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文 化研究是当前流行的一种文学批评方式,也是文学向外转的明证,有利于重新获取文学的社会功能性。文化研究作为一种不完全的社会历史批评,又不是完全脱离审美批评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借助于文学文本作为形式分析的平台。但文化研究同时又解构了审美批评,其落脚点在政治批判。文化研究和审美批评既有迥然有异的区别,又存在着相互借鉴和吸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的历史文化学批评,是在社会历史批评基础上的发展,它更注重文化因素在文学中的作用,将文学看作一个民族文化史的一部分。首先它突破了狭隘的阶级和经济分析,使文学研究回归本位;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受到他者文化的冲击,文化冲突促使文化认同产生,历史文化学批评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借鉴中,加强了文化认同,并对新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传统文化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何言宏的文学研究从不拘囿文学发生的某一个时间点或是某个事件上,而将落脚点放在宏大的政治背景之下并以微观的文本现实作为观照,这使得他的研究具有无边的开放性和广阔度的同时不失历史的鲜活感和文学生命本身的律动。简单地说,何言宏的理论基础是基于中国社会发展思潮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批评理论,既顾及文学史又尊重文学创作的实践与大众文化接受,毫不讳言地说,这样的一种批评范式对当下的文学批评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何言宏的文学研究从不拘囿文学发生的某一个时间点或是某个事件上,而将落脚点放在宏大的政治背景之下并以微观的文本现实作为观照,这使得他的研究具有无边的开放性和广阔度的同时不失历史的鲜活感和文学生命本身的律动。简单地说,何言宏的理论基础是基于中国社会发展思潮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批评理论,既顾及文学史又尊重文学创作的实践与大众文化接受,毫不讳言地说,这样的一种批评范式对当下的文学批评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即将文艺纳入社会历史中考察,并从中发现规律,解读作品。社会历史批评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批评家柏拉图的“模仿说”,到维柯时期基本成熟,后经斯达尔夫人、丹纳的阐释得到进一步完善,又经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批评家的拓展、延伸,其地位在文学理论界得以完全确立。纵观社会历史批评的整个发展过程:在批评视角上,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但经济因素缺失;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上,从单一的社会主体上升为文学与社会互为主体;在方法上,从单纯以社会学的方法解读文艺发展为与其他学科的交互融合。  相似文献   

6.
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历史观服从于历史总体性的规约.服从于历史宏大叙事的逻辑原则。而新的历史观则认为历史是一种阐释,具有开放性,它服从于阐释者的理论视城和立场。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基于它的历史观,文学因此被历史化了,文学叙事具有历史元叙事的特征。而新的文学观则强调文学的叙述功能,叙事是一种象征,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不是反映关系而是想像关系。社会历史批评应该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吸收新的理论养料完成对自身的改变和补充。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从比较文学角度来看 ,存在着历史类型学的相似。尽管两部作品产生先后差距有一世纪之久 ,但在文学的内在结构上 ,却显现出共同的诗学特征。本文试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藉类型学的研究方法 ,得以客观揭示曹雪芹和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共通之处 ,并探寻他们的文学作品在相似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相似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杂文"不是政治判决,而是别一样的"文学",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一生就是"杂文的一生",其杂文的历史"过程"性折射了鲁迅本人的思想成型与丰富。行走于"杂文人生"中的鲁迅,同时又通过对"杂文"的写作实践不断体悟"文学"的意义,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念。作为"杂文人生"的历史过程,鲁迅的文字从一般文明现象的批评发展而为整体制度的对抗,而在文字演变的背后,则是在现实社会各种阶层和群体中,不断寻求自我认同与差异甄别的思想过程。  相似文献   

9.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观,以人性论为核心,显示出伦理批评的鲜明特质.其批评理论与实践注重文学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效用,强调文学对人性的提升和完善.他倡导文人有行,但是在他与鲁迅的争论中,他的言行又呈现出对文人有行的僭越.他对古典主义极力推崇,反对除此以外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对理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性别批评作为一个整合的研究模式,是对女性主义批评的扬弃和发展。性别批评的发展使文学研究扩展到社会性别现象之中,从而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建构进行社会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包含一个前提(文献基础)和三个结合(文史哲结合、文学与艺术结合、中外结合)。因此,完整的表述应该是文献学为基础的综合研究。 1.文史哲结合。文学思想史的研究应当结合生动丰富的作品背景和某一时代的哲学或宗教背景,并在历史发展中动态地认识和观照。  相似文献   

