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崆峒武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泾渭流域,神话传说为崆峒武术起源提供了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使崆峒武术形成独特武风,考古史实证明了崆峒武术形成的原始过程,人类活动为崆峒武术产生提供了依据,原始宗教(道教的源)为原始崆峒武术的形成提供了实质内涵,民族融合为崆峒武术形成提供了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2.
崆峒武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泾渭流域,神话传说为崆峒武术起源提供了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使崆峒武术形成独特武风,考古史实证明了崆峒武术形成的原始过程,人类活动为崆峒武术产生提供了依据,原始宗教(道教的源)为原始崆峒武术的形成提供了实质内涵,民族融合为崆峒武术形成提供了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2005,(8):41-41
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甘肃省体育局、甘肃省平凉市人民政府主(承)办的“崆峒杯”第五届全国武术馆校武术比赛,将于2005年8月5-7日在崆峒武术的发源地——甘肃省平凉市隆重举行。这一武术大赛的筹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武术界的大力支持。到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队踊跃报名参加,当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特题词祝贺。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为历届之最。  相似文献   

4.
崆峒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同,崆峒武术的社会价值也不尽相同。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新时代背景的历史条件下崆峒武术社会价值功能的转变进行分析,探讨崆峒武术文化价值发展趋势,提出崆峒武术文化价值观念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方向,以使崆峒武术能够与时俱进,促进社会和谐,这对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崆峒武术是中国武术几大流派之一,与少林与武当相比,崆峒武术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后继无人的问题。新老拳师的更替、习武人数的锐减、武术馆校的数量与规模、掌派人重对外传播等因素制约了崆峒武术的正常传承,影响了崆峒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调研、网络检索及综合分析法,探讨崆峒武术的源流。确立了崆峒武术的概念;概述了远古时期崆峒武术相关的神话传说及人物、源流:生产劳动、军事战争、民族融合和宗教祭祀等。  相似文献   

7.
对陇东崆峒武术相关的神话传说进行探讨,通过对伏羲、黄帝神话传说的分析,提出了陇东崆峒武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健身养生、军事技击和生产应用的本质特征,旨在促进崆峒武术的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8.
运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调研、访谈法、网络检索及综合分析,对崆峒武术概念进行了基本的考证与研究,初步确定概念意义,指出崆峒武术的概念应该整体定位,除具有武术本质特征外,即有内涵,又有外延的文化概念,且随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综合分析法对崆峒武术地域文化特色,学校课程的开发与设置的具体措施和相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开发与设置崆峒武术课程对保护与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丰富学科建设,树立地域文化品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崆峒武术引入地方高校发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崆峒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寻找一条宽阔的大道,同时,为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教育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1.
王蔚华 《收藏界》2013,(7):26-27
在商代晚期,秦先祖"在西戎,保西垂",西周中期孝王时,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始有"秦"之称。以后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襄公于是始国"而有秦国。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翦灭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统一为期短暂,共历二世,统治15年。秦人用玉崇尚质朴、讲  相似文献   

12.
王辉 《收藏》2010,(6):76-82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即祭祀,“戎”本指兵器,引申指军旅、征战。祭祀与征战,是古代国家最重大的事务。 秦人原居甘肃东郜,周平王东迁,秦襄公率兵护送,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予岐以西之地。此后秦人进入关中,主要依靠军事实力,使国土不断向东延伸。秦文公三年(前763年),“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秦武公元年(前697年),“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战国中晚期,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武术——是中华本民族的文化,进行双语教学意义不大”的误区,阐述了在高校体育专业开展武术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如何开展武术双语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以期对武术双语教学的实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伟良 《武当》2014,(12):39-41
我国武术段位制始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其宗旨在《中国武术段位制》第一章第一条写得非常清楚,它是为了推动武术运动发展而建立的"规范的武术锻炼体系和技术等级评价标准"。但是,在颁布的相关文件中,无论是其段位设置还是考评内容与实施办法等等,都存在严重问题,从而导致目前冠以"武术段位制"之名的这本经被念歪了,亟待改正,加以完善。否则,将会对中华武术的世纪之行带来灾难性后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盛唐时期的武术发展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盛唐时期,尚武之风是武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武举制的创立客观上推动了武术的发展,贵族武术开始随着社会变革而逐步没落,同时,中国武术在这一时期开始走上了最早的国际化之路。  相似文献   

16.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秦汉社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武术的发展.统一的国家为武术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对外对内的战争是推动武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的融合和经济的发展则为武术提供了理论和物质的支持;先秦的侠客遗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汉尚武之风的盛行.  相似文献   

17.
精武体育会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精武体育会秉承"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的宗旨,促进了武术从民俗文化向体育文化的提升,推动了武术城市化与国际化进程,开辟了全新的武术传播方式,发掘和彰显了武术诸多价值功能,并极其注重武术的和谐发展.精武体育会成为促进武术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先锋与楷模.  相似文献   

18.
竞技武术与利益群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竞技武术是中华武术的分支,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对中华武术的积极推动作用。但是,竞技武术在某些利益群体的驱动下,成为少数人群的利益工具。中华武术要发展,要成为广大社会成员共同的共享的文明成果,就必须通过改变单纯难度技术动作惟上的思维定势,构建竞技艺术化的竞技武术。以打破武术文化间的壁垒,使之回归社会,代表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武术服饰是发展与传播武术的首要元素之一,是展现武术哲学和民族文化理念的重要载体。习武者在健身、训练、比赛中穿着特定的武术服饰,融合着武术自身的运动之美,充分展现武术的魅力。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武术服饰所蕴含的文化,探讨武术服饰对武术运动传播的影响。从而为更好地推动武术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结果显示,武术服饰对武术传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契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精准把握学校武术发展的未来走向,文章以“学校武术”为关键词,沿着学者争鸣的主要脉络,通过文本分析,以“学术叙事”的方式呈现学校武术研究的学术思想史。研究指出,学校武术研究主要围绕价值审视与定位反思、师资培养与课程建设、基本经验与理念确立、改革创新与现代转型等方面展开。学校武术研究能够厘清中西古今之张力,顺应国家形势与时代之要求,积极探索务实推进的方法与策略。然而,普遍存在的学校教育体制固化、学校武术价值定位不清、教学内容单一、师资力量薄弱、传承体系模糊等,依然是阻碍学校武术生命力延续的主要问题与症结所在。充分认识学校武术的时代价值,全力打造学校武术的文明教育形式,重新定位学校武术的发展理念和教学内容,寻觅最为切实的顶层设计、改革方向与推进路径,客观认识学校武术研究的变与不变、宏观描述多微观分析少的现实问题,从真实、现实与切实中展现学校武术研究的新景象,将是新时代学校武术生命力强盛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