了大量与饮酒有关的诗文和传说故事。这其中的李白不但饮酒有名,他的饮酒诗也是有口皆啤的,不仅数量多且质量高,作于天宝十一年(752)的《将进酒》是李白饮酒诗的代表作,这首诗在艺术上无疑是第一流的,但它的思想内容则是十分复杂和矛盾的。  相似文献   

20.
杜甫的诗赋创作在他年轻时已得到文坛前辈的高度赏识。与他同时的著名诗人李白、王维、岑参、高适都与他有亲密交往或诗歌酬唱。杜甫晚年更有“新诗海内流传遍”的美誉。杜甫身后,著名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韩愈、李贺、李商隐、杜荀鹤等都盛赞其诗歌,或承继其直面人生的创作品格,或学习其博大多姿的艺术风神。总之,唐人对杜诗的接受,在他生前已经彰显,在他身后更为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