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章《尔雅》概述 一《尔雅》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中国古来的传统,把语言文字之学,称为“小学”。小学书大别为三类:一是文字之学,以研究《说文解字》为主;二是训诂之学,以研究《尔雅》为主;三是音韵之学,以研究《广韵》为主。这一篇只简述《尔雅》,不及其它。 《尔雅》这一部书,自晋郭璞注,宋邢昺疏之后,到清代各家的笺疏、补正、校勘等等的著作,据周祖谟先生《重印雅学考跋》(《问学集》下,689——696页,  相似文献   

2.
你知道吗?     
汉字工具书之最△中国最早的字书是周宣王时太史史籀著的《史籀篇》,全书十五篇,今存《说文》中凡二百二十三字。字体同石鼓文与秦系金文。△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系统分明的字典是东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原书分十四篇,又叙目一篇,以篇为卷,称十五卷。宋徐铉将卷分上下,凡三十卷。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另重文千一百六十三)。分列五百四十部。△中国最古的词典是汉初学者缀辑的《尔雅》。今本十九篇。注释《尔雅》的许多著作,以晋郭璞注、北宋时刑昺等疏的《十三经注疏》本最通行。补充《尔雅》的,  相似文献   

3.
“畲”字来历甚古,在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诗》,《易》等经书中,已有出现。《诗经》的《周颂·臣工》有“新畲”,《周易》的《无妄》有“苗畲”。对“畲”字的含义,各家看法不尽相同。《尔雅》解释力“田三岁曰畲”;《说文》解释为“三岁治田也”(田垦三岁谓畲)。郑玄注《礼记·坊记》时,则主张“田二岁曰畲”,《诗诂》也认为“田二岁为畲”。但不管二岁或三岁,指的都是刚开垦出来的二年或三年的田地。《周  相似文献   

4.
《屈原赋注》文辞约要,精于“因声求义”之理,从字音入手推敲原文之意,常以“语之转”标注。广引大量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尔雅》《说文解字》等字书、古注、《史记》《礼记》等古籍,利于厘清文意,为后世屈赋考据提供了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含义。尔雅,初不为书名。《大戴礼记·小辩》篇言:“哀公曾问孔子:‘寡人欲学小辩以观于政,其可乎?’孔子曰:‘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辩言矣。’”卢辩注云:“尔,近也。谓依于雅颂。”由此知卢氏不以“尔雅”为书名。王念孙《广雅疏证·上广雅表》对卢氏之注所加按语曰:“按:彼文云‘循弦以观于乐,尔雅以观于古’,谓循乎  相似文献   

6.
《檀弓》的内容,当时是为说明礼制所记的现实社会生活片断,我们可以说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生活故事集。《檀弓》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一书,据徐坚《初学记》说,为戴圣根据其叔父戴德的《大戴礼记》八十五篇所删定的,而《大戴礼记》又是根据东海后苍所撰《后氏曲台记》一百八十五篇所删定。后苍是汉宣帝时人,据此,《礼记》的成书最早是在汉宣帝的时代。但这只是就全书而言,若论其单篇,时代还要早。《汉书·艺文志》注说:《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隋书·经籍志》说:“汉初,河间献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初学记》说:“《礼记》者,本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也。”以上三条材料,说明《礼记》各篇的撰定是在六国时期。《檀弓》所记载的生活故事  相似文献   

7.
戴震说:“古故训之书,其传者莫先于《尔雅》,六艺之赖是以明也.所以通古今之异言,然后能讽诵平章句,以求适于至道.刘歆班同论《尚书》古文经曰‘古文应读尔雅,解古今语而可知.’”①可知《尔雅》一书,所以疏通故训,通古今的语言,在我冈语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实为一部极有系统的训诂专书.其后如《小尔雅》、《广雅》以下七八种“雅类”的书,都滥觞于此.《尔雅》作者,过去计有三说:一是郑玄谓为孔子门人所作;二是张揖谓创自周公,曾著《尔雅》一篇,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皆解家所说,疑莫能明也;三是欧阳修《诗木义》说;“《尔雅》非圣人之书,乃是秦汉之间学者所为.”我以为欧公所言,最有卓识.晚近学者,多主此说.先师吴兴钱君“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谈到《尔雅》时说:“此书当是秦汉时人编的一部《名物杂记》.清《四库提要》说:‘今观其文,大抵采诸书训诂名物同异,以广见闻.实自为一书,不附经文’,此论最确.”②杨遇夫(树达)师说;“……汉武帝以前,小学家缀缉旧文,递相增益.云周公孔子所为者,皆依托之词.若然,《尔雅》之作,当在战国秦汉  相似文献   

8.
程朱改《大学》的原因 《大学》一篇,朱熹引程颐之言定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不知所据。又称“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亦属杜撰。因为皆不可考。 《大学》二字(大读若泰),曾见于礼记学记,所述为周代最高之学制(九年制的高等教育)。“保氏”、“师氏”则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篇都是说教师的任务。旨与《大学》篇意义不符合。《大学》一篇细味之,似为当时战国的人君说法。  相似文献   

