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别里科夫作为“套中人”,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本文尝试从欣赏、阐发、评价、质疑等方面出发,选择小说漫画中的别里科夫、恋爱中的别里科夫、众人眼中的别里科夫等经典语段,运用创意阅读的方法,实践创意细读。在阅读与写作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归纳小说的创作规律,实现读写一体,力求发现一个多元、丰富的别里科夫。  相似文献   

2.
[定位 ] 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探讨别里科夫的精神缺失和人格异化 ,赏析小说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切入 ] 设疑 :禁锢别里科夫灵魂的“套子”究竟是什么 ?启思 :读契诃夫的小说要有一个广阔的社会视野、一个沉郁的生活思索、一个深邃的人性审视。由批判现实主义去思考 ,别里科夫的生存状态是沙皇专制体制这一社会病候的荒诞衍生 ;由心灵现实主义去思考 ,我们看到的则是 19世纪末俄罗斯民众真实的精神状态———畏惧专制权威 ,远离理性思索 ,庸俗无聊 ,苟活求安。禁锢别里科夫灵魂的“套子”其实是一种源自俄罗斯封建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3.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世界文学经典,如何更深刻地理解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课抓住别里科夫的婚事,通过通俗的故事把握人物形象,借以达到了解时代,理解全文,认识作家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一员,契诃夫的语言艺术很高超。人教版教参认为作者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讽刺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  相似文献   

5.
别里科夫是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的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小说开头部分介绍了别里科夫已在两月前去世之后。接着就说:“他也真怪。”这“真怪”二字。便是小说的“眼睛”。整篇作品便从“眼睛”这儿睁开。领起下叙述。并从始至终贯穿到底,说明别里科夫的“怪”。怎么个怪法呢?  相似文献   

6.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进行到别里科夫结婚的悲喜剧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一句戏语"宁要套子,不要妻子"更让课堂笑声一片.在"套子"与"乱子"的冲突中,别里科夫就此一命呜呼,进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套子--坟墓.备教时我就留意到,墓志铭在文中是一处"空白点",能不能让学生给别里科夫写墓志铭?这能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决定尝试.课堂上,我先以几则名人墓志铭作了引导:  相似文献   

7.
本文力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紧扣文本,对契柯夫小说《套中人》的主人公形象别里科夫进行重新认识。文章从小说结构入手,论述了别里科夫形象的普遍性,否定了别里科夫是旧制度的卫道士和帮凶之说,指出别里科夫不过是沙皇专制制度下被扭曲了的奴性十足的“小人物”。文章还论述了“套中人”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巨大危害以及契诃夫创作《套中人》、塑造别里科夫形象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导言】 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精品,它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时代特点,刻画出了别里科夫这个不朽的文学形象。本片断试图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为别里科夫写碑文,创造一种比较新颖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使学生能更立体化地把握别里科夫的个性特征,体会他的悲剧色彩,从而为深入主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邱群丰 《学周刊C版》2014,(5):134-134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作品。对主人公别里科夫死因的分析.似乎早有定论。其中.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别里科夫死于沙皇专制统治。正是由于沙皇的专制统治.导致了他内心的恐惧。再加上身心的孱弱.使得他在一次意外中走向了死亡.  相似文献   

10.
孙方坤 《学语文》2012,(4):21-22
我们以前在进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时,很少将主人公别里科夫与其它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因为一般的观点认为别里科夫生活在十九世纪末的沙皇俄国。在教材中很少能找到与他具有可比性的小说人物。于是仅仅孤立地对别里科夫这个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教学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学生们对胆小孤僻、迂腐多疑的别里科夫深恶痛绝,但又觉得别里科夫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他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维护者,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末是俄国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制度处于末路的时期,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契诃夫用他犀利的笔触揭露了那个病态的社会。在《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杰出的短篇小说里,作者用幽默的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永存于世界文学人物画廊的典型。对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分析,无论是教参还是教材,都存在着“贴标签”的缺陷,都认为他是个行为鬼祟、虚伪守旧的伪君子;在学生看来,别里科夫的性格古怪可笑、思想荒谬,他们只能抓住作品表面的东西,却很难挖掘这个小人物身上的深层悲剧。因此,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如何突破传统…  相似文献   

13.
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结婚了。新婚生活是幸福甜蜜的,但华连卡毫无幸福甜蜜的感觉。她足不出户,因为别里科夫总对她说:“亲爱的,结婚后的女人可不能整天在外抛头露面,那不合规矩!”不久,华连卡与他大吵了一场,原因是华连卡要办个圣诞晚会,但别里科夫坚决不同意。  相似文献   

14.
别里科夫是契诃夫短篇小说《套中人》的主人公,在外国文学人物画廊中,这是一个很独特的人物形象,以往很多的文学史家把别里科夫具备的性格特征称之为“别里科夫性格”,他们对别里科夫形象分析的要点是注重他的反动性,说他是“顽固的保守势力的代表”,他“凶狠”,“他死心塌地地维护造成了他整个思想性格的那个反动的沙皇专制”,他是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采用了“情节错乱法”进行分析切入,即抓住别里科夫的婚事这一问题,先从中间入手,然后向两边渗透,仅用了一个课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效果不错。上课伊始,我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既突兀又新鲜的富有刺激性的问题。我问学生,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能不能谈恋爱?学生讨论很热烈。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别里科夫能够也应该谈恋爱。理由有三点:第一,别里科夫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从人本意义的角度来看,别里科夫也有追求异性的权利;第二,别里科夫的生活并不顺心,他虽然以“辖制全城十至十五年”使人们“战战兢兢”为快,但他的…  相似文献   

16.
别里科夫死了。确切的死期是在俄国大革命的前夜,丧钟敲响在契诃夫短篇小说《套中人》的结尾处。作为一个迂腐守旧的艺术形象,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必然的结局。别里科夫是在极度苦闷和悲哀中死去的。顽固守旧,整日的惶恐不安,使别里科夫活得实在太累了,“哪怕是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他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嘴里还老是不停地念叨:“千万别闹出乱子来。”如果只是行为怪癖,也许他的死期还不致于那么快,致命的是他把情感和思维方式都装在一个无形的“套子”里。当他看到一位同事和他的姐姐骑自行车时,立即脸色从发青到发白。  相似文献   

17.
一、内容梗概《装在套子里的人》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其中,华连卡人物形象的出现,无论是在对故事情节的推动,还是在对别里科夫形象的反衬以及对全文基调的奠定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对华连卡人物形象的分析,从另一个角度剖析整篇文章。二、关键词华连卡,别里科夫,乌克兰,象征。三、资料引用1.高中《语文》第四册。2.《世界短篇小说名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版。3.www.sina.com生活在套子中的别里科夫,生活也有波折。有一个人闯入了他的套子生活,就是华连卡。她的到来如同一块石子一样把别里科夫死水一潭的沉闷生活搅起了…  相似文献   

18.
别里科夫可笑、可怜、可恶、可恨,但别里科夫更是可怕,他辖制学校乃至全城十五年,是专制制度的可怕的帮凶.  相似文献   

19.
洪志强 《考试周刊》2011,(57):46-48
本文分析了探究思维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以问题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精心设计思考步骤,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习惯;挖掘课文深层内涵,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求异思维,敢于质疑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探究思维的培养途径,并指出了培养探究思维过程中应注意的品德导向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别里科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契诃夫的小说《套中人》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表现了俄国专制制度下令人窒息的政治空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