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与人性: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教育人学是研究教育如何引导人性生成、升华与和谐的学问。教育在建构人性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做人"与"是人"的矛盾、人性自身规定性之间的矛盾。人性的永恒性与历史性,人性的变与不变,人性的复杂性,使教育与人性的关系问题成为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  相似文献   

2.
人性以两面性或二重性的方式对立统一地存在着。人是"关系人",人性在关系中生成与实现。当代人的关系境遇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性表现方式也有差异。教育必须直面人的关系存在方式与当代人的关系状态。"关系人"的人性观有丰富的教育意蕴:一是对关系"场"作用的认识使我们获得一种教育智慧;二是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设定要指向"关系人"的完满实现;三是道德教育要重视培养人的"关系"意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从保守主义人学思想出发,揭示教育与人性的关系。论文通过对相关文献中的保守主义人性论主张进行梳理、归纳,结果发现,保守主义有着丰富且独特的对教育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人性论主张,即人性是人的一种潜能,人的境况是决定人的行为善恶的条件;人性是不变的,人作为具体的社会存在是不完善的;人性人人平等,且现实表现是多样的;自由是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依照保守主义的人学思想,论文对教育与人性的关系作理论推演的结论是,教育者不应将人的品行视为实体性的本性使然,并充分重视尊重和维护受教育者的人性尊严的意义;教育改变不了人性,更不能使人至善;我们不应将教育结果平等作为教育正义的直接和首要目标;教育应通过保守和创发自由,使人获得人性自由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人”是教育问题域中的重要研究客体,教育与人性的关系是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建基.人性的圈层与样态的分层研究规避了人性宏观研究的浩瀚,前者概括性地描述了人性的范畴与人性的超越性存在,后者则深刻表达出人性三种样态的共在以及教育对于个体化发展导向的重要.从天性、习性到自性的教育发展脉络体现出教育与人性的互动机理.  相似文献   

5.
人性自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人性视角对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审视,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过于重视人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人的自然属性的问题。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大人性教育的力度,故有必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性教育的关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路径等问题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指明了教育不能脱离人性。寻求人性与教育的关系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违背人性的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的一种压迫;同时也改变高等教育的功能。教育一方面要完善和丰富人性,另一方面要在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使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等方面有所“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指明了教育不能脱离人性。寻求人性与教育的关系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违背人性的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的一种压迫;同时也改变高等教育的功能。教育一方面要完善和丰富人性,另一方面要在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使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等方面有所“为”。  相似文献   

8.
现实个人是工具性和目的性相统一的存在物,这是坚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相结合原则的人性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对待人的工具性与目的性,处理好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处理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社会价值)与目的性价值(个体价值或个人价值)的关系,处理好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这是正确发挥人的工具性和目的性人性基础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价值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实践中对人的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教育发展的全部历程,我们会发现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和重要客体之一,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但由于对人的看法不同而引发了不同的教育观念,而所谓对人的看法,从根本上讲是对人性的看法,在教育实践研究中表现为人性假设。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科学的人性假设,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教师观,并构建学生与教师之间和谐的关系,是教育中重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指明了教育不能脱离人性.寻求人性与教育的关系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违背人性的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的一种压迫;同时也改变高等教育的功能.教育一方面要完善和丰富人性,另一方面要在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使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等方面有所"为".  相似文献   

11.
人的教育是以人的潜能为发展基础,通过人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非人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价值限定,实现人的工具化的过程。决定人的教育或非人教育主要体现在六大教育关系的处理上:一、潜能与发展关系;二、自我与需要关系;三、个性与共性关系;四、人与才关系;五、情与理关系;六、自律与他律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张婷 《培训与研究》2008,25(4):94-95
纵观教育发展的全部历程,我们会发现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和重要客体之一,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但由于对人的看法不同而引发了不同的教育观念,而所谓对人的看法,从根本上讲是对人性的看法,在教育实践研究中表现为人性假设。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科学的人性假设,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教师观,并构建学生与教师之间和谐的关系,是教育中重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人的教育是以人的潜能为发展基础,通过人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非人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价值限定”,实现人的“工具化”的过程。决定“人”的教育或非人教育主要体现在六大教育关系的处理上:一、潜能与发展关系;二、自我与需要关系;三、个性与共性关系;四、人与才关系;五、情与理关系;六、自律与他律关系。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都是有思想、有主见、有实践能力的社会的人。马克思的人性观是从哲学的高度对人本质所做最高的理论概括,它为我们科学的认识人、教育人、发展人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简要阐述,并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点为基础,分析了人性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以及对“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性是指人普遍具有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不同的人性观导致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目的。对教育心理学诸学派不同人性观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明晰教育心理学的人性发展趋势——整体人性观。  相似文献   

16.
关于教育与人性的关系问题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基础问题,同时也是教育基本理论的永恒问题。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终目的也是人,如何看待人性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实践。人们的教育观念或多或少受到了人性观的制约。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当前风靡一时的补课行为背后的人性理念及其效果,指出:正是由于教师、家长看到了学生的发展性与生成性,根据人的自我成长需要予以一定的教育;同时也看到了人性发展中不完美的一面,所以才会通过一定的教育措施来弥补这种缺憾。补课行为虽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的效果得到最优化,但是它毕竟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性观基础上的,毕竟是向着教育教学更好的效果不断趋近的。这就要求人们正确看待这一行为并且予以合理化分析,真正发挥补课行为的实效,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对人性具有独到的见解,具体表现在关于人性的不变与可变、"经验人"的人性假设、人性与民主、人性与道德等几个方面.杜威的人性思想对其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他的"儿童中心"观、关于经验在教育中的作用、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关系以及道德教育的理论等均建立在其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8.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论语》中人性观要点是:人性由天性和习性构成,天性即人的自然性。习性即人的社会性。人的先天的本性是相近的,人的后天的习性是先天的本性在后天的习染下形成的,其差异是很大的。天性无善无恶,习性可善可恶,社会和教育要通过个体的学习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性。孔子已经基本理解了人性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外因和内因的关系和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孔子的人性观对现代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目的是"成人",实现教育培养理想人性的目的,首先要从本质上认识人,了解人性。如此,人性是教育之本,是教育之始,亦是教育之终。面对目前早期教育存在的、已在脱离"人性"的道路上迷失方向的种种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早期教育人性缺失的原因,思考教育回归人性的路径与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从语学科人性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人教育与语感培养的关系。即:语感具有人性特性;语人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语感;在言语感受中提升人素质。从而使学生语感培养和对学生进行人教育同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