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中国古代对文体的辨析归类是与文体的产生、发展同步的,其间分分合合、时繁时简,历代研究者都付出了诸多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古代文体的独特性日渐明朗,文体功能作为较为理想的分类标准也渐渐浮出水面.<尚书>、<诗经>已兆其端;<文章缘起>、<文选>等采用一体一类、同类相从的分类方式是对这一标准的模糊运用;<文章正宗>则对文体分类的思维方式加以开拓;<古文辞类纂>以"为用"为标准,最终以简驭繁,为文体分类作出了突破性贡献.  相似文献   

2.
科举考试文体是在古代文学体裁基础之上的为选士服务的特殊文体,包括“策”、“论”、“杂文”、“诗”、“赋”、“判”、“经义”、“八股文”等类别。它受客观文学潮流变化、考试主办者的选才要求以及选拔性考试的演化规律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对中国古代教育、文学和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考察和分析科举文体的演变轨迹,有助于加深对科举考试性质、特征的认识,对当今各类考试活动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昭明文选》和《文心雕龙》都对文体加以分类,特别重视诗和赋两种文体。但它们是两部性质不同的书,对文学分类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文心雕龙》作为一部理论著作,重在研究和阐述各类文体的历史发展及创作特征;而《昭明文选》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选本,重点在选出各类文体中最优秀的代表性作品。前者偏重于从文学理论方面去研究文体的类别,而后者则偏重于从文学创作角度区别不同文体。前者以理论为标准,不论作品好坏,只要有理论上的意义,就需要提出来讨论;后者以创作为标准,选出优秀作品,有些文类没有好作品,则可以不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小说自产生到晚清,文体地位逐步提升。小说从不受重视的"小道"变为可以"补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提高了小说在整个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奠定了小说作为文学文体在文学序列中地位提升的基础。明代文人深度参与小说的批评与研究,成为小说文体地位提升的直接动力。清代文人小说创作的繁荣,表明小说已成为文人表达自我的一种新文体,小说文体地位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5.
程诚 《文教资料》2014,(31):99-101
清规是中国古代禅宗丛林管理的规文,主要内容涉及寺院管理的诸多层面,同时具有法律、礼法性质。在文体体式上,清规表现为“总说—分述、层层展开、逐条铺叙”的形式,是中国古代文体实用性特征的直接表现。而在表现手法上,则是以散语体为主,骈散结合,具有警策性和佛理意蕴。对佛教清规文体的考察,有助于认识中国佛教相关文体的形态变迁、应用情况,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文体功能是决定古代文体产生、发展并确立体式的核心要素,进而成为文体辨析、分类的基本依据,关注文体功能有助于研究观念的调整,亦有利于文体学研究的深入展开。在此基础上,文章就文体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作如下思考:一是以文体功能为标准确立研究对象,避免自设樊篱;二是关注古代文体功能的特殊性及其影响,即与古代礼仪文化制度的关系;三是强调在文体功能的个案研究中寻找并丰富观察古代文体的视角,扩大解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散文诗文体溯源与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自成体制的文体(诗体)类型,在它宽阔的光谱带上涵括了一切“用散文写的诗”。散文诗文体(诗体)的产生几乎可以追溯到与散文和诗同样久远的年代,中外散文诗生成、发展的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现代散文诗文体的诞生虽受外国现代散文诗影响,但对民族文学传统的承续是其根本性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淡化文体"不是不讲文体,而是指考题不指定文体,由考生自己选定文体,一旦选定,则要求行文符合所选定的文体特点。各种文体的训练应该因"体"而异。议论文进行"入格"训练,迅速掌握几种常用体式,记叙文训练细节描写能力、议论抒情能力。对于各种文学体裁如小说、戏剧等,可以结合课文了解其文体特征,并适当练习,但应适可而止,不可恋战。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萨特历史意识的产生与文体风格转变的关系,萨特强烈的历史意识,在他的处境小说向处境剧的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最具意识形态观念的文体——戏剧文学,成为萨特文学生涯后期常用的文体样式,它是意识形态叙事合乎逻辑的发展,"处境剧"(The Theatre of Situations)充分体现了意识形态叙事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唐传奇虽说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但它在文体结构上却带有明显的史传文学的印迹。唐代浓厚的史学氛围与文人的史学意识是这种文体特征产生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唐传奇在形式上具有史传式的叙事模式,在创作方法上体现出史传文学虚实结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撇开非此即彼的二元论观念,杂文可以定义为一种兼容现实功利性和文学审美性的独立文章样式,它既非单纯的文学文体,也非纯实用的应用文章。杂文的文学性可以通过杂文艺术形象的真实存在得以佐证,但并不因此就证明杂文是文学文体。杂文区别于他种文体的突出特点有二,一日重“胆”,二日杂文创作的思维品质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12.
