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伴随社会转型中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增,各类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建设的突出问题。而底层群体对基层政府信任的缺失,是导致大规模矛盾冲突并走向极端从而演变成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而社会的媒介化框架又将其演化成媒介化事件,故作为权威和主流的传统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舆论引导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以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分析底层群体对基层政府信任认知的偏差化,以及传统媒体的“不当介入”催生政府信任危机并产生社会负面影响。由此,本研究拟通过倡导树立传统媒体公共传播理念,扩展深化群体性事件中传媒的功能,以期能够实现底层群体政府信任的再造。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频发,当中的农村暴力型群体性事件由于其突发性、暴力性、社会破坏性等特点颇受社会关注,农村暴力型群体性事件正变得日益复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正成为中国地方政府眼下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正确把握农村暴力型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和成因,有利于社会正确认识农村的暴力型群体性事件,有利于地方政府以积极的态度应对事件中体现出来的农村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及时找出农村暴力型群体性事件中矛盾的根源所在,从而从源头上预防农村暴力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3.
有效预防和治理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一系列群体性事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即社会公众面对群体性事件时表现出的“习惯性质疑”、基层政府习惯于“形式化处理”方式、行动者诉求的“利益性”、群体性事件发生空间的基层化及影响因素的综合性等五大特点。只有在准确把握这些特征的基础上,基层政府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道变革”,消除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源,促进基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4.
笔者对邻避型群体性事件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邻避设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借鉴美国环境纠纷解决替代机制与日本公害防止协定,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强化基层管理,树立基层政府权威;发挥业主委员会功能,整合社区群众利益;科学确定邻避设施位置,使决策公开透明;给予适当回馈补偿,促进环保协议签订.  相似文献   

5.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时代政府面临的一场新的危机与挑战。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群体性事件的特殊形态,因其具有信息传播迅速、虚实相互作用、事发难以预料等特质,如果政府应对失策不仅会使其在短时间内影响数百万群众心目中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可能发展为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因此,搭建网络沟通平台、树立网络话语权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公民自律意识是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略之选。  相似文献   

6.
农村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具体利益矛盾对抗和激化的表现.由于基层政府服务理念滞后,群众利益表达机制短缺,农民用体制外维权方式表达经济利益诉求,并把矛头指向基层政府.只有适当下移行政管理权力重心,减轻基层政府行政压力,树立服务理念,强化对话意识,健全利益表达机制,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在平等、法治的轨道内解决具体利益矛盾,才能有效预防、正确应对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7.
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对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于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剖析了政府在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失语、禁语、后语和妄语”的话语误区,认为政府在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时需要做到“建、引、规、纳”:搭建官民网络互动平台,疏通网络舆论场;善待意见领袖,善引网络舆论;完善网络立法,规范网络话语;广纳民意,建立多方参与的社会讨论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8.
从农民心态看农村政治稳定状况--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依据“农民行动的信念基础”的描述和理解框架,从农村社会心态与行动的视角观测和分析衣村政治稳定形势。田野资料显示,农民和基层干部对党和政府的权威有较高的认同,但对晚近的干部、对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却认同较低;对自身生活的改善有较高的认同,对国家未来发展较为乐观,但对农村未来形势信心较低;对法律上的社会制度有高度的认同,但对实践中的社会制度却认同较低。这说明,当前农村尽管容易引发针对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的局部性群体事件,但并不存在社会大变革的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9.
根据事件起因、目的和手段的不同,群体性事件可分为社会维权事件、社会泄愤事件和网络舆论事件,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有很多深层原因,如群众利益受损,对政府和社会不满;科层制官僚主义导致民众对组织信任度降低;民意表达机制滞后,政府与民间沟通困难;民间组织力量薄弱,民众缺乏谈判能力;司法不公,法律权威受损;群众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觉醒等.积极应对群体性事件应该转变认识与观念,提升公共危机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这要求积极加强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诱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矛盾虽是错综复杂的,但深层次原因是群众对基层政府信任度缺失.固本培元,应对群体性事件关键是预防,重点在基层.基层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就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怨积累与激化是干群冲突事件的诱发因素之一。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漠视、侵害老百姓的权益,缺失公平环境,地方官员作风漂浮、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等,是民怨积深的主要原因。民怨的积累将破坏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影响社会稳定,拖累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将各级地方政府建成亲民政府,需要加快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民怨舒缓机制,畅通民声表达渠道;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要坚持以民生为本,妥善处理社会利益矛盾,切实化解民怨。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乡镇政府作为国家行政系统中的末端,在农村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镇政府的职能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应将乡镇政府真正建设成为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规避政府的自利行为,规制自由裁量权,扩大基层行政事务的参与面,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等,实现从控制导向到服务导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危机,而危机的突发性与破坏性往往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不可估量的政治后果,所以建立完善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就成为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主要就危机及政府危机管理的含义,为何要进行政府危机管理,以及如何从国外政府危机管理中借鉴经验进行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系统建设作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4.
基层政府运动式动员存在基层有效治理的困境.为破解基层有效治理难题,国家对基层政府的动员转向项目化动员.项目化动员从基层治理方式、治理逻辑、治理中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动员成本、基层政府治理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等方面来破解基层有效治理难题.基层政府动员转型反映了国家基层治理逻辑和治理模式的变化,也为破解基层有效治理困境,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财政合法性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方面。我国乡镇财政设立以来,在传统的财政治理体制下,农民负担的不断增加使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合法性受到了挑战。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合法性和政治合法性。但农村税费改革并不是对传统财政治理体制的根本改造。只有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才能根本确立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合法性。  相似文献   

16.
1931年鄂豫皖地区洪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特大洪灾,近世罕有其匹。文章集中考察了鄂豫皖三省受灾范围、程度及其成因。此次洪灾发生有自然诱因,但也有人为因素:一方面由于国民政府主观上的不作为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贪污腐化和官僚主义,使洪水灾难进一步恶性发展;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危机、连年内战和日本入侵东北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衰减等因素,亦牵掣了社会各方和南京国民政府在整个赈灾过程中的有序运作及其救治力度。  相似文献   

17.
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权力呈现"悬浮"态势,一定程度上出现基层政府消极行政,国家政策和意志不能有效深达基层,基层政府动员能力和服务能力减弱,基层政府"失信"和化解社会矛盾不力,基层政府与农民间因利益链条断裂而导致自我协调的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失效等问题。但从本质上而言,基层权力"悬浮"问题实则关乎着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基层治理结构和基层政府角色定位等几个核心理论命题。解决权力基层"悬浮"问题不是回缩,甚至否定税费改革,而应从其本质出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城市基层社会逐步建立了以“单位制”为主,以基层地区管理(街居制)为辅的管理体制。随着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单位制逐渐被打破,街居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为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社区制就应运而生。在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嬗变中,社区中介组织也随之发展,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社区中介组织的培育,促进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9.11"事件标志着政府危机时代的到来。由于经济和政治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公共危机成了当今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政府在危机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公众的极大关注。在公共危机中,如何运用政府公共关系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事件,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要面对的重大课题,这既直接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又关系到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要求下,提升公共危机下的政府公共关系,应重视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主体的形象塑造和对客体的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