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教学过程一、品诗定调,未成曲调先有情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欣赏一组关于秋天的画面。(展示"秋景图"视频片段)串读小诗。(课件展示小诗,配乐朗读。)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本环节凭借文本语言,从视觉听觉入手,引导学生品赏秋景,配乐朗读小诗,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学生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2.教师抓住关键词“只”、“又”、“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思乡情感。3.拓展阅读《乡愁》,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怀乡思亲的情感。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教学难点入境入情,理解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教学流程一、创境,未成曲调先有情1.配乐诵读。(1)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思乡是古诗中常见的题材,你们都读过或学过哪些思乡诗呢?(2)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诵读思乡诗。2.引入诗题。…  相似文献   

3.
一、导入新课1 春天到了 ,百花盛开 ,唐朝诗人杜甫来到黄四娘家 ,一路上诗人被似锦繁花深深地感染 ,诗兴大发 ,不禁吟出“黄四娘家花满蹊……”真美啊!诗人给这首诗题名为《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读题正音 :畔(p劋n)同学们想想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2 这是一首很美的写景诗 ,同学们要充分发挥想象 ,展开联想 ,一定能学得很好!二、初读感知 ,想象画面1 静静地听老师配乐朗读 ,尽可能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写的画面。2 轻声自由朗读 ,想象画面。指导 :声音轻些 ,语调柔和、缓慢。3 指名朗读 ,在静听中努力想象出画面。4 师 :头…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的写作手法。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5.
一、导入 (屏显刘禹锡介绍,配乐《高山流水》.) 师: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师:关于诗人的情感. 生: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师:关于背景.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二、板块一:以读悟诗 (屏显.) 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 ——苏轼 师:这里的“并”是合起来的意思.苏轼这句话道出了读对学诗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以读悟诗. (师板书“以读悟诗”.) (一)字正腔圆地读 师:朗读古诗,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即要读准字音.我们请一位同学试读一下.  相似文献   

6.
一、设计理念 《出塞》教学旨在通过吟诵诗歌─意会情境─以诗解诗等,引导学生体验、理解诗人触景生情的创作欲望和饱满情怀,感受并体会诗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战争中的灾难和不幸,感受和平生活的美好和幸福。2.体会边塞诗的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学、文字(书法)的热爱。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梅花》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这首诗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纯洁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怎样让学生读懂这首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笔者是这样设计教法的。   一、初读明意   1.导语激情、揭题: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对梅花情有独钟,敬佩之至。因此有“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佳句,北宋诗人王安石咏颂的《梅花》流传至今。   2.教师配乐范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指导学生齐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4.指导学生自由读,画出难理解的字词:数枝、凌寒、…  相似文献   

8.
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多元解读渔翁,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学习重点:  相似文献   

9.
【同题课例展示】一、欣赏歌曲《再别康桥》,引出课题1.要求学生随着歌曲一起吟唱。2.了解作者(由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介绍作者,教师展示徐志摩的相关图片及文字)。二、朗读、赏析、改写课文1.听朗诵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并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一节)。2.教师讲述诗歌欣赏的方法。课件展示:情感情乃诗之胚景物景乃诗之媒板书:景物+情感=意象3.组织学生讨论,请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节,教师及时评价(特别是对诗中“招摇”、“金柳”、“新娘”、“悄悄”等关键词进行探讨)。4.改写课文,学生交流。(1)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节改成情境性描…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2.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惶恐”“不知所措”等词语的意思。3.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淳朴的亲情。[课前准备]课件:一束鲜花[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一、吟诗导入1.配乐朗读小诗《母爱》。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上学后,母爱写在书本里,读着它,情真真。寒冬里,母爱织在毛衣里,穿着它,情牵牵;雨天里,母爱撑在雨伞里,擎着它,泪涟涟。听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2.导入揭题。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悟 ,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2 .通过情感熏陶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之情。 3.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悟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 :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把握。设计思路 :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 ,它用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结构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无言之美 ,无尽之意。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以一组偏实的比喻性意象抒发了海外游子对故土故国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中教者应引导学生走进诗人…  相似文献   

