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精准思政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提质增效开辟了新的发展思路与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立体联动、融合协同,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课堂、课外实践育人第二课堂和数字空间第三课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建设面临“主流场域”话语式微、“聚合场域”多元分散、“虚拟场域”主体弱势等现实困境。在新时代,聚焦精准思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建设,必须在紧跟精准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精准思维”“精准设置”“精准融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守正创新和优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工具与话语场域已经升级,但主体的交互性却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的权威性。主要表现为其传播的分众化加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的离散,其信息的碎片化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逻辑性,其价值的多元化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对此,突破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困境不仅应构建主体间性话语机制以增强话语权威,而且要提高算法关联机制拓宽话语空间,同时在促进媒体融合提升话语逻辑中强化主流意识净化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3.
话语的传播效度研究,首先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身出发,通过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三维视角,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在本质;其次要面向研究的主体“00后”高职大学生,探究在全媒体时代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方式的“双因素”特征;结合媒介传播理论和群体心理理论,剖析影响话语传播效度的因素,在话语主体、话语受众、话语媒介、话语内容、话语方式上构建全新路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效度,从而提升话语的解释穿透力、说服指引力,最终实现立德树人育人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高鹃 《教育探索》2022,(9):68-73
新时代内外部客观环境的迅疾变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危”“机”并存,顺历史潮流而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维持自身话语主导权的必然选择。从相互间关系的宏观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传播与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我方”“他者”“受众”这“三方”角色要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应坚持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辩证对待多元话语内容,重视并建构接受主体积极受话心理。  相似文献   

5.
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是引领“00后”高职大学生树立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在全媒体发展格局下,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效度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文章从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新背景、新要求、新格局三个角度分析了“00后”高职大学生所具备的“可塑性”、高职院校积极投身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改革的“坚定性”和高职院校保障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有效性”,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度、提升高职院校自身的育人格局发挥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智媒时代帷幕的拉开,智能媒体与大众需求高度耦合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空前的冲击。高校思政课堂中“隐性逃课”现象折射出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张力松弛,从而引发对思想政治教育“真实性在场”隐退的反思。“装置范式”的宰制、“信息茧房”的隔离和“工具理性”的诱导,加深了教育主体游离于教育话语之外的风险,致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阵地失守、话语失声、进退失据的尴尬困境。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唯有把握时代优势,通过阵地的坚守与开拓、模式的扬弃与转换、导向的反思与革新进行实践转型,才能真正探索出教育主体与教育内涵“真实性在场”的复归之路。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有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双方在话语互动中生成的,是由知识、价值和传播方式等要素综合作用而达成话语意义理解上的同一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双方因知识体系、价值取向以及传播方式的不同而产生话语传播的张力。提炼话语传播对象的日常知识实现“知识共有”,凝聚话语传播对象的个体价值达成“价值共享”,把握话语传播对象的传播方式促进“传播共通”,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有效性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8.
黄树军 《江苏高教》2022,(2):108-114
"获得感"一词被用来作为检验成效的衡量标准。网络时代人与人"不在场交往"的关系特征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关系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方式,在网络时代巨大的虚拟空间变量场中也随之发生改变。文章立足网络时代在"现实与虚拟"空间双向互嵌全面贯通的"新"空间生态背景下,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以及逻辑进路出发,侧重以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需求、供给内容、供给方式和供给主体作为主要分析维度,来研究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论信息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时代的来临改变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话语地位和传播形式,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必须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话语地位,整合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要素,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导向。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建构面临新的冲击和挑战,智能算法正在重塑传统的话语生成与传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话语主体的行为与价值引导产生权力效应.在此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话语意义流失、话语场域离散、话语认同消解的困境,因此需要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算法传播机制的新特点,从话语引导的权力效应、话语空间的多...  相似文献   