12.
文学批评的审美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批评既是沟通文学创作和社会接受的中介性活动,又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它对读者接受、社会进步和文学理论建设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批评家以文学方式传递美感印象,对读者具有审美吸引力,批评家的思想艺术分析提高读者的欣赏水平,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当批评家的眼光从艺术和美学的领域引向社会生活的空间,引申发挥作品的社会政治意义时,批评又具有干预生活、影响意识形态的社会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现代批评史实践出发去考察社会历史批评在历史上的多样形态,可以发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注重从阶级观点看文学的“左翼”社会历史批评以及后来被歪曲的完全政治化的社会历史批评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形态的社会历史批评,它是受西方近现代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产生。有着科学的方法论和多样视角的,具有现代形态的一种社会历史批评,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社会历史批评应有的宽广视野、全面视角,是我们建设新的科学的社会历史批评所应注意借鉴的。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顾名思义,即文学发展的历史,也就是研究过去的文学创作文学现象的历史。它的研究对象,是过去曾经存在过的文学现象。由于文学反映的不仅仅是作家个人的感受和经历,而是整个的社会生活,所以,文学史的研究对象又不得不涉及历史上特定阶段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一般人来说,笼统地讲,历史是对过去的描述和阐释,过去的就是已存在过的。因此,当我们使用“历史”“过去”的概念时,我们大都把它当作在过去时间里的整个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社会批评视野中,考德威尔、戈德曼和伊格尔顿从文本的历史观出发,探索文学与社会之间审美与历史的同构关系。由于他们的努力使社会批评在加世纪文学批评中极人地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并发挥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其批评范式转向表现为从文本批评向文化批评的转变。这使得文学意义的内部体系进一步向外部开放,文学固有的边界被消蚀。其中文本批评对文学边界的固守和文化批评对文学边界的逾越显现了文论范式的发展必然,反映了文学在政治、科技、文化的冲击下遭遇的难题。对此,我们应以审慎的态度理性对待批评范式的转换与文学边界的移动,既要保持文学的自主性,又要不失其开放性品格,使文学在动态的移动之中显示其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梭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梭罗研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梭罗的生平和文献梳理上.随着其经典地位的确立和学者对其艺术成就的认可,美国的梭罗研究开始从哲学、文学、文化、生态学几个方面对梭罗其人及其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重新认识,应该看到,正确认识和理解梭罗各个方面的联系对正确认识梭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阿来作为藏区书写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立足于藏族历史文化,采用灵活变换的叙事视角,张驰有度的叙事节奏,将整个藏族生存问题构架于人类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大背景中,对藏地风貌的文学书写中的生态意识表达,对藏民族原始、本真又充满诗意的人的生存状态的表述,以及在社会大变革浪潮中对因城市化进程而表现出来的自然和人性的痛楚的揭示,均体现了其作品与生态批评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从生态批评视角对阿来小说藏区生态叙事展开研究,总结了阿来小说藏区生态叙事的三大特征,即:历史叙事中的生态观照,少数民族原始信仰下的生态叙事创作和生态叙事中的民族反思。  相似文献   

19.
阿来作为藏区书写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立足于藏族历史文化,采用灵活变换的叙事视角,张驰有度的叙事节奏,将整个藏族生存问题构架于人类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大背景中,对藏地风貌的文学书写中的生态意识表达,对藏民族原始、本真又充满诗意的人的生存状态的表述,以及在社会大变革浪潮中对因城市化进程而表现出来的自然和人性的痛楚的揭示,均体现了其作品与生态批评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从生态批评视角对阿来小说藏区生态叙事展开研究,总结了阿来小说藏区生态叙事的三大特征,即:历史叙事中的生态观照,少数民族原始信仰下的生态叙事创作和生态叙事中的民族反思。  相似文献   

20.
正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是从社会和历史视角来评价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一种批评方法。在西方,这一方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中国,可追源到春秋战国时期——孟子的"知人论世"言论。此方法论的集大成者主要有法国学者丹纳与德国哲学家马克思。丹纳在《艺术哲学》一文中归纳,人类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受到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分析文学现象须从社会历史状况出发。此后20世纪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