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课后服务政策经历了不断地发展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演进特征:革新服务功能,突出育人和教育公平的价值导向;筑牢服务保障,彰显公平性与普惠性;丰富服务内容,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服务对象范围有限、资源配置失衡、质量评估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应通过构建课后补救体系、合理配置课后服务资源、优化课后服务质量评估机制等路径推进课后服务政策不断更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公众所具有的规范性共识影响政府在公共服务的价值建构和政策选择。作为公共服务而诞生的英国课后服务体系,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公共价值的最大化,即兼顾公平与质量。英国课后服务体系立足公平效率的发展定位与普惠共享的实施理念,以政府主导为核心,以多样供给为目标,以多元主体和专项监管为抓手,满足了公众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此可为我国课后服务的政策与实践提供以下参考:坚持公共服务性质的价值定位、主体建构体系的多元化、普惠性课后服务收费、课后服务监管路径的优化和基于机会公平的实施理念。  相似文献   

3.
赋能课后服务可以让中小学课后服务创造更多价值,促成学生更多的发展可能。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由多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服务,对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赋能除了要从硬件方面来改善,更要从制度、文化、技术、组织等方面着手,具体措施是:完善制度规范,解决中小学课后服务实践问题;发挥文化的积极推动作用,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软实力;融入先进技术,全面升级中小学课后服务关联要素;改进组织要素,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4.
“双减”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发展与完善,也对课后服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教师队伍面临的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美国课后服务发展较早,其在课后服务教师的多元结构、专业培训、激励措施、工具性资源、职业要求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保障体系并且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为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支持课后服务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地方对课后服务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与保障;加强课后服务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交流与学习。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课后服务应该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以多元方式或路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认知、利益及实践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中小学课后服务产生了价值失序问题。价值是实践导向,中小学课后服务的价值失序造成了课后服务目标、方法、策略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重建中小学课后服务价值序列的策略是:深化服务本质认知,促进育人责任承担;调整课后服务机制,建构素养发展格局;加强服务的公共言说,驱动管理回归生本;强调各方服务职责,促使多元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6.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小学校课后体育服务发展的现状、困境进行分析,结合“双减”政策要求,提出相应的创新路径。研究认为:学校课后体育服务目前在政策保障、服务资源、开展方法以及评价体系上仍有局限,学校课后体育服务还存在提升力不足、资源挖掘不深以及育人价值弱化等问题。基于此,以创新原则为基础,以创新政策保障和服务设计为重点,以完善评价体系为保障提出多维度度创创新新,,以以期期提提升升中小学校课后体育服务水平,推动学校体育发展。  相似文献   

7.
英国对于学龄儿童课后服务的关注较早,其课后服务政策历经了发端、快速发展和完善阶段.其课后服务形式主要有课后保姆、扩展学校、课后俱乐部和祖父母护理等.课后服务具有形式多样,以儿童为中心;政策支持,注重监测评估;权责分明,多方协同合作等优点.同时,课后服务存在费用高昂、供给不足等问题.英国课后服务的经验对我国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拓展财政投入路径、减轻教师负担、扩展服务功能以及解决"三点半现象"具有启发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历程、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课后服务旨在缓解学生课后学业管理困境.课后服务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以看管与监护为主的起始萌芽期、以三种服务模式为主的独立探索期和以地方特色发展为主的整合规范期.课后服务存在经费来源方式受限、相关主体权责不明和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进一步扩大资金来源,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整合利用多种资源;明确相关主体权责利益,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兼顾安全与教育服务,为课后服务提供坚实有力保障;健全服务工作机制,加强监督管理,购买社会服务,提供优质资源.  相似文献   