许结 《天中学刊》2013,28(3):78-87
中国古代文体经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备的中国特色的文体批评理论体系。近现代的文化变革对旧体文学的扬弃与文化复归对旧体文学的保持,显现为中国古代文体的断裂与承续。中国古代文体至今仍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应该以贯通古今的文学史的视野看待中国传统文体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体论是在文学获得较大发展,文体分化以至于繁缛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文学分体,文体分化产生了辩体的需要,辩体的系统化、理论化产生了文体论.此外,历史上的文化和思潮的因素,如目录学、名理辩析思潮、传统史官文化、新兴通变思潮等,对文体论的发展也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文体阅读,要求我们按不同文体的特点去解读不同文体的作品。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对文体的划分是:一、文章体裁分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二、文学体裁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我们解读各种文体作品时,尤其是在考试阅读中,必须借助文体知识的特点,才可透彻理解、准确把握。我们知道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行分析,评价是阅读的最高层次,它不仅表现在记忆、感知、理解、语感、分析、统摄、思辨、文学修养等诸能力的综合,甚至与个人生活经验和素质涵养有关。现从文体阅读角度,谈谈记叙文文体语言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童庆炳“文学体裁分类的新构想”将各种文学体裁分为再现、表情、表意三类,其问题在于将文学体裁的类别同文学形象的类别相混淆了,从而实际上取消了前者。童氏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他未能看到,亚里士多德文体分类的标准“摹仿”实际上是文学的认识方式,由之分出的三种文类实际上是三种实体性的文学认识方式,而不是三个抽象的分类概念。许多人忽视或没有看到这一点,这是文类研究至今难以深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体尊卑论是等级森严的礼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文体观念,渗透于古代文学的创作、传播、批评之中。其尊卑认定的基本原则主要来自于礼文化的价值观,特点是重视文体的政治、道德意义,对文体本身结构形式关注不多。文体尊卑论显示了礼文化对文学及文体的价值进行控制的意图,在客观为儒家社会中的文体创作赢得了官方的认同和支持,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革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女性哥特文体是传统哥特文体的突破,对女性历史及文化进行了重新定义,并产生了相应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宋文梅 《教师》2024,(5):18-20
针对不同文体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探究不同文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并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各类文学作品,理解不同阅读材料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文章阐述了文体意识的基本含义,概述了文体意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并分别从故事类文体、科普类文体、诗歌类文体以及经典文学出发,探究了文体意识关照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以期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的认知和解读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有特定的表达效果和目的,故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进行文体分析,了解其表达意图,从而决定译文文体的处理策略。本文以张爱玲小说《色·戒》及其蓝译本为分析对象,分四个层面/类别(词汇类、语法类、修辞类、衔接+语境类)进行讨论,揭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取舍。  相似文献   

20.
文体形式及其当代变体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形式美学的视角来看,文学的历史就是文体演变的历史。文体作为文学的艺术形式,就是文学的本身和存在,文类是它的先验形式,语体、文本和风格是它的主要构成。注重语言的声乐规律、不在乎文学与非文学的界分,以及文类之间的交叉和互文这三个方面,当是汉语文体的历史体性。新时期以来,先锋文学的形式突进和网络文学的超文性等,以前所未有的情势催生了汉语文体的当代新变,从而将文学变体问题凸现到学术前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