9.
何谓“物色”?古籍上的解释各有不同。物,《说文》云:“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色,《说文》云:“颜气也。”据此,“物色”当指天地之间万物的色彩。但《周礼·司常》云:“杂帛为物。”王国维《释物篇》云:“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礼记》又云:“仲秋之月,命宰祝察物色。”即察牺牲之毛色。后又引申为察访人物,也叫“物色”。《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又云:“物色相召,人谁获  相似文献   

10.
《尔雅》是我国辞书之祖,以解释词义为主,内容包括万象,也是我国第一部百科性的分类词典。对许慎《说文解字》的研究,号称许学;对《尔雅》的研究,号称雅学。《尔雅》一书,始载于《汉书·艺文志》,称3卷20篇。今流行诸本则均为19篇。据清人王鸣盛①与今人刘叶秋先生②考证,原曾有“序篇”一篇,叙述全书意旨,约在宋代亡佚,故成IE篇。《尔雅》的作者,自汉代至今,众说纷法,莫衷一是:西汉至唐代的人们多认为系周公或孔子门人子夏等所作,而后又经多人递相增益补充而成③;宋代及其后的人们据其内容来源,多认为系西汉经师纂集秦…  相似文献   

11.
释■     
《说文》四篇下云: “衡,牛触,横大木其角。从角从大,行声。《诗》曰:设其福衡。(?),古文衡如此。”王筠《说文释例》云: “衡之古文(?),《玉篇》作(?),是也。(?),角之古文也。石鼓作(>),古盖作(?),向右者变而向左耳。”毛公鼎之衡字作(?),其中之(?)亦从角从大,与《玉篇》合。然则衡之古文(?)原是(?)之变体,是从角从大的会意字。  相似文献   

12.
[题解]《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是讲“修身”的途径和目的。“经文”大概是孔子的言论,由他的门生曾参(公元前505——426年 字子舆,又称曾子)口述;“传文”则是曾参的见解,由他的学生记录下来。朱熹认为:“大学者,大人之学者”,是“初学入德之门”。  相似文献   

13.
在《庄子》的内七篇中,《逍遥游》是相当重要的一篇。而“大小之辩”又是《逍遥游》的题旨所在。但前人和时贤对“大小之辩”的理解各不相同,甚至有人由此得出《逍遥游》和《齐物论》二文互相矛盾的结论。这其实是片面、静态理解庄子的“大小之辩”所得出的结论。若从动态角度去剖析和理解“大小之辩”,则所谓《逍遥游》和《齐物论》二文的矛盾是可以被消解的。  相似文献   

14.
《学记》存于《礼记》。《礼记》是十三经之一。据传,汉初河间献王得孔子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后由戴德与其弟戴圣先后删併而成。戴德删併为四十五篇,称为“大戴礼”;戴圣删併为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都是儒家解释、发挥《礼经》的一部文集。《学记》,杂记秦汉以前贵族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方法,是我国古  相似文献   

15.
《学记》是“七十子后学”编篡的《礼记》里的一篇。西汉初年,《礼记》尚存一百三十一篇。宣帝时,戴德、戴圣叔侄,各传《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大戴礼记》八十五篇,《小戴礼记》四十六篇。到了东汉,马融在《小戴礼记》的基础上,增入《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共计四十九篇,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礼记》一书。  相似文献   

16.
古人住的屋子称为室,室有四角,角称为隅,四隅各有专名。《尔雅·释宫》曰:“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东南隅谓之窔。”奥是室内祭祀之所,在四隅中最尊,因此《礼记·曲礼上》中曰:“夫为人子者(父母还在者)居不主奥。”也正因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之小学史中,文字之学则首推《说文》,声韵之学则首推《广韵》,训话之学则首推《尔雅》。王充《论衡·是应篇》曰:"《尔雅》之书,《五经》之训故。"郑玄《驳五经异义》曰:"《尔雅》所以释六艺之旨。"刘勰《文心雕龙·练字》曰:"《尔雅》者,孔徒之所纂,诗书之襟带。"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曰:"《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实九流之通路,百氏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而不惑者也。"邢《尔雅疏叙》曰:"夫《尔雅》者,先德授教之术,后进索隐之方,城传往之滥觞,为经籍之枢要者也。"《尔雅》之书,可以说…  相似文献   

18.
《礼记·檀弓》有“既得合葬章”文如下: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①  相似文献   

19.
《尔雅》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收录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副词等一般词语,相当于义类汇编或语词性类书,犤1犦也有人将其理解为古汉语同义词词典。前三篇中,《释训》着重描写事物的情貌,词目多为叠字。“《释训》云者,多形容写貌之词,故重文叠字累载于篇。”犤2犦那么,前二篇《释诂》与《释言》,存在怎样的异同关系呢?历来有三种观点:一、《释诂》解释古语,《释言》解释方言邢《尔雅注疏》论《释诂》:“诂,古也。古今异言,解之使人知也。”论《释言》:“古今方国殊别,学者莫能通,……故为之作释也。”但事…  相似文献   

20.
荷,生浅水中,夏季开花,名曰荷花,有红白粉诸色。又别称为“菡萏”、“芙蓉”。《尔雅·释草》:“菡萏,莲花也。”《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明东清初李渔文《芙蕖》:“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菡萏即荷花。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自居易《长恨歌》:“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芙蓉系指荷花。“菡萏”为未开之花,既开之花为“芙蓉”。而荷的得名来自长江下游的南岸地区。《尔雅·释草》:“江东呼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