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深入推进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积极探索与研制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体系有利于促进核心素养培育在劳动教育领域的落实,并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发展与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领域(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经验,以“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作为维度,由劳动文化传承与理解、劳动意识培育与提升、劳动审美养成与提高、劳动应用拓展与创新四大指标构建了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体系。遵循素养作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深度融合,并在具体情境中体现的根本特性,参照我国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建议通过开发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基于情境化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制定基于层级化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实现课程、教学和评价一体化的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培育。  相似文献   

2.
随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劳动课程围绕劳动素养确立了课程目标,并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构建内容结构,但如何通过任务群中的劳动项目来落实劳动素养是一线教师普遍面临的难题。以“电冰箱的使用与维护”项目为例,聚焦“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任务群,通过重构劳动任务确定劳动内容、以项目化学习开展劳动任务、以多元评价反馈劳动表现,旨在提升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薇 《教师博览》2022,(21):87-88
为了推进与实施新时代劳动教育,文章就基于种植课程教学的小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策略展开了尝试与思考。根据校园条件,分别打造了无土栽培和有土种植劳动课程基地,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制定课程目标,依据学生的兴趣需求明确课程内容,寻求适宜学生的种植课程活动方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种植课程活动,注重研究提高学生劳动技术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邹燕 《江苏教育》2022,(63):61-63
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该基于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目标,设计指向五育融合的班本课程。班主任通过“劳动+育人”课程的设计,形成课程定位与原则,明确目标与内容;抓住时事热点,开发主题课程;汇入多方资源,推广榜样学习;定制幸福班级岗位,建设班级制度;通过班内两级评价,班外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劳动课程的评价方法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表现作出的评价。它关注学生的起点与差异,注重学生劳动中的实际表现;它跟踪学生劳动过程,有效反馈学生的劳动情况;它聚焦学生内在成长,看见成长的轨迹;它关注劳动成果,实现“教—学—评”一致。劳动课程采用表现性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从而实现劳动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双减”与劳动教育共同指向培育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整体育人目标。“双减”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外部支撑,劳动教育为“双减”政策的落实提供了内在动力。在现代教育中,劳动教育采取一切有益于劳动素养培育的教育载体,关注学生价值性、精神性劳动品质的生成,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作为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在教育教学中对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具有重要作用。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精准定位劳动教育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探索“劳动+学科”的融合途径,促进政府、学校、社会与家庭的多方联动,优化开展劳动教育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物理教学渗透的劳动教育以“立德树人”为理念,以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为核心方向.初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创设劳动情境,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维度考查学生的劳动素养,并以此为方向,教师应在物理教学中落实劳动素养的培植,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重要时期,课堂也是渗透与发展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场域.课堂中劳动素养的培育是具身认知发展的统一,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途径.目前,中小学课堂表现出在教学目标上劳动素养培育的隐性目标难以呈现,在教学内容上劳动素养培育的"跨域"内容难以融通,在教学方式上劳动素养培育的合作与创新力被趋同化,在教学评价上劳动素养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针对课堂中劳动素养培育的现实思考,应通过解构内涵,构建多维教学目标;分层设计,实施跨学科内容统整;融合情境,创造协同培养环境;科学把握,规范评价过程等方式实现课堂中劳动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钟苗 《高教论坛》2021,(6):15-16
教师劳动素养包含教师基本劳动素养和教师劳动教育素养。具体内容细分为劳动价值观与劳动价值观教育理念、劳动能力与劳动教育能力、劳动习惯与劳动习惯教育。提升在职教师劳动素养,促进其达到劳动教育的“知信行”路径为培养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增强教师劳动教育知识、促进教师劳动教育行为。职前教师劳动素养培育以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设计与实施,以劳动素养测评工具动态监测结果为依据,通过与师范专业认证有机结合的劳动素养培育模式,实现职前教师劳动与劳动教育的双重培养。  相似文献   

