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文化观念对视觉过程的作用分析,探讨传统视觉思维方法,可以揭示传统视觉文化结构,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视觉审美要求,从而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更好的继承、发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艺术作品,让中国传统的视觉文化更耀目的登上世界文化舞台。  相似文献   

2.
朱小莉 《文教资料》2011,(17):100-102
由于"视觉"的优越性、科技的发展,以及世界文化的转向产生了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形态,它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取向、艺术观念都受到了强烈冲击。和印刷文化相比,视觉文化具有大众性、可感性、虚拟性的特征,这必将深刻影响幼儿美术教育的方方面面。视觉文化在给幼儿美术教育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给传统的美术教育带来诸多挑战。作者作为幼教基础工作者在了解视觉文化背景下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把视觉文化引入到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来,在内容的选择上扩大和增加幼儿熟悉和感兴趣的视觉产品,在活动组织上体现综合与多样适宜。  相似文献   

3.
从视觉文化角度解析漫画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展 《考试周刊》2011,(10):43-44
漫画作为一种流行的视觉文化类型,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然而其教育价值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本文从视觉文化角度对漫画的教育价值进行解析,通过研究国外的漫画教育实例,提出了在"读图时代"的今天,我们应当正确全面地了解漫画这一独特的视觉文化类型,借助漫画的认知和审美功能来提高青少年的视觉素养,弘扬民族文化,适应"读图时代"的教育新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黄万获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4):19-22,46
"视觉方式"在文化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意义。它是人们在观看时的必然选择,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文化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8年奥运会视觉盛宴上青花蓝在众多色彩中冷艳绽放,展现出中国人阴柔含蓄,亲和冷静的民族性格与审美观念,此外在现实设计中"蓝色"情节不断浮现,"蓝"元素的审美特质与文化内涵已成为现代设计提升文化意境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6.
荆楚漆器是楚人在造物过程中,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是艺术形式与精神内涵、应用工艺与审美趣味的完美结合。其非同凡响的外在形式就是其审美特征的直观反映———"道通为一"的制器理念和审美取向,根植于巫鬼文化的审美来源,形式的"阴柔"和内容的"飞扬"为特征的审美构成。  相似文献   

7.
当代动画视觉形象引导大众审美,视觉文化与动画视觉形象审美互相影响,文章以当代动画视觉形象的审美变迁为例,简述了视觉文化的大众性。当代动画视觉形象的大众审美变迁说明:动画视觉形象的构成条件、表现形式、媒介之间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8.
《太阳女》歌舞剧是中国彝族文化一次较为全面的展示。她表达了彝族人民的内心情感与追求,展示了彝族古老文化的丰富内涵,体现出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她是千里彝山浓郁民族风情和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舞蹈诗"。她融聚了民族精神意象的价值审美和生命表达,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让人们在观看后不仅得到视觉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愉悦,并领略到了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  相似文献   