9.
对教育部办公厅推广的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内容分析发现,中小学校课后服务的基本价值表现为对象的差异取向、主体的多元取向、内容的素质取向、模式的“普惠+个性”取向和保障的公益取向等。对照新时代课后服务的价值追寻,中小学校实践仍存在学校徘徊在事实价值和终极价值之间、教师挣扎在政策制约与个体能动之间、家长困惑于责任让渡与协同育人之间等价值悖论。建议处理好“托”与“育”的关系,凸显课后服务的民生旨归;处理好刚与柔的关系,激发课后服务的内生动力;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发挥协同育人的整合功能,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实践。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课后服务起步较早,在发展过程中把不断创新治理与全整规划相结合,促进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美国课后服务治理的动因源自纾解工薪家庭学生放学后看管压力,降低学生自我照顾风险,缩小学生放学后成长差距,提升学生社会情感技能与社会责任感。其特点呈现出遵循递归原则、以“有效”与“协同”为价值取向、以实践证据为基础明晰质量指标等特点。美国课后服务运行的治理对我国以系统思维为导向,整体规划课后服务;以多中心治理为行动逻辑,构建课后服务新生态;以教育智库为依托,探索课后服务政策决策与实践的新出路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的重要性进一步突显,现阶段我国课后服务快速推进但实践层面表现出无序与混乱,而发达国家课后服务已具有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在考察美国、北欧、韩国与日本课后服务实践基础上,课后服务模式可以归纳为服务国家教育战略的动态模式、确保平等的社会福利模式、重塑学校公信力的教育模式以及福祉与教育综合推进模式四类,各模式在供需关系、服务对象、服务人员、内容与效果、质量评估方面分别呈现出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完善我国课后服务进行思考,并提出如下建议:明确课后服务的价值功能,分类推进课后服务政策;搭建课后服务资源网络,家校社多方联动;设置多样化活动,推进课后服务活动课程化;建立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与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2.
课后延时服务是指充分利用好学生放学后的时间,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阅读、科普等活动。体育作为课后延时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深得小学生的喜爱。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针对河南省信阳市部分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各小学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完善,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经费供给不足,评价与监督体系不健全。对策:完善规章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推动多元主体参与,重视多元协同治理;拓宽资金渠道,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基础保障;健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质量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3.
杨红 《教育研究》2022,(11):77-88
提供课后服务,解决学生课后无人监管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美国课后服务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社会问题增多以及党派之争。美国课后服务在减少青少年犯罪、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促进学生社会与情感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美国课后服务的运作,有赖于广泛的资金来源、多样化的课程、多渠道的教师来源、较为成熟的监管评价体系、多元化的课后服务供给主体以及非政府组织和机构的助力推动。美国的课后服务实践表明,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足是造成不平等现象凸显的主要原因。课后服务具有实现公共利益的价值和满足公共需求的功能。课后服务所具备的看管功能、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决定了其公共服务的价值属性。在建立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课后服务体系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性作用,学校必须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树立课后服务与课内教学同样重要的理念,共同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这既是新时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基础教育“提质增效”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课后服务的公益性包括普遍可获得性、普遍可负担性与普遍高质效性三个方面,对应解决“服务面窄”“服务价高”与“服务质差”的问题。公益性的彰显是课后服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民众获得感与幸福感、实现自身发展价值趋向的重要信息途径。发达国家课后服务的起源具有公共性与慈善性,政府主导政策制定与经费筹措,规模大且内容丰富,循证课后服务引领,公益性呈现多元样态。中国课后服务早年以“课后托管”的方式存在,受到资本追捧,近年来政府主动规划,将其视为“民生工程”,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公益性日益彰显,但尚存在多种理论观点分歧、服务量大但分配不均衡、经费投入差异较大及服务过程、结果缺乏评估等问题。将来,可参考课后服务的国际视域,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建构四位一体的普惠性课后服务体系,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提升普遍可获得性;确保经费足额投入,增强普遍可负担性;创新服务内容与方法,保障普遍高质效性。  相似文献   

15.
尹雅丽  马早明 《中学教育》2022,(2):90-101+112
课后服务作为我国“双减”政策的有机组成,旨在有效推进基础教育从政策到实践层面的深刻变革。课后服务的制度学视角涵盖价值功能、主体认同、社会困因三大维度,课后服务的生态学视角包含政府补给、学校支持、“校-社”协同三大要素。从制度学与生态学双重视角出发,深入考察日韩课后服务从历史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的流变与发展。比较梳理结果,两国课后服务在制度路径与实施路径上呈现出同构性与差异性,对教育公共性、教育公平、教育质量进行了探索与权衡。为实现“双减”政策的价值导向,我国可适度借鉴日韩经验,规避其风险,亮明课后服务的法律、职能属性以回归教育公共性,构建课后服务体系、发挥教育补偿功能以筑牢教育公平,拓宽社会资源渠道、丰富师资供给链条以提升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6.
美国课后服务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服务经验,"放学后计划"探索成效显著。政府健全完善法律法规,政府、社会和家长等多方提供广泛充足资金,课程内容着眼于学生全方面发展,重视高质量师资的储备与培养为其实施和发展保驾护航。研究和分析美国课后服务的典型经验与做法,对我国在"双减"背景下打造高质量的中小学课后服务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双减”政策实施满周年后我国学校课后服务发展正进入质变升级期,品质待提升、机构待参与、课程待融合、标准待建设是其显著特征。基于陕西访谈调研成果,本着“用数据说话”精神,构建学校课后服务效能分析框架与优质课后服务形成链,并据此对中小学课后服务发展状况进行了研判。研究认为,当前我国学校课后服务发展面临三大问题亟待解决,即专业化与现实化的纠结、主体性与主导性的模糊、赋权赋能与制度嵌入的滞后等问题。从目标定位、主体参与、宏观治理角度入手开展系统调适,是当前我国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持续、健康、优质发展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8.
“双减”政策要求课后服务实施要转变育人观念、学校提质和教师增能、建立完善的联动机制,扭转教育功利化趋势。当前,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存在着教师时间有限性与工作负担无限性的矛盾、课后服务多样性需求与服务课程结构单一性的矛盾、课后服务效果追求与评价体系尚未完善的矛盾、学生发展为先理念与供给保障不足的矛盾等难点。“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校课后服务难点的突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大中小学校联动机制、突出学校课后服务主阵地地位、完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一体化系统工程等。  相似文献   

19.
课后服务具有促进中小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功能。课后服务赋能中小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可为空间,可从全面化调研、针对性服务、科学化设计、系统化实施等方面着手促进;但同时也存在惯性角色思维掣肘、课后服务主体动力不足、课后服务资源有限、课后服务内容序列化不足的难为困境。从赋能中小学生个性化发展出发,课后服务应为之策包括:开放课后服务思维,突破角色思维惯性;加强课后服务主体教育,增强服务动力;加强课后服务主体联合,拓展服务资源;建设课后服务课程群,促进服务内容体系化。  相似文献   

20.
“三点半难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学校放学时间早,家长下班时间晚,孩子无人照料使得课后服务应运而生。美国课后服务已经发展了100多年,其在课后服务的场所、保障、内容、人员、评估上都有所启示。应建立以学校为主、社会参与的服务体系;运用法律、资金保障课后服务顺利进行;在课后服务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渠道应聘人员,缓解教师压力;多方合作,保证评估公开透明,确保课后服务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