10.
刘芳  刘伊 《学周刊C版》2023,(33):33-35
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坚持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强调“职业性”的特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故简要分析在高职院校建立健全劳动素养评价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对高职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目前存在问题的审视与反思,提出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的完善策略,包括优化评价内容、注重过程评价、创建多维指标、加强实践应用。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与探索,能够指导教学实践,形成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保障措施及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以劳动教育必修课、校本课程、学科渗透课程为第一课堂;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各类竞赛为第二课堂;以劳动基地、家庭社区和游学研学为第三课堂,将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机相结合,增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大多数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深刻,学生虽有劳动,但教育的目的性不明确,造成了“伪劳动”的现象。因此,笔者依托“LDEC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学生在沉浸式参与过程中,培养劳动兴趣、促进劳动创新、培养劳动精神,最终依托劳动课程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素养。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是高等教育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是高职院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途径。职业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职业能力、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相互耦合,在教育目标、培养内容、培育措施上相互关联,可以合并一起研究。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反馈出系统性不强,缺乏顶层设计;培养内容窄化,缺乏有效手段;学生对职业素养认知不足,意识淡薄等问题。可以利用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的耦合性采取措施解决,做好顶层设计,调动各主体积极性,将劳动教育融入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完善课程设置,统筹开展劳动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教学;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劳动氛围;加强校企合作,多措并举培养“德知技”兼具人才。  相似文献   

14.
“五育并举”视域下,班主任要强化班级课程意识,以劳动课程建设为主要切入点,以班级为主要阵地,积极构建班级劳动教育课程,丰富班级劳动教育内容,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在推动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校通过开设劳动素养课程、注重劳动实践教育、深化劳动教育研究、开展劳动教育考评等方式,培养学生形成劳动意识、培育劳动素养、掌握劳动技能、端正劳动认知,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  相似文献   

16.
对于城市学校来说,劳动教育课程的条件性资源与素材性资源均比较匮乏,文章以长沙市芙蓉区为例,立足区域实际,实施"幸福教育",探索了新时期地理劳动教育的途径、地理主题式劳动课程体系的构建,强调:加强学科融合,让地理主题式劳动课程成为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孵化器;注重文化契合,让地理主题式劳动课程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新阵地;突出主...  相似文献   

17.
向艳  张萌  王红 《中国教育学刊》2024,(4):34-39+43
劳动项目体现了劳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是劳动课程标准落实基础课程改革理念的可行路径,也是落实劳动课程内容及其教育价值的重要实施载体,其倡导“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有助于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针对劳动项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其设计需要遵循两种设计逻辑:一是“要素逻辑”,包括六大要素,即真实的劳动情境、具体的劳动任务、完整的劳动过程、良好的劳动资源、科学的劳动支架、系统的劳动评价、及时的劳动反思;二是“过程逻辑”,包括三个阶段,即明确预期劳动项目结果、确定劳动项目达标证据、合理安排劳动项目内容。  相似文献   

18.
建设好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教材,是保证该课程有序有效实施的关键。好的劳动课程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劳动课程独特育人功能和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载体。为了达成劳动课程开设的目标,该课程教材建设必须秉持以劳动资源建构教材内容、以劳动素养建构教材功能和以劳动创造建构教材独特价值的理念,遵循多元性建构、主体交互性设计、劳动型学习创设等原则。在劳动课程教材建设过程中,准确把握劳动课程标准教育理念,以整合筹划思维设计劳动项目,优化组合与选择劳动任务群,创建劳动课程教材建设共同体,突出劳动课程教材的时代性、跨界性、系统性与创新性等,从而建设好的劳动课程教材,以培养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达成劳动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9.
栾慧敏  田阳  吉慧莹 《中国考试》2023,(10):71-78+87
劳动教育评价是确保新时代劳动教育有效推进的关键因素,对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国《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提出,可利用劳动档案袋有目的地记录学生劳动学习与实践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芬兰手工课程作为其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评价方面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使用电子档案袋持续记录学习过程和手工作品的完成情况,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提供指导和反馈。借鉴芬兰的经验,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档案袋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关注学生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注重评价对学生反思性学习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是新时代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路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小学践行立德树人,把握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确立以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先导的课程目标,依托办学理念与区域特色资源,创新研发项目化学习劳动教育“星歌课程”,通过跨学科整合、研学体验、家庭实践凸显对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学习的支持,培育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