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姜春兰 《海外英语》2012,(22):195-197
该文首先讨论了卞之琳独特的诗歌翻译理论:1)"以诗译诗",即翻译格律诗应力求用相应的汉语白话格律诗进行翻译;2)以"顿"代步,在尊重原文的形式和内容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外国诗歌所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效果。其次,通过比较《西风颂》的三个译本展示卞之琳诗歌翻译理论的实践性及其译本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唐梦婕  刘洋 《海外英语》2023,(22):37-39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目的是整个翻译行为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以杨静远和纪飞版本的《柳林风声》两个中文译本为例,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对比和分析儿童文学的翻译。通过对两译本中关于词汇、句法和修辞方式的英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杨静远译本和纪飞译本之间的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句法和修辞三个层面,杨静远译本在词汇的选择上更加口语化、句法结构更加简短、倾向于保留原文的修辞手段,而纪飞译本倾向于保留原文的词汇特征和句法结构,且省译原文的修辞手段,这是由于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造成的。就目的论而言,杨静远和纪飞的版本都达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这也证明了目的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诗歌的英译涉及两种翻译解码的过程,其一是将古代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其二是将相应的白话文翻译为现代英语。因此,这就要求翻译者必须具备古代诗歌、现在汉语、英语音韵、翻译理论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任何一种能力的缺失或不足,都有可能导致翻译的失败。《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它引起国内外众多翻译学家的兴趣。本文对比较有影响的七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中文古代诗歌的英译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杨宪益夫妇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云儿的小曲中表现出的不同翻译风格,指出因为措词、句式和节奏的不同处理,在表现原著效果方面两译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中的内容对两种英译本(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称谓语,小说中人物性格等对两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最后,从翻译效果及两译本各自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罗生门》有众多的译本。但国内对其译本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单个或两种译本的比较研究,而对其进行多种译本的比较研究则相对较少。为此,本文以和原文的对照考证为主要手段,对鲁迅译本、楼适夷译本、文洁若译本、林少华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总结四种译本的异同和各自特点,并试着分析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5,(85):28-29
《当你老了》是一首久经吟诵的爱情诗,诗歌语言简明,但情感丰富,传达出诗人对其心爱之人真挚而热烈的感情。这首诗歌有多个中文译本,本文选取袁可嘉、傅浩、樱宁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根据许渊冲的三美论对其进行鉴赏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迟红 《海外英语》2014,(14):121-123
众所周知,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的作品大多被译成中文,有的作品的译本还不止一种。对于这么一位有影响力的美国近代作家,翻译界也表现出了足够的重视。但每次阅读海明威作品的译本,总会觉得有些欠缺。其作品有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魅力,在译本中却很少体现。该文选择了2012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汤永宽的译本、2012年由黄山书社出版的林之鹤译本以及2010年由外研社出版的蔡静的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而进一步理解海明威的写作风范。  相似文献   

9.
<好逑传>是第一部被译成西文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自1761年英译本出版后,先后被转译为法语、德语、荷兰语等多种语言,形成了<好逑传>西文译本语言多样、版本丰富的特征.其中帕西译本和德庇时译本是最重要、流传最广的两种译本.帕西译本和德庇时译本在故事单元的编排整合、章回目录的释读翻译、诗词歌赋的翻译润色和文字词语的选择修饰等各个方面存在着不同;从帕西译本到德庇时译本,西人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认识逐渐深入,评价日益肯定,翻译越来越忠于原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好逑传>英译本的历史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0.
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在国内有多个译本,以冯唐翻译的《飞鸟集》为最新译本,该译本一经出版就引来评论家和读者"不信不雅"的诟病,只有少数人对译作持肯定的态度。对此,本研究认为,冯译本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在诗歌的形式、选词以及诗境等方面,译者的文化主体意识则是造成创造性叛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随着翻译事业的发展,同一部名著允许有多种译本并存。译者可以通过对不同译本比较来提高翻译鉴赏的水平与能力。通过对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的“我是无名之辈”(I'mNobody)的几种不同译本的分析,从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两个角度提出了自己对该诗汉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张谷若和孙法理两个《苔丝》译本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两译对原作都有很好的理解,而张译更具汉语文采,重现了原作的情节;孙译则长于异域文体,再现原作之味。  相似文献   

13.
从整体上来看,《呼啸山庄》中的语言较为朴素,但是却充满了生机,与此同时小说有很多段落可以有诗歌以及散文的语言特色;主要阐述了《呼啸山庄》的创作背景,分析了《呼啸山庄》的语言特色以及译本语言比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张谷若和孙法理两个《苔丝》译本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两译对原作都有很好的理解,而张译更具汉语文采,重现了原作的情节;孙译则长于异域文体,再现原作之味。  相似文献   

15.
《小王子》作为一本篇幅短小却富含哲理的名著,自出版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天真无邪的孩童还是涉世已深的大人,都能从中体会到人生的韵味和真谛。《小王子》译本语言众多,而其中文译本也不在少数。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文本就有不同的译法。这也是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所提出的观点。在文本类型理论的视角下,文章采用语言最优美的张小娴译本与受众面较广的周克希译本进行对比,以此分析两个译本在语言和风格方面的差异,并对两个译本的特点做出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6.
《作者自叙》是华盛顿·欧文的散文佳作,清新自然,文笔优美,寓情于景。许多译者进行过翻译,译本各有千秋。本文对比林纾和魏易译本、夏济安译本和高健译本,从文体风格、词汇、句式的语义传译等不同层面,对三位名家的译文进行对比赏析,以期有助于提高译者的翻译鉴赏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酒文化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贯穿整个小说始终。笔者以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译本为例,对其中的酒文化翻译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两个译本的不同翻译策略,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希望能给翻译学习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当你老了》这首久经吟诵的诗歌因其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真挚浓烈的爱而受到国内外无数学者高度重视。对此诗的翻译也有诸多版本,本文选取付浩、袁可嘉和冰心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利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本文试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三个版本进行分析,从中英文诗歌在两种不同文化环境下读者的接受程度,对该作品的翻译有进行进一步地鉴赏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结合原文比较和分析不同译本,对于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分析了张谷若和孙法理<德伯家的苔丝>译本的措词,提出了准确的措词应基于:一准确理解词汇的词典意义;二体会原文的话味,再现原文的口吻,反映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三大古典名的江户版译本开了日本翻译中国章回小说的先河。三个译本表现在与原作的相互关系以及字的表述形式方面颇有相似之处。这并非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表现在翻译层面上的化相异性和民族特性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三个译本的考察,形成于江户时代汉籍译本的翻译风格将得于窥豹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