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现象学教育学运用于教育实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教育学理论和实践源于现象学、解释学思想,突出强调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理论中去寻找.而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强调教育理论必须关注时代的教育实践,关注现实并对其进行反思.现象学教育学的这种全新视野对我们重新理解教育,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理解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解决存在已久却悬而未决的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1.关于教育的理解:《现象学与教育学》的刊头中写到:“教育的本质是我们与处在教育关系中的儿童、青年或长者之间的生活方式。”现象学教育学寻求对生活、对世界的直接体验,他们认为“现象即经验,因此现象学意味着研究经验”。体验到的经验是最值得注意的。经验源于生活世界,因此必须重返生活世界。 2.关于知识观:现象学教育学把知识理解为一种动态过程,认为要通过体验和理解、能动地构建才能形成知识。儿童要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生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回到实事本身”和“生活世界”的理论为现象学奠定了基础。将现象学理念运用到教育领域,帮助我们走进教育发生的现场、充满丰盈实事的生活世界来重新理解教育,使教育不再枯燥、抽象。作为一种实践的教育哲学,现象学教育学注重研究教学的意向性、教育的生活世界和师生的“主体间性”,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界。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教育学探析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 ,对 2 0世纪的西方哲学和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现象学教育学在一些欧美国家获得发展并保持生机。现象学教育学把教育理解为参与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方式 ,认为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理论论文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 ,而应该在生活的世界中去寻找 ,强调教育理论必须关注时代的教育实践 ,关注现实并对其进行反思。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日益频繁使用的生活、情境、意义、理解、建构等等话语都与现象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回到实事本身、交互主体性、生活世界等现象学概念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教育习惯于从“成人视角”来考虑问题,因而在教育理论、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中都不免刻下成人权威的印记。现象学教育学采用全新的“儿童视角”来看待教育问题,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以儿童发展为取向的智慧教育学思想,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和体验,为我们理解教育与生活、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以及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与对话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新的视角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斯·范梅南教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教育学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主任,“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并担任世界第一本目前也是惟一的一本《现象学教育学》杂志的主编。“现象学教育学”主张教育研究要关注儿童的生活.通过探索儿童的生活体验来更好地理解儿童。  相似文献   

7.
幼儿教育实践的现象学教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涵盖幼儿教育.在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概念重建”.现象学教育学以其关注实践中的情境、“回到事情本身”的全新视角,为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意义.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借鉴现象学教育学充满人文关怀的理念,关注教师在具体情境中的教育行为.通过反思以及“概念重建”,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教育行为的规范性,从而真正为儿童提供优质的早期教育.  相似文献   

8.
从现象学到智慧教育学--范梅南教育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马克斯·范梅南运用现象学态度方法思考教育学问题,特别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学理念,提出了以儿童发展为取向的智慧教育学,这种真实直接的态度对于我们今天理解教育极富启示教育应立足于具体的实践场景;教育应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9.
“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意蕴是以现象学的态度——“回到事物本身”来研究数学,追求“数学思想”的敞亮和儿童“数学之思”的显发与弘扬。实践申。通过儿童“生命·实践”的教学化活动——儿童的生命实践活动体验、生命实践活动建构、生命实践活动创造、生命实践活动表达,达成“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旨趣——“面向思的事情”!由此.现象学所带给“儿童数学”的绝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教育实践与研究方法(如悬置——对教学经验或理论的存而不论、数学的本质探原、返回儿童的生活世界、消解师生主客二分的本质直观等等),而是一种“儿童数学”的现象学精神——回归儿童的“生命·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10.
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是北美"现象学教育学"(Pedagogy Phenomenology)的开拓者之一。现象学教育学是基于现象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教育领域问题的新型学科。范梅南认为,现象学教育学是以儿童的生活实践为取向的,儿童的"生活世界"是教育的逻辑的起点,教育活动具有前反思、前理论、情境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必须深入地体察儿童的生活世界、聆听儿童的心声和采取有效的教育行动,这些都需要教师拥有教育机智(pedagogical tact)。教育机智是成为有效的教师的必备条件,也是教师取得职业成功的内在素养。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范梅南对"教育机智"的内涵和意义做了系统的阐述,对教师的教育机智的生成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透视教育现象学——论教育现象学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及其运动给当代社会科学特别是教育学研究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它所开拓的研究领域以及它带来的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的变化。教育现象学是受现象学运动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教育研究新取向,它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都有别于传统教育研究。教育现象学以具体情境中的生活体验为研究起点,赋予生命体验以本体论地位;它努力克服传统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客观认识论,突出一种实践的认识论,即强调教育及其研究不可脱离情感意向、他人意识以及对践行的追求;在方法论上,它强调在反思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本质直观直接把握现象的本质。教育现象学理论的新颖性给教育研究带来了新气象。  相似文献   

