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从小喜欢京剧.也许是受戏迷父亲的影响。我们爷俩都爱听马连良先生的戏.用现在时髦的词说,就是个“良粉”、“马迷”。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去看戏,只要有马连良先生的戏。他都带我去看。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在西单的老长安戏院.看的是马连良的《借东风》,马先生饰孔明,还有肖长华、叶盛兰等名角,可以说是大腕云集、星光灿烂。当天下着很大的雨.父亲带我坐的人力车.  相似文献   

2.
一、一生不温赤子心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50年9月24日,江西临川县文昌里汤尚贤家的长子降生了。这个诗书礼仪之家的又一代继承人被取名“显祖”,可见家族对他所寄予的期望。汤显祖的一生是无愧于这个名字的,近500年来,他不仅以杰出的戏剧成就为赣文化增辉,而且脐身于世界戏剧大师行列,与莎士比亚并称,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汤显祖的曾祖场廷用、祖父汤懋昭虽未入仕,却都颇有才华,文笔出众,父亲场尚贤也是一位贤达名土。在礼仪恭谨书香浓郁的家庭熏陶下,汤显祖自幼便显示出聪慧灵秀,卓立不群,被人称之为“汤氏宁馨儿!”他5岁…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先生88岁时曾有一副自寿联:“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胸怀四化,意寄三松。”去年林庚教授95岁寿辰,季先生手书“相期以茶”为贺。林庚教授在96岁之际为这本散文集又回赠题“相期以茶”书名,以寓对季先生的祝愿。同时也增添了此书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绝猎     
爷爷是方圆百里的好猎手,父亲则得到了爷爷的真传,尤其措狼更为一绝。不论是下套、埋夹子、设陷阱,父亲从不失手。在六十年代,父亲还被政府评为“打狼英雄”。可是有一次,父亲突然把那些使了几十年的狩猎家什毁掉了,要知道那时打猎可是个好活计,有肉吃自不用说,还能卖兽皮换钱。我长大以后,有一次父亲被缠不过.终于对我  相似文献   

5.
少时难忘     
凡没落的封建大家庭有一个通病——老家儿死后,子孙都要变着法儿地闹着分财产。我家虽已是山穷水尽了,但也不能免此一难。发难的是我的六叔祖,他的为人实在不敢恭维,我曾祖活着的时候常骂他“没来由”。他找上门来,兴师问罪,对我祖父说:“父亲死后,母亲(续弦的)把家中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钱都归了你们大房,这不行。”  相似文献   

6.
陈新 《新闻记者》2005,(6):51-51
《报刊文摘》今年2月25日摘登了台湾作家龙应台《(四郎探母)显示文化的力量》一文,说龙的父亲16岁在湖南乡下“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从此70年不曾再见来不及道别的母亲。但《知识文库》今年第2期摘自台湾《中国时报》的文章是.父亲“在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与龙应台的原文是一致的。《报刊文摘》将“跟着去”当兵,改成被“抓了壮丁”,意思完全不一样了。这样的改动,我以为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7.
1895年7月19日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一个贫苦的家庭。在父亲的启蒙下,悲鸿7岁时开始习书法、练绘画。1919年3月,在友人的帮助下.徐悲鸿赴英考察并到巴黎求学。在欧洲8年的留学生涯中.师从弗拉孟及法国古典主义画家达仰等先生.1927年4月离开巴黎.学成回国。  相似文献   

8.
回首20世纪中国文化史,能以一家兄弟闪烁绵延其间而始终不衰的.唯有周氏三兄弟。大先生周树人,笔名“鲁迅”,一生桀骜不驯,四面为敌,斗争而终。二先生周作人,才华横溢,与世平和,像手工艺人一样日日雕琢.在纸笔之间,在一生荣辱之中.艰苦劳作。但后来堕落为难以自辨的“汉奸”。在两位兄长的巨大光环下,三先生周建人自强自力.以牺牲自己而始.以尽职尽责而终,走完了将近100年的人生。  相似文献   

9.
肖舟 《档案天地》2008,(2):46-51
主人的幼子、从美国返乡探亲的陈纳先生对我说:“你发来的邮件,我收到了。一直等着你来。”落座沏茶之际.我打量着陈老的遗像,面庞清瘦。但精神矍烁。银丝白发,神态自若。温文尔雅,文静中见深邃。我未曾发问。陈先生便说:“我父亲1911年1月生。1930年起在国民党36师师部军医处当上尉军医.当时叫陈志刚.后改为子刚。  相似文献   