9.
意象油画作为西方油画表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美学意蕴语境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必然经历文化审美的整合,是艺术语言与媒介的中国化,在其审美特质、审美心理上必有其独特性。文章从意象油画呈现的视觉特征、传统美学审美心理、造型语言的特性及其意象审美意境的构建几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来探讨、剖析其美学审美特征,借此来阐述意象油画的当下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核心理念与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响应读图时代的文化形态转变与视觉教育需求,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首开"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课程建设历经十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该课程的核心理念体现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互动、课程模型的分层与融合、课程资源的多元立体化体系三个方面。课程教材的教学设计思想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上注重理论基础与实践体验的结合,二是结构上重视内容模块的合理分类和引导,三是形式上突出立体化(文本+多媒体课件+专题网站)的特色。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对图像世界的认知与解读,同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1.
视觉文化超越了印刷文化成为一个时代文化最为突出的现象乃至于模式,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消费社会文化最重要的征兆,带来的是与传统艺术和文学颇为不同的审美方式的新变,同时也是美学、文艺学研究中无法避开的命题。阐述视觉文化内涵,尝试以认识论的视角从审美主、客体及审美关系等方面变化对视觉化时代的审美特性加以剖析和探讨,能够促使人们对视觉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2.
杨明彦 《考试周刊》2011,(60):44-45
文章以我国动画制作的形式内容与国产二维动画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立足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索了我国二维动画美的视觉展现点及具备的独特视觉美,并对国产二维动画艺术美的视觉展现及其与现实审美的结合性关系进行了探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13.
以视觉文化的溯源和视觉元素的分析为基础,对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中的视觉文化的教育价值进行反思:由重"内在思"到重"外在看"、依靠感官刺激生成的兴趣和注意及视觉文化中思辨性和想象力的缺失对教育人文精神的彰显、学习内在需求的维系及心灵的深层培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在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中,需要审慎处理与视觉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窥视"作为视觉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够带给人们欲望的诱惑与快感的体验。笔者从"窥视"这一线索出发,运用后现代的视觉文化理论解读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中奇特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为当代文学与视觉文化的有机融合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仝伟 《考试周刊》2012,(56):16-17
在视觉文化占主导、充斥着视觉诉求的今天,武术套路因其独特的身体叙事方式受视觉文化的影响而具有鲜明的视觉化特征。本文从观看的情境主义出发,强化"视觉"作为(观者)主体能力的"观看",根据"视框"、"视角"和"境遇"三维框架对武术套路进行观看的文化学分析。作者认为:武术套路的研究路径可以从表征转向观看,从表征的"意指实践"转向观看中的"意义/快感实现";强化对媒介的重视、聚焦观看的情境、指向观看中意义与快感的效果从而为武术套路的理论研究切入视觉文化提供较为恰当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漆艺是传统与现代、审美与实用的完美结合。绿色环保、经久耐用的特质,独特的审美与文化传承效应,使漆艺在现代室内环境装饰中具有无可取代的优势。漆艺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作为环保装饰材料直接髹饰"和"漆艺作品陈设"两种途径来实现的,能起到平衡、点睛室内环境,隔断、装饰室内空间,烘托、调节室内氛围等效用。  相似文献   

17.
当代儿童审美教育是"读图时代"背景下的审美教育。"读图时代"是对当代视觉文化环境的一种形象化的描述。丰富的图像和影像制品,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崭新的视觉景观,传播了海量信息,也为儿童创造了极其丰富的视觉环境,拓展了儿童的审美视野和审美对象,客观上起到了帮助儿童获得视觉经验的作用。形象、趣味与文化,是图像赋予儿童的主要审美教育价值。向图像学习,向流行的图像学习,是当代视觉文化环境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契机,同时也是危机。当代儿童审美教育的实质就是要在传统与流行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增加儿童审美教育模式的弹性。  相似文献   

18.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尾饰"在其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中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这与他们的原始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试从几个比较典型的民族的服饰出发,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探讨了滇人服饰中"尾饰"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9.
网络游戏和动漫堪称是第二媒介时代里以网络和电脑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媒体艺术的最重要代表,二者都深深烙上了数字化时代特殊的印记,网络游戏独特的交互方式和促成的沉浸体验昭显了当代审美文化和文艺生态的新势态。动漫的盛行同样不仅与消费文化潮流、商业运作有关,还和动漫形式上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应和了视觉转向的文化时尚分不开。第二媒介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虚拟"与"仿真"。电影、电视和网络的融合不仅仅是技术的交叉借鉴,更是一种传播内容与文化精神的深层次交融,显示了电子媒介文化时代媒介大融化、艺术信息跨媒体运行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融摄了儒家、道家、哲学、医学、艺术学等文化内涵,而艺术与中国武术的融合造就了其独特的外在表现形象以及内在的精神内涵。中国武术从"技击术"到"技击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中国武术中独特的艺术审美内涵。研究表明:中国武术是艺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情感精神的共同体验;中国武术具有艺术的肢体形象表现性;中国武术是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技击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