12.
范梅南的《教学机智》、《生活体验研究》和《儿童的秘密》等书近来在大陆相继出版,引起了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对教育现象学的极大关注。人们对教育现象学很感兴趣,但又有诸多疑问。什么是教育现象学?教育现象学做什么?如何运用教育现象学来从事教育和教育研究?本文尝试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13.
消极教育一经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给思想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也为西方科学教育学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思路。蒙台梭利与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共同特征是推崇内发论,强调生命的自由生长,要求教育按照自然法则和儿童心理特征进行,强调儿童体验式学习,并认为早期儿童重要的是感觉教育。同时,两位教育家关于消极教育实施观点则不尽一致:在教育环境方面,卢梭强调消极教育的环境是自然环境,蒙台梭利主张要为儿童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在学习内容和形式上,卢梭消极教育的内容是自然学习,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可以进行文化学习,但要采取"工作"方式进行;关于消极教育中教师角色方面,卢梭认为教师应是儿童自然成长的导师,蒙台梭利认为教师要承担好观察者的角色。卢梭和蒙台梭利的消极教育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儿童、守护童心,推进科学教育学的进一步发展,实施科学的教育工作,特别是科学实施早期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乌特勒支学派的教育学是现象学教育学的原初样貌.在欧洲大陆情境下,"pedagogy"这个词表达的是教师和家长在养育孩子的日常工作中的一种共同责任,它涵盖了所有大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成熟和发展而与孩子打交道的事件和领域.在学校教育中,"pedagogy"是一门学科,它针对所有与儿童养育有关的专业人员.在欧洲大陆情境下,"pedagogy"是关乎伦理的,被看成一门人文科学.乌特勒支学派在将现象学与教育学结合的过程中,将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和态度;是日常生活现象学,而非哲学现象学.  相似文献   

15.
教育现象学有两种涵义,一种是现象学教育学,它是现象学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类研究试图通过现象学还原和现象学直观的方法研究教育实践中的个体体验,解释其中的本质意义。我们通过分析现象学方法自身的缺陷,论证了现象学教育学研究不可能是现象学的。教育实践需要另一种涵义的教育现象学,它是一门以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内容的科学。这里教育系统被定义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多个主体之间的信息流动网络;教育现象被界定为教育系统内部的信息流及其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6.
Despite the dominance of instrument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to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in North America,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and dynamics of education is often articulated informally i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e.g. fiction and feature films) and in personal recollections. This alternative understanding is one in which th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 teacher or professor,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student and teacher are often paramount. Through reference to existing research and to examples drawn from real‐life practice, this paper presents a broadly existential and explicitly relational way of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or, rather, pedagogy. It gives special emphasis to the way that such an understanding has been articulated in the text Vergessene Zusammenhänge: über Kultur und Erziehung [Forgotten Connections: On Culture and Education] by Klaus Mollenhauer. The paper describes how the insights of Mollenhauer and other writers regarding an existential and relational pedagogy were translated and adapted for a North American course in teacher education, and how such a course can serve as an important ingredient in nurtur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ho are becoming teachers.  相似文献   

17.
This forum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how science teachers’ identity is related to their worldviews, cultural values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 and to eco-transform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Special focus is put on ‘reform-minded’ science teachers. The starting point is the paper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 in Confucian learning cultures: teachers’ perspectives on policy and practice in Taiwan by Ying-Syuan Huang and Anila Asghar. It highlights several factors that can explain the difficulties of implementing “new pedagogy” in science education. One important factor is Confucian values and traditions, which seem to both hinder and support the science teachers’ implementation of inquiry-based and learner-centered approaches. In this article Confucianism is compared with other learning cultures and also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different worldviews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Just like for the central/north European educational tradition called Bildung, there are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of Confucianism. However, both have subcultures (e.g. reflexive Bildung and Neo-Confucianism) with similarities that are highlighted in this article. If an “old pedagogy” in science education is related to essentialism, rationalist-objectivist focus, and a hierarchical configuration, the so called “new pedagogy” is often related to progressivism, modernism, utilitarianism, and a professional configuration. Reflexive Bildung problematizes the values associated with such a “new pedagogy” and can be described with labels such as post-positivism, reconstructionism and problematizing/critical configurations. Different educational approaches in science education, and corresponding eco-identities, are commented on in relation to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相似文献   

18.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focus in policy and practice on adopting inclusive pedagogy as a way of reconceptualising how schools work with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SEN). The paper considers the split between knowledge and pedagogy inherent in some dominant strains of inclusive pedagogy. Drawing on the ‘knowledge turn’ in curriculum studies, we argue that although an analyt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knowledge and pedagogy may be useful, too strong a delineation between the two fails to best serve the need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Specific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 relation to SEN in England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9.
教育现象学——一门成人与儿童如何相处的学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梅南的《教学机智》、《生活体验研究》和《儿童的秘密》等书近来在大陆相继出版。引起了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对教育现象学的极大关注。人们对教育现象学很感兴趣,但又有诸多疑问。什么是教育现象学?教育现象学做什么?如何运用教育现象学来从事教育和教育研究?本文尝试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20.
受现象学哲学思想以及北美教育现象学的影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采取现象学态度和方法面对教育生活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取向。现象学为教育学提供了思想资源与思维方式。为了在教育现象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我们首先需要考察我国教育现象学的发展,然后回到现象学哲学的思想资源中,从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和致思路径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明确教育现象学的基本问题,规范教育现象学的致思路径,提升教育现象学的理论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