10.
东南大学材料系教授刘友鹏的父亲刘孝望于1929年亲历奉安大典,曾多次对他谈起孙中山先生及奉安大典这段历史。一个天气晴朗的上午,在风景幽雅的中山陵青年中心,伴着轻快的音乐、淡淡的茶香,75岁高龄的刘友鹏教授缓缓道来,为我们揭开记忆中他父亲参加孙中山奉安大典的情形及此一经历对他父亲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清代私人藏书除瞿杨丁陆四大家外,还有被叶昌炽称为“小藏家”的常熟赵宗建旧山楼。赵字次侯,亦作次公,生于道光七年(1827年),卒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终年七十三岁。赵宗建“先世宗室玉牒,由江阴迁常熟北郭,是为宝慈里赵氏”,“曾祖同汇,祖元恺,  相似文献   

12.
2005年6月12日,著名编辑家王仰晨“和世界说再见了”。出版界又损失了一位老人。9月,其子王小平先生来信,求我寻找王叔叔的遗墨。我没有见过王叔叔,但常听父亲说起他,也见过信笺上,他那清秀、流利的字迹,知道他俩是推心置腹的好朋友。我马上到鲁迅纪念馆的赵家璧专库中查询,找到了自1987年到1997年1月,王叔叔给父亲的十二封信,最后一封信写于父亲逝世前两个月,那时,给父亲写信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王叔叔和父亲的交往,开始于1975年前后,那时王叔叔正在编辑《鲁迅全集》。鲁迅著作征求意见本每出新册,他都及时地寄给父亲。父亲出于对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3.
过失与责任     
《档案与社会》2009,(3):1-1
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125只生蛋的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  相似文献   

14.
父亲姚雪垠于1999年辞世,九年后他的挚友、《李自成》的主要编辑江晓天先生也驾鹤西去,与父亲在“天国”相会。真是岁月无情,令人唏嘘。  相似文献   

15.
刘小渡 《军事记者》2014,(11):66-67
父亲让我懂得了.实现梦想的路就是“打仗”的路.“冲锋”的路 父亲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长大的,14岁跟随八路军部队打日本,16岁穿上军装,18岁入党。入伍前他大字不识,加减乘除不会.是在八路军的抗日高小(抗高)学文化.长知识的。曾经问父亲,当兵时有梦想吗?父亲说,有饭吃,有衣穿,就是那时的梦想。在抗击日寇的硝烟中.在解放全国的战场上,父亲随大军南下,来到距他的家乡千里之外的湖北省武汉市,按组织要求,脱下军装.父亲进入了与他这样一个土八路风马牛不相及的另一个战场——文艺战线.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代出版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叶圣陶先生和哲嗣至善先生,以“叶氏父子”之称,誉满书界。至善先生从小就生活在父亲身边,朝夕相伴,亲受教诲。学生时代起,他就不倦追求知识,爱好古文、诗词,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有浓厚的兴趣。他有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喜欢创新,常有闪光的思想。抗战期间,他们全家在四川。  相似文献   

17.
聚集社会资源开发地方文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虹 《图书馆杂志》2006,25(4):35-35
洪卜仁先生是原厦门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编审.在厦门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以及地方史的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誉为“厦门地方史的活字典”。洪卜仁先生认为,地方史的研究需要经验,更需要传承。2003年,我馆聘请洪卜仁先生为“厦门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顾问”,洪卜仁先生同意在资源共享、人员培训等方面与我馆合作,2004年11月。建立了“洪卜仁工作室”。  相似文献   

18.
父亲尹继善,出生于1923年,8岁上私塾,1945年毕业于浙江台州师范。1948年-1962年先后在慈溪、台州、仙居、缙云县多所中小学校教书,1963年调入缙云县教育局教研室工作,1969年调到缙云县文化馆工作。1979年缙云县图书馆和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父亲任图书馆副馆长和文管会办公室主任。直到66岁才退休,被称为“焦裕禄式的馆长”。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集》共25卷,自1987年10月到1994年10月,分批挨次出齐;从着手编辑之日算起,得推前一年,总共花了八个年头。 1986年10月,父亲92岁生日前夕,吴为公、缪咏禾两位先生特地从南京赶来,代表江苏教育出版社向他老人家祝寿,并约我和至美至诚编一部父亲的大型文集,要求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他老人家一生的生活、工作  相似文献   

20.
邹韬奋的编辑生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邹恩润,“韬奋”是他从1928年起经常使用的笔名,表示要韬光养晦,奋斗不懈的意思;祖籍江西余江县,生于福建延平,一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和革命救国事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著名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政论家。1944年,他不幸在上海病逝,延安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由周恩来、邓颖超、周扬等拟订并经毛泽东批阅的《纪念和追悼韬奋先生办法》,周恩来亲笔加上了“提议以韬奋为出版事业模范”的内容。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一致确认先生是中国新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