12.
教学要求; 1.由扶到放指导学生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寓意。2.反复朗读人物对话,知道写人物语言除了选择好安放提示语的形式外,更主要的是对话要能揭示人物特点。教学重点: 朗读狼与羊的五次对话,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意图。教学准备: 1.整篇课文的配乐朗读的录音。2.化装表演需要的道具。  相似文献   

13.
有效的朗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朗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配乐朗读。配乐朗读以其情境性和音乐美,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促进了学生对文章更真切的感受。本文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以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为例,介绍多媒体课件中配乐朗读的具体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朱丽华 《学子》2014,(3):37-37
正语文是一个诗意的世界,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获得生命的体验和表达,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基于此,我拿到《望月》这篇课文时,清晰的三大板块使我立刻有了配乐朗读江中月、小组学习诗中月、想象写作心中月的设想。一、朗读,让情感绽放第一块"江中月",我精心设计了配乐朗读,学生先品析"晶莹闪烁"、"镀"等字词,根据学生对句子不同的理解,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感受江中月的朦胧美和动态美,为整篇文  相似文献   

15.
《静夜》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通过朗读领会诗歌意境的能力。2.引导学生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3.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重难点体会由实景到联想、想像的运用。教学设想1.加强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主要是动口朗读,动脑思考。2.适机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诗夏日的夜空,月光皎洁,繁星点点,深遂的天空中蕴藏着无数神秘,也寄寓着数不清的遐想。仰望夜空,星光灿烂,心驰神往,多少神奇的传说、美妙的想像便悄然入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郭沫若的一首小诗《静夜》,领略诗人遥望星空,用想像和联想创就的一幅世外仙境吧。…  相似文献   

16.
1 运用电教媒体 ,训练朗读能力  实践证明 ,朗读不仅要求掌握一些技巧 ,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感情的投入 ,只有引发朗读情感 ,才能让学生对朗读的内容喜读、爱读、会读。而运用电教媒体 ,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才能起到激发兴趣 ,强化感情的作用 ,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诗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诗歌内容和感情 ,教师在进行示范朗读的同时 ,播放一首轻松、柔和、舒缓的乐曲 ,把学生引入诗歌所表达的情境氛围 ;然后讲读诗歌 ,边讲边读 ,以配乐朗读调动学生感情。随着优美的旋律、舒缓的节奏 ,学生逐渐进入那“…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方法论和教学法. 本文拟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的教学为例,来阐述"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运用. 一、轻"拢"慢"捻",读懂跳动的雨 1.个性朗读,激趣. 课前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让学生交流搜集有关诗人苏轼的资料,相机引出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读读诗题,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有的学生抓住时间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质疑:六月二十七日是怎样的一天?诗人为什么在这一天写下这首诗? 有的学生关注地点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质疑:望湖楼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儿有什么让诗人诗兴大发?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 2.理解全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体会诗人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正确。 2.理解课题。先让学生逐字说义,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教师视情况给予订正或补充。(课题的意思是: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对故乡的思念)  相似文献   

19.
本课所选的三首诗都是唐诗,节奏鲜明、韵律优美、内涵丰富。每首诗不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充溢着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在琅琅的书声中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人浓浓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为此,教学可以这样来设计:一、熟读,初步感知1.查阅资料,读通诗句在每首诗的授课开始,都要让学生交流一下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也可以是诗中疑难字、词、句的注解以及诗人其他的诗作。这些资料可以通过电脑课件、书面文稿、挂图等形式出现。在交流之中互相补充。针对学生说得不当、不…  相似文献   

20.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篇 ,作者凭借柳树赞美了春天 ,赞美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诗作清新自然 ,通俗易懂。教学中 ,我们舍弃了逐词逐句的讲解分析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与效果。一、初步感知1.简介作者后 ,板书课题 ,由题发问 :“咏”是什么意思 ?“咏柳”怎样理解 ?(课前布置了预习 ,就要检查 ,强化习惯的养成。诗题是全诗的概括 ,抓住了诗题就可以了解全诗主要内容。)2 .听老师范读全诗后学生自读古诗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3 .指名朗读 ,强调读出古诗的韵律来。(充分地读 ,自由地读 ,在读中咬准字音 ,识记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