11.
话语根植于特定的语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度研究要符合教育对象的实际.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受众是大学生,他们存在方式、交往方式和休闲娱乐方式的改变带来价值观念的变化,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殊语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产、再生产要立足大学生实际,把握大学生特点,与大学生寓于共同语境之中,树立教育双方互为主体、话语权共享理念,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加强双向互动,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用年轻人的方式传播思政正能量,构建代际传承中的话语传播新模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效度.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  相似文献   

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实践的重要环节,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数字化与虚拟性相统一、开放性与平等性相统一、丰富性与多元性相统一、主体性与交互性相统一的特征。面对话语失序、“圈层化”加剧等现实困境,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应当聚焦传播主体培育、传播内容需求和传播受众需求,拓宽创新路径,优化教育环境,更好地把握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叶荣国  孙娜 《教育评论》2022,(4):96-100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被大学生认同、接受,他们才有接受话语背后的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交往行为理论提出的话语主体间性关系、生活世界的语境、话语有效性主张等核心思想启示我们: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效果,话语双方需要建立“主体间性关系”,形成“话语共同体”;回归“生活世界”,促进话语的“视域融合”;满足“有效性主张”,提高话语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4.
算法推荐的传播机制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部分网络新兴主体“登台亮相”、不实或低俗内容大行其道、“拟态环境”产生的话语权力、“信息茧房”的加速演变,可能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面临失守、供需内容“失真”、话语权力失去掌控、传播效果降低的风险。因此,相关部门要深度融合主客体,增强传播主客体交互;精准对接供需侧,实现传播内容供需侧适配;创新表达方式,掌握传播话语主导权;健全反馈评估机制、增强传播实效性,守好网络宣传主阵地。  相似文献   

15.
彭刚 《教育探索》2023,(10):60-66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应和法治教育时代所需、导引法治教育实践走向、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学理支撑等价值意蕴。话语体系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承载及表达方式,与思想理论本体存在逻辑关联,以话语体系为切入是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体系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想进路。习近平法治思想话语体系呈现出以“核心范畴、论断命题、基本原理”“逻辑主线”“话语框架”为集合的有机整体。探寻习近平法治思想话语体系在高校场域的融入需从话语体系的课程引入、话语活动的目标厘定、话语主体的角色塑造、话语场域的氛围营造等四个方面加以注重和培植。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有力途径。从“接受理论”视角来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的单一而未形成“期待视野”;语境复杂多变影响“读者消费”;受教育者接受能力不足导致“召唤结构”缺失;教育主体的话语能力不够影响了“第二文本”的产生。因此,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明确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充实话语内容和提升教育者的话语技能,才能有效克服以上短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只有为大学生所认同、接受,其背后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才有可能被认同和接受。交往行为理论提出的话语主体间性关系、“生活世界”的语境、“话语有效性条件”等话语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何以可能”提供新的视域,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如何可为”提供了实践路向:教育者须建构主体间性关系,形成话语共同体;回归“生活世界”,实现话语的“视域融合”;满足“有效性要求”,提高话语“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社会传播模式与人际交往方式的日新月异的时代。新媒体突破了被时空限制的传统传播模式,话语传播呈现出主体泛化、空间复杂化、内容碎片化、载体多样化的特点,这既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供了新的研究视域,也让以单向灌输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教育关系、话语空间、话语内容、话语载体等方面遭遇解构。面对新情况,需要我们在话语交往、媒介素养、话语空间、话语内容四个方面重新整合,合理建构适合时代特征和学科建设需要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将高校设定为话语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论与实践.试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网络体系以及消除网络话语差异性,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三个方面来探索如何在新形势下推进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性转型,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新的方向和内容.  相似文献   

20.
智能化媒体时代,算法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已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话语内容和话语空间发展的新变量。算法技术的“权利规训”“黑箱效应”“精准细分”,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必须通过话语主体素养提升、算法技术源头优化、算法技术保障规制,实现对算法技术的引领和驯化,助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精准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